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的学术性问题

时间:2022-10-22 01:40:48

略论大学的学术性问题

学术性是大学的灵魂所在。蔡元培在就职北京大学期间曾精辟地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升官发财之阶梯”。与大学学术研究的本质特点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要求相比,我国大学的学术性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对大学学术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当代大学如何提升学术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的基本涵义

所谓“学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学,指学习、模枋、学问;术,指手段、策略、方法、技艺、技术。所谓“研究”,指钻研探求,今谓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学术”只有研究了,才称其为学术,也才能成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

蔡元培先生曾对“学术”的涵义做了非常精辟地论述。他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主张学术分校,文与理通科。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两者虽密不可分,但“学应重于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求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农、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所经验,促其术之进步,与治学者之极深研几,不相侔也。”显然,在他看来,“学”和“术”都应该研究,而学理性的理论研究比实践应用研究更为重要。学术研究与大学有关密切关系,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立足之本,但由于社会的变迁,高等教育的职能几经变化,使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内涵也发生变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之怪现象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始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1898年才有综合性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思想,更多的是受洪堡的影响,采纳的是德国模式。且不说此模式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对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和对学术涵义的拓展。单就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自由及“学”与“术”的关系观念,我国也没有真正推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和封建专制、十年、80年代初的体脑倒挂,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性”没有充分体现。大学对学术性的关注是90年代的事,但由于急功近利,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学术研究还有一些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学术腐败。

1. 在对待“学术”在大学中的地位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一种是过分夸大“学术”的作用,把大学的“学术”性当做大学的一切,为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切实际地与西文一些大学进行攀比,甚至在国内的一些所谓大学排行榜中,只是单纯地以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的唯一指标。把大学的教学职能和服务职能弃之不顾,只是在为科研而科研,为学术而学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甚至研究生都很难见到自己的导师,这些现象在一些所谓“研究型”大学中较为常见。二是一些“教学型”院校,不顾自身条件,只顾扩招,教师成了上课的机器。至于上课的水平与效果则不愿过问,在这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普遍采用大合堂;没有人对课堂的学术性进行考评。没有学术精神的课堂,只能培养出知识型人才;没有学术精神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大学课堂。

显然,这两种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割裂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大学应重视科研,但科研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科研,大学也应重视教学,但应是科研型的教学。

2.“学术”研究的目的出现两极分化,并有庸俗化倾向

纵观近几年我国大学学术研究的现状,成果不少,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但如果细究学术研究的目的却有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搞纯学术研究,不考虑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课题从书中来,从文章中来,研究的结果一发表就了事,这在社会学科中较为普遍;另一种是借口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为了取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很少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选题,而是与企业界联姻,为公司盈利搞开发。企业作为投资的条件,要求教师不得在课堂上传播或公开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3.大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与所获经费严重背离,经费短缺是不争的事实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如高校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课题约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约占67%,还承担了6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仅1991-1995期间,高校发表学术论文83.6万篇,其中在国外发表7.6万篇;完成专著2.4万部;鉴定技术成果4.3万项,授专利近6000件。5年中,高校共获得自然科学奖88项,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获国家发明奖274项,占1/3;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50项,占总数的1/4。高校教师的论文被SCI、EI和ESTP收录的论文数分别占全国的54%、55%和48%。但是,1995年,全国高校科技总经费只占全国科技总经费的5%!巨大的成就与获得的低经费严重失调。也正因为经费的不足,才使得高校的学术研究日益走向功利化,游离于教育目的和教学活动。

4.“学术”研究评价和奖惩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学术研究的评价主要看是否“发表”,发表了就加分,发表的刊物档次高加高分。而对文章本身却很少有人去研读。得分越高,奖励越多,客观上就助长学术研究上的浮躁之风和弄虚作假。

三、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

大学的“学术”性是它的生命线。它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又是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不但要重视大学的学术研究,还应正确引导大学的学术研究。

1.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研究与现代大学发展的关系,并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统一起来。营造一种学术自由的政治氛围和人际关系,并从政策上予以保证。

2.要认清大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应有的研究范围。大学的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要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因此,要提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提倡“真”学术,反对“假”学术,培养教师的学术人格。

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假学术对国家、对下一代、对学校声望的严重危害;从制度上打击,堵绝学术腐败;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教师们在学术研究时追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境界,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的“科学研究”,以维护学术尊严。

4.国家应加大高校学术研究的经费投入。高校也应积极筹措科研经费,以保证其科研的前沿性和相对自主性。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上一篇:切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下一篇:当前大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与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