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叹词化

时间:2022-07-24 03:53:31

摘 要:话语标记是近年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国外的研究常常把叹词视为话语标记。本文以“你看你”为例分析发现一部分话语标记的功能更倾向于叹词,认为这一类话语标记已经叹词化,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话语标记了。

关键词:话语标记 你看你 叹词化

一、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是近年国外会话分析、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话语标记研究的黄金时期。话语标记这一说法最早见于Schiffrin(1987),她把话语标记看作是话语中的一个整体。其后,Fraser(1990,1999)虽然也用此术语,但她的定义却很严格,认为话语标记只是评述性语用标记的一种,并且严格区分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和话语标记。其实,由于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不同,话语标记语被冠以各种名称,如:语义联加词(semantic conjuncts)、语句联系语(sentence connectives)、话语操作语(discourse operators)以及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等等。笔者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将其统称为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包括部分连词、副词、感叹词以及某些短语和小句。关于话语标记的特点,结合Schiffrin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上可以通过停顿或声调高低来识别;句法上虽然本身具有独立性,但经常出现在句首,也可在句中,并且不与相邻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它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理性;话语标记在语义上是非真值的,即它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命题内容;在功能上具有连接性。

二、关于叹词与话语标记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大部分把叹词作为一种话语标记来看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功能。Rosa Graciela Montes (1999)详细分析了西班牙语中叹词作为话语标记的发展,文中重点考察了“ah,oh,uh,ay,ou,uy,eh”七个叹词。这些话语标记表达了说话者的态度、情感以及对某一事件的反应。比如“ah,oh和uh”被认为是一种“投射”(projective),因为它们是说话者或听话人对接触的外部事物的反应;而“ay,oy和uy”则因为是说话者对所指事物在进一步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内部反应而被认为是“主射”(subjective);“eh”既是一种停顿标记,又可以充当强调成分。同时文中还认为作为话语标记,同一个叹词有时可以表示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既可以是积极的方面,也可是消极的方面。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叹词不表示某种特定的感情,目的只在于引起对方对一件事或某个行为的注意。

Norrick(2009)从语言学的不同角度出发,将叹词归为话语标记,认为一个话轮的起始位置具有某种特殊的言谈意义。在话轮起始位置的任何一个语项都倾向于作话语标记,这个语项不仅包括原生叹词和次生叹词,还包括它们的一些变体。同时,Norrick还发现叹词不仅可以作为话语标记出现在话轮时起始位置,它还呈现出多功能化的倾向。比如信息对照,规则细化以及语音过渡等。但Norrick也承认少数同样出现在话轮起始位置上的次生叹词如“hell,yeah”等起的是强调作用而不是话语标记。这里可以看出Norrick主要是从语篇功能角度研究叹词。

事实上,叹词的出现不仅可以使话轮具有感叹构式,还能使话轮表达某种情感。叹词的开放性特点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穷尽性的列举,叹词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又使我们无法将其明确归入哪种功能。因此,判定叹词是否属于话语标记还应该从核心功能入手,而不能片面地将其归入哪一类。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叹词的释义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叹词都是从语用功能方面进行界定的,包括情感、态度和呼唤应答等。而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搜集与分析也可以看出叹词的功能在实际使用中也大都体现在语用功能方面。虽然Norrick是从语篇角度将叹词视为话语标记,但很显然叹词的核心功能并不体现在话语标记方面,语用功能才是其核心功能,才应作为判断的标准。

三、话语标记的叹词化

(一)话语标记的分类

与叹词相似,话语标记主要用于口语特别是对话中,与前后句子之间没有句法结构关系,是游离在结构之外的成分。这里以话语标记语后面是否需要接其他成分来帮助理解句意为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话语标记语对后面的内容在语义上有很强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必须要接其他成分才能准确地理解语义。

李宗江、王慧兰(2011)根据功能标准将话语标记分为三大类,即关系标记功能、言谈组织功能和人际协调功能。其中具有前两种功能的话语标记语中大部分在交际中不能独立承担语义,也就是说必须要借助其他语言成分才能帮助理解。比如用于标记时间关系的话语标记“一开始,与此同时,到后来”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话语标记“大体上说,说来说去,一句话”等;表示言谈组织功能的话语标记“其实吧,所以嘛,顺便说一下”等。例如:

(1)大体上说,虽然鬼是从人变的,人死后是鬼,但人却又怕鬼。另一面,人虽然怕鬼,却又喜欢听鬼故事。(吴晗《人和鬼》)

(2)所以我说了,说来说去,关键还是怎么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让改革真的步步到位。(《当代》1994年报刊精选)

(3)现在回想起来,我知道为什么一年后事情有所改变,一切都是悉尼奥运会开始的。顺便说一下,大卫·斯特恩应该让美国队员住在奥运村,来自那么多不同国家的运动员都聚集在一个地方,那真是太有趣了。(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上述例子中的话语标记语不能单独充当语义的完整表达者,对句别是其后面的成分在语义上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可以归为第一类。

另一类是具有人际协调功能的话语标记语,大部分对其后面的语言成分没有那么强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后面接不接其他语言成分都不会影响对整个会话的理解。比如,表示制止功能的“得了吧,算了吧,拉倒吧,别提了”等;表示提示功能并带有不以为然语气的“管他呢”等;表示回应的“没什么,没问题”等,以及表示请求的“劳驾,不好意思”等。例如:

(4)陈:我看不必都去啊。这牛大姐和老刘年纪大,就算了。你们年轻人,辛苦一趟!

余:没问题!(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5)赵子曰和武端坐着说话,他说:“欧阳上哪啦?”

武端冷淡的回答:“管他呢!”(老舍《赵子曰》)

(6)戴嘉换上睡衣,躺在他身边,略带地抱怨:“别提了。”(电视电影《冬至》)

以上例子中的话语标记后面都没有跟其他成分,但仍然不影响对整个会话的理解,而且就它们所表达的功能来看,基本上都体现在语用功能方面。有表示应诺的,如例(4);有表示一种不以为然意味的,如例(5);还有表示制止的,如例(6)。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话语标记语的核心功能都是语用功能,而且与叹词有着相似的分类标准。因而,可以说这类话语标记已经叹词化,具有了叹词的相关特点与功能。下面以“你看你”为例进一步分析话语标记的叹词化。

(二)话语标记“你看你”的叹词化

郑娟曼、张先亮(2009)认为,“你看你”是由“你看/你”重新分析而来,“你看”是一个表示“提醒”的话语标记,后一个“你”是小句的主语。而由后一个“你”构成的小句又是“看”的宾语。郑娟曼、张先亮认为从解读者的角度,这一结构强化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责备态度,从结构上看,“你”与后面的关系越来越松散,而与前面的“你看”的结合却越来越紧密,从而有了“你看你”这一形式。两位学者都认为“‘你看你’不是一个发展非常成熟的话语标记,‘看’在‘你看你’结构中其真值与非真值意义很难区分”。同时他们也指出“你看你”还是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孙小红摇着头笑道:“你看你,老毛病又犯了,还未轮到你问的时候,你偏要问?”(古龙 《小李飞刀》)

(8)一直注视着妻子的新郎官见她如此这般,凑了过来,含嗔地提醒她:“你看你!”(映泉《同船过渡》)

(9)牛大姐:“哎呀,你看你,余德利。我好不容易劝老刘吃了饭,你又勾他往死胡同里想。”(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你看你”具有以下特征:

语音上,“你看你”可以停顿,通常用逗号隔开;句法上,相对独立,既可以独立成句,又能充当独立成分,不与其他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位置也较为灵活,通常位于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和句末;语义上,“你看你”既可以连接后面的成分表达语义又可以独立使用,而且影响语义的理解,这一点与叹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于“你看你”所具有的功能,张、郑两位认为“你看你”在话语中具有提醒注意、指示说话者立场和态度的功能,同时也附带了说话人诸如不满、嗔怪或责备的主观感情。此外,两位还指出了现代汉语中与“你看你”功能相当的语言形式,如话语标记“你看看你、看你、看看你”等。虽然“你看你”被视为话语标记,但在交际过程中,它更多地体现了与叹词相似的语用功能。另外,“你看你”还有一些与叹词相似的地方,作为话语标记的“你看你”主观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强,既可以和其他语言成分共同表达完整的语义,如例(7)、(9),又可以单独使用,而且不会影响对整个会话含义的理解,如例(8)。所以说,“你看你”已经发生了叹词化,演变成了一个表示“责备”式的叹词化成分。

参考文献:

[1]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9).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3]郑娟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4]Fraser.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

[5]Fraser.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

[6]Neal R.Norrick.Interjections as pragmatic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

[7]Rosa Graciela Montes.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Spanish:Interjec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

[8]Schifrin.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刘双艳 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上一篇:“NP(有生)+就是+个+NP”构式研究 下一篇:宁波竹枝词修辞特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