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下浙江省的发展探析

时间:2022-07-24 05:24:46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下浙江省的发展探析

摘要:在长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发展两翼中的一翼,浙江省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宁波杭州舟山与上海的联系愈来愈紧密,长江一体化的提出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在长江一体化中浙江省各市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况,根据浙江省各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的差异,分析出现浙江省发展呈现的区位特点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空间近邻效应;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4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40-02

引言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十六个城市,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6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39 525.72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浙江省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农业基础,经济发展位于全国经济的前几名,在长江一体化的进程下迎来了更新的发展。

一、区域增长理论以及区域空间理论

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增长极”是从物理学的“磁极”概念引申而来,这个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的特点,对周围的区域发生“支配”的作用,即吸引和扩散的作用,“增长极”的吸引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转移。增长极的向外辐射作用即扩散机制有四种表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和随机扩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有集聚起趋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一般而言,与集聚地区响铃的地区有适宜的区位和较好的外部环境,比偏远地区的发展条件好,并且与聚集地区联系方便,便于获取信息,得到发展上的支持。等级扩散是极具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一般情况下,大中小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接受扩散的总体条件是大城市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优于小城市,城市优于农村。

2 空间紧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少的趋势。这就是地理学上的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二、经济发展现状

从经济总量看,长三角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市,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均占长三角的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是长三角的龙头;第二层次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市,这五个城市的GDP均超过1 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市,这五个城市的GDP都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超过70亿元;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卅I、泰州、湖州和舟山市,这五个城市的GDP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左右。四个层次(除省会城市),大体与上海市的远近形成梯次结构。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综合性制造业力量雄厚,经济增速快竞争力强,全国50%以上的百强县诞生在这里,中心城市集中度也高,可排名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浙江省为全国陆域小省,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七(分)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人口密集,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在一体化下的城市也有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以GDP的增长率与人均GDP的增长率来看,浙江省接受上海的辐射的形式是等级扩散,嘉兴市以及湖州市距离上的距离最近,按照增长辐射理论应该接受的辐射最多,但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浙江省城市来看,嘉兴市湖州市的

Figl Dist ribution of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GDP以及人均GDP并没有排在全省的前面。宁波市、舟山市的人均GDP的增长率在全省排在前几位,明显高于嘉兴市和湖州市。而嘉兴和湖州市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地区,经济却没有像江苏省那样按照空间近邻效应,距离较远的宁波和舟山市的经济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城市中发展较快,甚至舟山在两年中的人均增长率接近58.7%。这种空间发展形势与江苏省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原因分析

1 地理区位原因

宁波简称“甬”,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浙江宁绍平原东端,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 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1/3。

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面,背靠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扼中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要冲,乃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由于宁波与舟山有优越的港口条件,与上海的联系就突破了陆上运输的局限,由水运联系起来的空间扩散扩大了上海的辐射范围。

2 产业结构

杭嘉湖三角洲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以水稻、蚕茧生产为主,粮、油、丝、鱼、畜综合发展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1/5以上,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杭嘉湖处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长期以来的生产加工型经济格局。造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投资不足。要使嘉兴市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一是要增加第一产业的资本投入,以使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二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增长;三是要着力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资本生产率以扩大经济的规模和提高资本产出弹性,促进嘉兴市经济的良性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之不能承接上海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化转移,故而在成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竞争中没有优势,所以受上海的辐射较少。

宁波市产业集群较为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宁波已经形成三大产业群:一是以北仑、镇海为主的石化、能源、钢铁、造纸、汽车等临港大工业产业群;二是以余姚、慈溪为主的塑料、模具、家电、微型轴承等传统优势产业群。三是以鄞州、奉化、江北、江东为主的服装、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群的发展有利于承接上海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的转移。随着临港产业的发展,宁波、舟山逐渐与上海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对带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3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市场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是一种在压力下创业的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国内新功能的企业家,没有创新创业压力,企业家出不来,现代市场经济于是出现主体缺位的情况。市场经济还是一个不断打破均衡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种经济。而嘉兴杭州人对于这种关系的向来很深,一向不会像温州人、宁波人或者是绍兴人那样对于市场经济产生认同感,还有一点,市场经济特别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就意味着艰苦创业,要求参与这种经济的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而过惯了现实安逸生活的嘉兴、杭州人中吃的这种苦的人并不多。只要有钱赚,温州人甘愿受颠沛流离之苦,到达人迹罕见的天涯海角,不在乎别人的白眼和恶语。绍兴人可以反复计算,不放过一丝一毫。宁波人则能够陶醉于商场的战场氛围中,乐此不疲。嘉兴、杭州人缺乏温州人的冲劲以及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锲而不舍的执著心,也没有绍兴人的精明,更没有宁波人的干练。所以文化在市场中的作用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小结

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迎来新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参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杭州湾区域投资环境,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在制度文化方面,继续学习改进发展的思路,主动与上海接轨,充分发挥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重视构筑环杭州湾区域科技,教育和经济网络体系,实现环杭州湾区域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科学进行产业分工,调整环杭州湾区域产业格局强化产业整合,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强全区域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建设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努力在互动共进中实现沪苏浙发展的共赢,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上一篇:浅析企业培训如何转化成生产力 下一篇:刍议城市垃圾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