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3 05:49:05

话语标记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内外对话语标记的关注已经有六十年,认识上也从先前的“可有可无的语言成分”转变为“语言建构的重要手段”再到“主观虚化的结果”。同时,研究也呈现出跨领域、跨学科的势头。本文对整个话语标记研究历史进行了分期梳理,重点分析了当代话语标记研究的热点,总结了其研究视角,并对进一步待研究的领域进行了展望。

二、话语标记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回顾

根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国外话语标记研究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期(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1953年,Randolph Quirk在他的“随意的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讲座中,首次提到口语中常出现的一种成分,如“you know”“you see”“Well”等,并称之为“修饰语”,认为对此成分进行研究应该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期,Fries在其著作The Structure of English中对频繁出现在“回答部分”起始部位的成分如“oh”“now”“why”没有按传统方法划分为“感叹词”,而是基于频率分布分析法编成更加详细的语法。但这些看法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接下来的二十年也鲜有人研究。

第二阶段: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学者把目光再次转向了日常口语,特别是那些直接蕴含话语间关系的语言要素,并意识到就是这些成分体现着人类语言和机器语言的重要差异,使人类自身的言谈保持自然并合乎语法。具有语用学奠基之作之称的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需要研究“用来标记某一话语与前面话语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的成分这一课题(Levinson,1983:87)。话语标记作为人们交际过程中的语用手段,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成分,而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建构机制。Polanyi & Scha(1983)则把该成分命名为话语标记机制。

第三阶段: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认识到话语标记的重要性之后,许多学者都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其进行探讨。Quirk等人(1985)从语义角度看待话语标记,认为它们是语义连接词;Schiffrin(1987)创立了局部连贯说,认为话语标记是话语的语境坐标;Erman(1987)在考察大量对话的基础上对此类表达法进行了系统描写;Blakemore(1987,1992)运用关联理论予以研究,认为话语标记可以起到明示话语和(认知)语境的关系的作用;Fraser(1990,1996,1999)认为话语标记是当前基本信息和先前话语之间的序列关系,每一个话语标记都有一个最小的语用核心意义;Redeker(1990,1991)对话语标记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认为Schiffrin的谈话五层面并不能对语篇连贯起到平等的作用;Knott & Dale(1994)则采用修辞结构理论对提示短语进行了收集和分类,等等。

从1986年国际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专刊登载话语标记系列研究文章到1998年该刊再次出专刊,话语标记研究逐渐兴盛起来。

第四阶段:扩张期(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话语标记研究采用的角度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Fox Tree(2001)和Clark & Fox Tree(2002)的两篇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了研究;Simone Müller(2005)探讨了话语标记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和语料库驱动的话语标记研究,并对“so”“well”“you know”“like”进行了定量分析;Kerstin Fischer(2006)通过问询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并请他们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如:话语标记的定义、功能和模型框架等等;英国Middlesex大学的Mariam Urgelles-Col博士(2010)的专著讨论了话语标记的句法和语义,认为句法方面是在头驱动短语结构语法框架下进行的;篇章方面采用了分段语篇表征理论(Segmente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作者认为话语标记是在语篇层面运作的,需要有完整的理论才能进行分析研究。

话语标记研究也扩展到其他语言。Noriko O.Onodera(2004)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日语中的连词“でも”和“だけど”、感叹词“ね”和“な”进行了研究;Schiffrin认为作者创建了理论语言学和传统历时语言学未来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Montserrat González(2004)探讨了即时口头独白的叙事框架,分析了话语标记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研究了英语“well”“so”“then”“I mean”“you know”“anyway”和加泰罗尼亚语“B锓Clar”“Doncs”“Aleshores”的语用功能,最后依托叙事结构进行对比。Catherine E.Travis(2005)从多义性出发,提出了话语标记使用上的社会变体,并通过建立语料库再次讨论了什么是话语标记。该著作分析了话语标记的韵律独立性、句法独立性、语义独立性,指明了它的三大功能:构建主要发话人话轮的功能、语境功能和互动功能。作者构建了自然语义元话语方法,对西班牙语中的“bueno”“O sea”“Entonces”和“Pues”进行了分析;Mirjana Miškovi-Lukovi & Mirjana N.Dedai(2010)运用关联理论和论证与拓扑斯理论(Theory of Argumentation and Topoi)对斯拉夫语族南部语支中的话语标记进行了认知、交际和论证方面的研究,包括保加利亚语转折连接词“ama”,马其顿语态度标记词“kamo”、塞尔维亚语概念调整标记“baš”和“kao”、波斯尼亚语话语标记“ono”、克罗地亚语表示转形和总结的话语标记“dakle”。作者认为,话语标记如今已成为探讨语义语用界面的前沿理论中的重要手段和机制。文中大量数据都来源于自然发生的话语和书面媒体。该书可称是斯拉夫语族中话语标记研究的开山之作。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对话语标记也越来越重视。1998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了Coling-ACL’98会议。该会议的后续研讨会有十二个主题,其中之一就是“话语联系语与话语标记(DM)”。大会发言论文的内容包括:DM的确认、科技类文章中的META-DMs、DM与话语联系、利用语料库研究日英两种语言日常对话中的DMs、机器语言学习中的DM选择、计算语言学中的自动消除DM歧义。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如对语料库中话语标记进行自动提取和标注的研究也日盛。Heeman & Allen(1999)利用结合词性知识的语言模型来识别话语标记。Ben Hutchinson(2005)进行了对话语标记的可替换性进行建模的实验。实验显示,那些表征相同连贯关系、具有可替换性的话语标记影响分布相似性。实验找到了一个基于方差的、能比较概率分布的新函数,这个函数可以预测可替换性。Andrei Popescu-Belis & Sandrine Zufferey(2011)总结了DM的识别特征,如词语共现、位置和韵律、社会语言学特征、词性等,利用决策树分类算法对话语标记“like”和“well”进行了自动识别研究。

(二)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按名实隐显也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实无名期(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末)

汉语中对话语标记这类成分的讨论早已有之。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把起连接作用的词称为“虚字”,并将连接词通称为“连字”。赵元任(2001)把连词分为四类,其中一类是弱化了的主句,例如“我想……”“据说”“换言之”等。吕叔湘(1999)把连词和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短语统称为关联词语,以连接小句、构成大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许多对连接词或连接结构的研究成果,如戴木金的《关联词语词典》、邢福义的《复句与关系词语》等(张谊生,2000)。这些著述中实际上包含了话语标记的研究。

第二阶段: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我国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介话语分析。王福祥(1981)介绍了早期俄语语篇分析的情况;黄国文(1987)探讨了作为篇章联结手段的逻辑联系语,介绍了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模式以及默西亚和弗里曼进行的调整;廖秋忠(1992)研究的连接成分如逻辑关系连接成分,尤其是其中的纪效连接成分(像“无论如何”)和总结连接成分(像“总而言之”)等就是话语标记。但90年代末期以前,国内对话语标记的专门研究依然很少,能见到的只有刘凤霞(1995)和冉永平(1995)①两篇文章。

第三阶段:破土成长期(20世纪末~2003年)

何自然、冉永平(1999)的文章是我国学者对话语标记开始深入研究的标志。随后,冉永平(2000)详细地介绍了话语标记的“语义——语用”、“认知——语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梅(2000)分析了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黄大网(2001)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研究话语标记的历史轨迹和发展方向。针对单个话语标记的研究也迅速展开,如冉永平(2002,2003)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话语标记“you know”和“well”。也有一些针对话语标记意义与功能的研究,如:何自然、莫爱萍(2002),李勇忠(2003),李佐文(2003)。也有探讨其他语言中的话语标记的,如赵刚(2003)研究了日语的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期(2004年~)②

近来,学者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话语标记展开了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英语中的话语标记,如陈安慧(2007)、周莹(2009),她们对英语中的话语标记“well”“now”“so”“you know”的话语功能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探讨了汉语中的单个话语标记,如李宗江(2009)、郭风岚(2009),他们分别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主观化角度分析了汉语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看你”和“不是我说你”。还有学者从二语学习和二语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如龚玲莉(2008)、袁咏(2008),他们考察了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话语标记掌握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差异。伴随着语法化学说的兴起,从历时角度对话语标记的虚化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的活动异常活跃,如陈丽君(2010)从动词“给”向介词虚化的角度对话语标记“我给你说”进行了研究;何洪峰、孙岚(2010)从先秦开始追踪“然后”的语法化过程,研究了其认知机制。

也有一些博士论文对话语标记进行了研究。刘丽艳(2005)明确了话语标记存在的直接动因:口语交际的特点和交际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矛盾;确定了话语标记的形成条件:在互动性口语交际中的广泛使用。她对第二语言话语标记的习得和使用中的误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量实例对汉语中的话语标记“这个”和“那个”“不是”“你知道”进行了研究。许家金(2009)③研究了即席会话中的话语标记,使用的语料是时长为8.22小时的现场即席青少年自然口语语料库,转写成文本后有141,619字。他对18个话语标记进行了频率统计,并对频率最高的四个话语标记(嗯、好、那个、然后)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分析。分析显示,话语标记和功能是一对多的关系。安娜(2008)利用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语料库,分析了韵律和书写形式上的特征,制订了自动提取规则,利用自动提取程序确定了137个话语标记,并进一步确立了话语标记集。该研究开发的自动标注系统,在封闭测试和开放测试中正确率都很高。作者还用基本词表和规则库互动以及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兼用话语标记进行了消歧研究。

三、研究视角总结

对话语标记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开始是有专家学者注意,然后是随着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发展而诞生,接着是对话语标记理论上的深入探讨,最后发展为多角度、多模式、跨学科的研究。研究初期,学者多采用句法语义视角,围绕什么是话语标记、话语标记有哪些韵律上的或者词汇句法上的特征、如何进行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后来一些学者转向了语义语用视角,他们认为话语标记是语用标记中的一个子类,常出现在句子首位,是从连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句法类别中抽取出来的功能类别,没有语法功能;它们具有程序意义,而且程序意义是核心意义。还有一些学者选择认知视角来研究,他们认为话语标记是对话语所在的和对理解话语起作用的特殊语境起着连接功能的语言表达。使用话语标记,就是说话人做出的明示,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和加工话语所需付出的努力,从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进入21世纪,学者们有的继续对话语标记进行理论研究;有的则转而研究其他语言中的话语标记;还有的学者从人工智能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研究。

四、研究展望

国内外对话语标记在不同语言中、语言不同层面间、个体的历时演变上都有学者关注。目前来看,未来研究还可以在以下领域展开:

(一)各语言间话语标记使用的对比研究

语言间的差异表现在概念和对概念的表达上,当然也表现在话语标记的使用上。例如日语中的“あの/あのさ”:

(1)あのさ、なんかお前と一緒にこうやって天井見るの好きなんだよな。(【日本电台倾听】世界末日前夜)

在汉语中,有具有相同功能的话语标记“那个”:

(2)陈:那个,几乎所有有点能力的中学都办了补习班。

但英语中找不到功能对应的话语标记。再如汉语中常用作缓和语气的话语标记“对吧”,英语中有相同功能作话语标记的“right”,但在日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

(3)谭先生:这其实是很挑战性的话。对,其实他在挑战我,我到底怎么看他,对吧。那我的回答是我说,是的,我会非常难受……

(4)Neo:You’re the Oracle?

Oracle:Bingo.Not quite what you were expecting,right?(美国俚语网)

那么,不同语言间在话语标记使用的种类上,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别?相同语境下,是否都会使用话语标记?使用的量上又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方言间以及方言内部的话语标记研究

话语标记的使用,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或地域色彩,方言之间的差别也会体现在话语标记的使用上。如北方方言中的“我说”:

(5)我说咱们能不能快点,不抓紧赶不上火车了。

在廉江方言中很少用“我说”这个话语标记,而使用“讲”来完成这个功能:

(6)(听完局长诉苦后说)讲李局啊,你辛苦无辛苦我无知。(林华勇、马喆,2007)

再如安徽蒙城方言常用“可是的”做应答话语标记,以表示听话人在注意倾听,这在别的方言中很少见。

(7)——我今个碰到一个老同学喽。

——可是的。

——那个同学变老了。

——可是的。(胡利华,2008)

那么,哪些话语标记是全民族通用的?哪些不是?通用程度如何?各个方言内部又都有哪些话语标记?有交集吗?这些课题也有待发掘和研究。

(三)从语体修辞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研究

语体的差异实质,是用词用语和句式上的差异。因此,不同语体中话语标记的使用是不同的。例如,表示证据来源的话语标记“据悉”“据报道”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8)据悉,今后,还会有另外3~7只华南虎被送往南非接受野化训练。

(9)据报道,法国几乎每年冬天都会爆发流感,但今年比往年来得早,而且今年的流感病毒属于新品种病毒。

而一些具有口语语体特征的话语标记很少用于书面语中,例如“我跟你说”:

(10)王:哎哟,简直是美人,我跟你说。那个,就是贺子珍那个年轻时候那个样子,一模一样,特别漂亮,……

那么,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话语标记的使用上到底有什么不同?语体间使用的话语标记是交叉关系还是包含关系?有语体专用的话语标记吗?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从自然语言处理角度来进行研究。首先,可以构建话语标记的语音模型,即对每一个话语标记的语音韵律模式进行研究,同那些不作话语标记时的情况和模式进行对比,建立话语标记语音韵律库。这个库的建立,将有助于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使机器能进一步“说人话、懂人语”。其次,可以构建话语标记的分词标注单位。话语标记形式上比较固定,在其存在的句内不作成分。就分词标注、语法成分标注甚至语法分析而言,把话语标记看成一个整体并在语法层面独立出来,将有助于增进语法分析精度、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再次,可以构建话语标记的链接结构关系框架。话语标记在语篇层面上的功能主要是保持语篇连贯性和整体性。语篇中,前言与后语之间的关系(起承转合等)、说话者与所说话语的关系(观点态度等)、话语和语境的关系(人际关系等)的体现,也靠话语标记。因此,该框架的建立将有助于语篇自动理解和生成、观点评价及连贯性测评。其他较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包括:话语标记与修辞结构理论及语篇结构的自动标注;话语标记的功能类型的自动判定;话语标记在话语情感分析中的应用,等等。

五、结语

国内外话语标记的研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研究也走向了多角度、跨学科,研究领域从语言学扩展到文学、文化科教、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等等。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对话语标记的认识会愈加深化。总之,话语标记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体的话语标记研究”资助。)

注释:

①冉永平的文章中使用的是“逻辑联系语”。

②我们在CNKI(电信网新平台)中以“主题”为“话语标记”从2000~2010进行逐年检索,获得文献数量分别是3、6、9、9、19、22、33、61、76、93、96。2004年变化明显,故以此为时间界限。

③该著作是作者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发表的。

参考文献:

[1]Blakemore,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Blackwell,1987.

[2]Blakemore,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3]Clark,H.& Fox Tree,J.Using uh and um in Spontaneous Speaking[J].Cognition,2002,(1).

[4]Erman,B.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A Study of you know,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M].Stockholm:Almqvist and Wiksell,1987.

[5]Fischer,Kerstin.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2006.

[6]Fox Tree,Jean E.Listeners’Uses of um and uh in Speech Comprehension[J].Memory and Cognition,2001,(2).

[7]Fraser,B.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3).

[8]Fraser,B.Pragmatic Markers[J].Pragmatics,1996,6(2).

[9]Fraser,B.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7).

[10]González,Montserrat.Pragmatic Markers in Oral Narrative:the Case of English and Catala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4.

[11]Heeman,Peter A.& Allen,James F.Speech repairs,intonational phrases,and discourse markers:modeling speakers’utterances in spoken dialogue[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9,25(4).

[12]Hutchinson,B.Modeling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discourse connectives[P].ACL ’05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5.

[13]Knott,A.& Dale,R.Using Linguistic Phenomena to Motivate a Set of Coherence Relations[J].Discourse Processes,1994,18(1).

[14]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5]Mirjana Mišković-Luković & Mirjana N.Dedaić.South Slavic Discourse Particles[M].Amsterdam:Benjamins,2010.

[16]Noriko O.Onodera.Japanese Discourse Markers[M].Aoyama Gakuin University,2004.

[17]Polanyi,L.& Scha,R.The Syntax of Discourse[J].Text,1983,(3).

[18]Popescu-Belis,A.& Zufferey,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Multiparty Dialogues:An In-Depth Study of Like and Well[J].Computer Speech and Language,2011,25(3).

[19]Quirk,R.,S.Greenbaum,G.Leech & 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20]Redeker,G.Review article:Linguis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J].Linguistics,1991,29(6).

[21]Redeker,G.Ideational and Pragmatic Markers of Discourse Struc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3).

[22]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3]Simone Müller.Discourse Marker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Discour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24]Travis,Catherine E.Discourse Markers in Colombian Spanish:a study in polysemy[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5.

[25]Urgelles-Col,M.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London:Continuum,2010.

[26]安娜.基于传媒语言语料库的话语标记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7]陈安慧.话语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辨析[J].科教文汇,2007,(7).

[28]陈丽君.话语标记“我给你说”的演变过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30]龚玲莉.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使用话语标记well的跟踪调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1]郭风岚.北京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中国语文,2009,(5).

[32]何洪峰,孙岚.“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5).

[33]何自然,莫爱萍.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34]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35]胡利华.安徽蒙城方言的“可”字句[J].方言,2008,(3).

[36]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1).

[37]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8]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9]李宗江.“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J].语言科学,2009,(3).

[40]李佐文.话语联系语对连贯关系的标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41]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2]林华勇,马喆.廉江方言言说义动词“讲”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7,(2).

[43]刘凤霞.话语标记——句间的韧带[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5,(1).

[44]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3).

[47]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48]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9]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

[50]王福祥.俄语话语结构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51]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2]袁咏.英语专业学生朗读中话语标记语的韵律模式——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纵深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53]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赵刚.日语的话语标记及其功能和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

[5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6]周莹.话语标记“you know”的话语功能探析[J].语文学刊,2009,(1).

(阚明刚北京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100024)

上一篇:从衔接角度看中文旅游语篇的英文翻译 下一篇:从汉日同形词“马上”看中日两国对“马”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