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古籍定级浅谈

时间:2022-07-24 12:10:23

【前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古籍定级浅谈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古籍定级标准》与“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中古籍定级标准的比较[KH+4mmD] 2010年“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线之初,古籍定级页面上罗列的定级细则与《古籍定级标准》是完全一致的。2011年10月,平台上的定级细则与《古籍定级标准》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应当是经修订后重...

摘 要:文章就古籍定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古籍;古籍定级;古籍普查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74-03

作者简介:甘沛(1962―),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开通运转,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对本单位的藏书进行登记、定级。在实际工作中,古籍工作者依照《古籍定级标准》给本单位的古籍藏本定级,看似极为简单,只要在古籍定级页面上,选择对应的等级和定级依据后再点击确认,就完成了古籍定级。其实,给古籍准确的定级并不简单,要根据每一部古籍的具体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等次。而《古籍定级标准》也不是完美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同时,每一个古籍工作者对古籍版本的判定及对《古籍定级标准》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有时候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人对同一部古籍的定级都存在着差异。笔者针对古籍定级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探讨出一些相对准确的定级经验。[KH+4mmD]

1 《古籍定级标准》与“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中古籍定级标准的比较[KH+4mmD]

2010年“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线之初,古籍定级页面上罗列的定级细则与《古籍定级标准》是完全一致的。2011年10月,平台上的定级细则与《古籍定级标准》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应当是经修订后重新编写了一些细则。

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以下几点:将一级丙等的“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二级丙等的“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合二为一,变二级丙等的“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以及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及铁活字印本”加以细化;二级丙等的“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修订分为三部分:一级丙等“明清时期特别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二级甲等“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及二级丙等“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刻本”;一级丙等的“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分解为一级乙等“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手稿本”与二级甲等“明清时期各学科著名学者代表性著作的修改稿本、一般著作的手稿本”;对二级丙等的“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也进行分解,变二级甲等“清修《四库全书》底本”、二级丙等“《四库全书》原本零帙”,并把“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从古籍定级细则中剔除;二级丙等的“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修订为“明末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具有代表性的木活字印、套印、敷彩印及铜版印的古籍传本”,强调了应有代表性;二级丙等的“明代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修订为“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明末印制的朱印本、蓝印本、钤印本”,提升至二级乙等。

经过修订的定级细则,比原来的更为合理,时间划分更便于掌握。如二级甲等“明嘉靖元年(公元1796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印制、抄写的元代及元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古籍传本”,二级乙等“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至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的活字印本、活字套印本”等;但有部分修订的细则,如一级丙等的“明清时期特别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二级甲等的“明清时期重要的宋元版本的影抄本”,除对古籍版本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学者没有障碍外,一般古籍工作人员难以把握,其可操作性不强,尚不如原二级丙等的“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便于理解和定级。

尤其是将二级丙等的“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修订为“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彩绘本”,二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没有插图的精刻本被剔除。精刻精印本实则是艺术代表性的集中体现,用纸、用墨考究,由名工雕版,版刻艺术水准较高,与版刻平庸甚至低劣的坊间刻本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必须在古籍级次上加以区分,否则何来艺术代表性之说。

2 古籍定级的原则及定级时如何把握

《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中对古籍定级是有原则要求的。古籍依据三性原则、不唯时限原则、等次上靠原则和等次下调原则来确定级别。

三性原则,是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的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

不唯时限原则,是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

等次上靠原则,是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部古籍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

等次下调原则,是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本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

古籍定级的四原则中,“三性原则”是古籍普查中古籍定级的主要依据,而其他三个原则是对古籍定级的完善与补充,只有将这“四原则”完美结合,才可以比较科学、客观、灵活地解决在划分古籍级别时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才能相对准确地对古籍进行定级。

古籍普查平台登记中应遵循古籍定级的“不唯时限原则”“等次上靠原则”“等次下调原则”。例如《元史》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本,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登记的各图书馆藏书就有明洪武三(公元1370年)年刻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重修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嘉靖递修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嘉靖万历递修本,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嘉靖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递修本。且不论这些书是否残缺,仅从初刻与历经重修、递修,在定级上就要区别对待。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本,理所当然是二级甲等,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重修本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嘉靖递修本,定级二级甲等也能说得过去,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嘉靖万历递修本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刻嘉靖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递修本就必须下调等次至二级乙等和二级丙等。

《六家文选六十卷》明嘉靖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34―1549年)袁炯嘉趣堂刻本,河南省图书馆藏有3部,其一,书中钤印有60余方精美的藏书印鉴,包括清末藏书家高世异的十几枚藏书章,书中另有高世异撰写的题跋;其二,书中仅有3枚名不见经传的藏书印,考证不出该书曾为何人收藏;其三,是残本,存14卷。这3部书的定级是不一样的,高世异题跋本,按“等次上靠原则”可以上靠至二级甲等甚至一级丙等;第二部书,全本无残缺,书品尚好,还依据其版本年代,定级二级乙等;第三部书因是残本,且残缺较多,依照“等次下调原则”,定级为二级丙等。

残缺书是否下调等级,要综合各种情况来考量,比如残缺较少,有名家题跋,存世稀少等,可以考虑不下调等级。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刻本,其中版画较为精美,依据“不唯时限原则”,入二级丙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彩绘本”。后世有据此本翻刻的版本,此版本虽为翻刻,但书中的插图也极为精细,如果不仔细对比二种版本,难辨真伪。此翻刻本,定级时就不能上靠等次,只能依其版刻时代定级。

再如《钦定元承华事略补图》一书,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武英殿刻本,从刻书时代看,应是四级古籍,因书中有较多精美的插图,可以上调一级入三级丙等“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精刻精印本”。在此本之后,光绪间又有据它影印出版的石印本问世,这种石印本在定级时也只能定为四级古籍,而不能因它也有精美的插图上靠等级。

存世稀少的古籍传本,应上靠等次。以河南省图书馆藏书《北园蛙鸣集》为例,其版本是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郑国贤刻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补修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与《中国古籍总目》,知此书国内仅数家图书馆有藏,属于稀见本。虽然在清代康熙年间对书版进行了修补,但仍然要维持二级丙等的定级。再如《八行芳规》明万历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与《中国古籍总目》仅河南省图书馆一家有藏,它很有可能是孤本,那么将它上调为二级古籍是必然的。

在遵循“等次上靠原则”“等次下调原则”时,要注意尽可能在同一级别中来调整等次,在没有极特殊的原因下,不要跨级调整。需上靠、下调的古籍,都要在定级附注中把情况填写清楚,如“明清递修本,故下调等次为二级丙等”,“是书残缺较多,故下调等次为三级丙等”,“清代补修印本,本应下调等次为二级丙等,因此本较稀见,故仍依二级乙等定级”等。

3 丛书及零种的定级

古人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书名者,称为丛书,丛书中的某种单本,称为丛书本,又称丛书零种。古籍中丛书及丛书零种存世数量相当多。

在定级标准中,并没有对丛书做具体规定,而现实中丛书的定级是相对复杂的,大部帙的古代丛书,在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会呈现足本、比较完整、散佚较多、零种足本、零种残本等多种情况。对它们进行定级,就要详加分析。以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刊刻的丛书《通志堂经解》为例,《通志堂经解》由140种书辑成,全书共计1,860 卷。“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中浙江图书馆登记的《通志堂经解》存128种1,747 卷,共有478册书,依据定级细则“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定为三级乙等。河南省图书馆登记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是《通志堂经解》之零种,全书23卷,册数仅10册,按刻书年代定级,亦为三级乙等。但是,这一套相对完整的《通志堂经解》丛书不论从品种、卷数、册数,《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这一单本书是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但二者却同级同等,这是极不合理的,所以在定级上一定要有所区别。《通志堂经解》的完整本应上靠等级。另外,《通志堂经解》不光是大部头的丛书,同时它还是软体写刻的精刻本,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刻本,因而完全可以不依据版刻时代来定级,依其大部帙丛书足本和精刻本,等级应上靠为二级丙等。对《通志堂经解》丛书零种的足本和残本也要加以区分,各个零种的足本可以上靠三级甲等,而残本则按残缺的程度入三级乙等或下调为三级丙等。

4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中古籍定级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定级细则存在不够严谨的情况。例如,三级丙等“清代钤印的集古印谱、名家印谱”,细则中没有划分时期。三级甲等“清初一般学者的清稿本”,三级乙等“清初学者的清稿本”两细则,还存在重复定级的问题,二者从文字上看,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河南省图书馆藏书《睢州人物艺文所见录》,清光绪赵振寰稿本,赵振寰属清末一般学者,此书的定级既不能入三级甲等古籍“清初一般学者的清稿本”,也不符合三级乙等古籍“清初学者的清稿本”及四级古籍“清嘉庆元(公元1796年)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印制、抄写的普通古籍传本”(不含稿本)的定级要求。所以,三级乙等的古籍“清初学者的清稿本”,应修改为“清中晚期学者的稿本”,它包含了清初以后一般学者的手稿本、修改稿本与清稿本,这样就能使类似古籍的定级更加合理。

套印本与精刻本的定级问题。关于套印本,一级丙等有“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本”,二级丙等有“明末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敷彩印古籍传本”。如何确认“代表性”,一般来讲,明代闵齐秤肓鞒跛刻书是套印本中的杰出代表,应入一级丙等。闵凌两家其他人所刻的套印本也是明版套印本翘楚,《初潭集》明西吴闵邃刻朱墨套印本,可定二级丙等。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茅震东刻朱墨套印本《新镌武经七书》,从套印艺术上看,并不输于闵凌两家的套印本,还有清康熙内府刻四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其艺术水准很高。它们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将它按年代定为三级甲等,与同时代的一般刻本相提并论并不妥当。所以应当恢复原二级丙等“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以前的套印本”为宜。同样,为解决三级古籍中套印本被忽略的情况,当在三级丙等“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具有特殊价值的活字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及彩绘本”一项中加入套印本,这样才能在使同一类型的古籍定级保持前后一致,不出现断档。

精刻本的一级、二级古籍定级细则中没有了它的位置,偏偏三级丙等又有“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精刻精印本”。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无论官刻、私刻,涌现出不少艺术水准较高的精刻本,这些精刻本,代表了当时的版刻水平。所以,给精刻本提高等次是必要的。二级丙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精刻精印的插图本、精美彩绘本”的条文,局限于图画,要加以修改,给予这一时期的精刻本一席之地。从古籍定级的上下贯通来说,“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精刻精印本”可以上调至三级丙等,那么,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之前的精刻精印本也必然有等级上调的资格。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给古籍定级,是通过选项,点击确认,系统自动填上定级级等和定级依据。如三级甲等古籍,有8个级别显示,每项后都有级别编号和详细说明。只要符合这八种情况的古籍,可以定级二级甲等。但古籍因特殊情况需等级上靠、等次下调,无法定级。

如《昨非庵日纂》一书,明崇祯刻本,全书共60卷,选择级别编号“三―甲―1”“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点击确认,系统就自动显示定级为三级甲等。河南省图书馆所藏《昨非庵日纂》是残本,存13卷,依例古籍等次要从三级甲等下调至三级乙等,但在定级页面,就没有办法进行选择,所有三级乙等后面的详细说明都不符合它。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三级乙等中的“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印制、抄写的古籍传本”来点击确认,在附注项填写“是书残缺较多,故下调等次为三级乙等。因无对应的依据,暂选为三―乙―1”。

因此,建议在定级页面增加各四个级别的等次上靠与等次下调的选项,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古籍定级标准》对古籍的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而《古籍定级标准》和“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又都将“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列为四级古籍,似有不妥。一部书是否是古籍,必须要有时限的严格控制,这和古籍定级“不唯时限原则”有本质的不同,“不唯时限原则”只适用古籍,超出古籍的范围,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四级古籍范围只能是“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印制、抄写的普通古籍传本”,建议把“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从古籍定级中删除。

参考文献:

[1] 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S].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 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普查培训讲义(试用本)[M].北京: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09.

[3]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OL].http://222.143.26.115:81/.

(编校:严 真)

上一篇:暖通空调施工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