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7-24 07:15:09

“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该纲要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列为重点。在此宗旨的指导下,一些普通高校纷纷举起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大旗。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体育选项课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体育选项课内容结构单一,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场馆建设、器材添置滞后带来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不足等。为了解决以上实际问题,我校创造了“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积极地解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客观条件的限制,还能主动以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整合功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为视角,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大学生,男女大学生的比例为1∶1。研究对象中男子年龄平均19.7岁;女子年龄平均18.9岁。平均从各个选项班中随机整群抽取10人,合计共570人。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采用Derogatis,L.K编制(1975)、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分为5级评分,即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按0、1、2、3、4计分,每一个因子反应出测试对象的某方面的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单项因子分≥3,即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二是访谈法。对选项班的学生及其任课教师就“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的上课情况进行访谈。三是数理统计法。实验中的所有数据均在SPSS11.5上统计。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是:根据研究对象自身的身体条件及兴趣、爱好选择学校开设的主选项课(即篮球、足球、排球、形体、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武术、散打、保健等课程)和相应的辅选项课(即篮球、排球、体操、武术、散打、体育舞蹈、健身秧歌、形体舞、瑜伽等课程)。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对二年级上体育课的学生采取“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模式进行教学,以观察和比较实施这种体育选项课前后,研究对象在心理健康、运动自信心上的改变情况,再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对这种选项课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如身体状况、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等问题是否得到了提高等。

1.实验结果

(1)SCL90自评量表实验前后学生检出率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实施“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率显然在下降,这说明这种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验前后在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中得分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一学年选项课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人际关系这三个因子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在躯体化因子上,实验前后存在较为显著性差异(P

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由于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运动项目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大大缩短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以运动项目为纽带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主副选修项目中,大多数都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和群团意识,长期从事这些项目的练习,对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实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是:这些心理因子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较多,仅仅因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形式及环境的优化还不足以使大学生在这些基本心理上产生较大的改变。

(3)实验前后自信心量表的统计与分析。一般认为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对实验对象运动自信心的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实验后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因为大学生从事的运动项目是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的,是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甚至可能是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运动项目。因此,在上体育选项课时,他们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该项目的练习之中,从而有更多的收获感和成就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运动自信心。

(4)访谈结果与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应该对现代的竞技运动和时尚运动有所了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后,希望再能多学习一些顺应社会潮流(如,体育舞蹈、男生散打、女生形体舞、健美操)以及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太极拳、秧歌)的体育辅项课内容,既可以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与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能够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另外,辅项课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至于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上课时情绪稳定、心情愉悦,这对良好个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实验对象访谈表明,这种“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大学生普遍对“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感到满意。任课教师也同样认为大学生上这种体育选项课时,一般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较强。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参与“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后,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有显著性的改善;而且,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也显著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议。其一,“主、辅内容相结合”的体育选项课是一种倍受学生欢迎,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教学内容除选择具有强身健体的项目外,还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项目,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健身性、实用性和情趣性。其二,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不仅仅只是结果评价,更应注重过程评价,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使体育基础参差不齐的大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满足其体育锻炼的需求,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身心健康。其三,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有超前的意识,积极拓宽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应强调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确实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注:中南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5041B)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课部)

上一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