德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渗透探析

时间:2022-07-24 08:29:16

德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渗透探析

摘 要: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样重要。要学好一门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从文化因素与德语教学的关系入手,说明在德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指出引入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德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因素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的前提是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语言素质。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向学生讲授德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接触和了解德语国家文化,有利于对德语的理解和使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母语文化,以及怎样用德语恰当地表达母语文化,从而提高所学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文化交流。本文将从文化因素与德语教学的关系入手,针对中国学生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讨论在德语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及怎样引入文化因素。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互相尊重,寻求合作与发展,并通过外语对外传播母语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用语言记录和评价客观事物,语言的应用无不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掌握它的文化。跨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反之,学生会因语义、语用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的差异,在交际中出现失误与不得体。

有些学者主张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类。所谓知识文化,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所谓交际文化,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某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运用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乃至造成交际失误。这种文化知识多属于人类文化学中的“普通文化”。如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等语言习惯和对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特别明显,在德语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二、中德文化差异的表现

虽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文化交际语境中,中国学生仍然会不自觉地遵循汉语的说话方式及思维习惯理解德语交际对象的话语、行为并做出反应,因而往往出现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完成。在此试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称谓

在我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表示尊敬,熟人间称“老张”、“老李”显得亲切自然,而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则被称为“张老”、“李老”。德国人在称呼中忌讳用“老”字,而是在姓前加上“Herr”(先生)或“Frau”(女士)来称呼某人,还可以在后面加上一些头衔如Professor(教授),Doktor(博士),Direktor(校长)等。再如“老师”这个称呼,中文里用得很广泛,而德语里就没有“LehrerZhang”(张老师),“LehrerLi”(李老师)这样的称呼。

(二)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见面打招呼往往都是一句“吃饭了吗?”,这是中国人之间在饭前饭后的常用语,相当于德语中的Hallo(你好)或GutenTag(您好),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ben Sieschon gegessen?就会让德国人产生误解,因为这种询问在他们看来意味着邀请对方吃饭。再如汉语中的“您上哪去啊?”,这样招呼的话直译成德语就是:Wohin gehen Sie?用这句话来打招呼,大部分德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Das ist doch meine Sache!(这是我的私事啊!)另外,中国人有时干脆用称谓打招呼,如“李老师!”“张处长!”等,在与德国人的交际中,这种做法会引起误会。一个德国外教有一天在教学楼前遇到她的中国学生,学生叫了一声“Frau Kant!”(Kant女士)就转身走开了,而外教则一直等在那里,直到一位中国老师过来才解开了误会。原来,外教认为学生叫她是有事情,只是暂时走开,马上就会回来的。

(三)隐私

不同的隐私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欧美国家,他们把这些视为个人隐私,是回避回答的。因此中国人在询问德国人“Wie alt sind Sie?”(您多大了?)或“Wieviel verdienen Sie im Monat?”(您月收入有多少?)后,得到的回答常常是:“Das ist ein Geheimnis.”(这是个秘密。)有不少在中国任教的德国教师抱怨,当他们邀请中国学生到家里做客时,中国学生往往未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就翻看他们书架上的照片,甚至书籍和资料,中国人视之为好奇,而德国人则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体现。

(四)谦虚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常常以“自贬”表谦虚。听到别人的赞扬时,即使心里高兴,但嘴上却总是讲“不行不行”之类的话。例如中国人在听到德国人赞扬说“Mit dem Kleid sehen Sie sehr schick aus!”(您穿这身衣服很好看!)时,往往按汉语习惯谦卑地说:“Nein,das Kleid ist ganz normal.”(不,这只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德国人大多会用“Danke”(谢谢)来回应此类赞美。另外,中国人常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敬意,这一点从“寒舍”、“拙见”、“愚以为”等谦语中就能得到体现。

由于受到母语思维习惯的束缚和传统文化思维定势的制约,中国的德语学生常常会习惯性地用汉语的表述习惯进行思维与交际。德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对方的文化,加深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比汉德两种文化差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十分有必要。

三、加强德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德语教学中除了应强调德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外,还应该给母语文化以应有的重视,而这一点却往往在当前的德语教学中被忽视。母语文化自觉意识的缺乏,使人们忽略民族文化的外语表达,或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味迎合对方文化。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吸收、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文化,而且要体现出母语文化的价值,弘扬和发展母语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向外国友人传播介绍我们的文化,是对外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促进和加强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德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向学生传授母语文化及其德语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避免外语学习中的“盲目性”、“崇洋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化迁就主义”和“文化苛求主义”乃至“中国文化失语症”等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意识到中外文化差异,体会到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同时在跨文化交往中形成合理的民族意识,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和传扬民族文化的能力。

四、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在德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的内容

在德语教学中引入的文化因素内容相当广泛,以下试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同时它们常常具有文化联想意义,是特定文化的反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含义。如“龙”(der Drachen)这个词,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把龙视作为皇权的象征,是一种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德国乃至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残忍的怪兽,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讲到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多以龙被杀为结局。另外,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外形也不相同。中国龙有着蛇身、马面、牛眼、鹿角、鸡爪和鱼须,而西方的龙长似巨型蜥蜴,还有双翅长尾,常常口吐火焰,烧人田园。可见龙在汉德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差异巨大。在德语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一个单词字面上的含义,还要特别重视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讲解,否则的话,学生有可能不考虑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而任意使用。

2.成语和惯用语。

成语和惯用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乃至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描述一个人胆子小,中国人可能会用“胆小如鼠”形容,而德语则用“ein Angsthase”(胆小的兔子)。同样,德语中的惯用语“Schwe in haben”(有猪)意为“走运、运气好”,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必须了解这个短语产生的背景才行。原来,德意志民族中,古时期举行竞技活动时,常将一头母猪奖给最后一名选手作为安慰,所以即使得了最后一名,也还算“走运”。

3.非言语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言语交际行为作为伴随语言的手段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非言语行为可能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同语言一样,非语言行为也是有文化差异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解,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中国人表示“八”的手势在德国人眼里表示的却是“二”,有个德国人在中国餐馆吃饭,他向服务员竖起大拇指和食指,示意要两瓶啤酒,结果服务员给他拿来了八瓶,令他哭笑不得。又如在近距离交流时为了表示尊重和专注,德国人的目光需要直视对方,而中国人在这一情景中大多目光游移,避免双方对视。另外,在同性男女的身体接触上,中德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德国,一过了童年时期,同性的两个人就不应该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的肩膀走路,否则意味着同性恋。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则十分正常,是两个人友好的一种表现。所以,要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光学语言是不够的,对于非语言行为必须足够重视。

(二)在德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的方法

1.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现有德语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德语文化素养有待提升,而有些教师则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制约着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但是也不能拘泥于固有模式,而应不断改进和创新。例如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幻灯、图片、电影等),让学生自己找出德国人在表达某种情绪时和中国人不同的语言和体态,从而增强对中德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3.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和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可以选择的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还可以让学生排演中德交际具体情景的小品,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的距离。

五、结语

任何一门语言课程的理论或实践都承载着某种价值与文化,课程的发展需要国际化和本地化的过程性对话与互动。德语教学一方面要进行德语知识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在吸收运用外来知识的同时,要认识和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48.

[3]潭渊.从动物成语刊德汉文化差异.中德跨文化交际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71.

[4]哈拉尔德・魏因里希,狄越,译.外语作为陌生的语言.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80-82.

基金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改项目“德语专业项目教学”(项目编号:33110T141050)。

上一篇:陈述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下一篇:德育在左,美育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