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文明

时间:2022-07-24 11:31:06

地铁里的文明

初到巴黎做访问学者,空闲时间比较多,我在业余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四处游玩,亲身感受这个以前只是偶尔在电影中看到的传说中的浪漫之都。

在巴黎出行,最少不了的是乘坐地铁。巴黎地铁建于1900年,100多年来,巴黎市区地铁已发展到14条线路,共有380个地铁站,成为密集的地下交通网络。尽管客流量巨大,但地铁站里的人进进出出,井然有序。外出的次数多了,我注意到地铁站里的一个现象:列车进站时静悄悄地滑进轨道,居然听不到任何广播提醒,而且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参与现场指挥。

在国内乘坐地铁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广播:“旅客们,2号线列车就快到站了,请您站在黄色安全线外等候列车,以免危险,谢谢您的配合。”不仅如此,还常常看到有工作人员挥着旗子、吹着口哨提醒乘客站到安全线以内。难道这就是法国人“节约”的体现?

对巴黎慢慢熟悉后,我忍不住询问一位法国友人。对方一脸诧异:“干吗得对等车的人广播说‘危险,有列车要进站’?站在安全距离以外等候是理所当然的事啊!自己的安全问题,难道还要别人来提醒吗?”我一愣:“可有人错过列车了怎么办?”“这种小事自己不会注意吗?如果错过了,那也是乘车人自己的问题。”我有些赞同他的话了,仔细想想,在巴黎呆了快一个月,从来没看到人(包括小孩在内)站在安全线以内,也没听说地铁里发生了什么安全事故。可为了彻底弄清心中的疑惑,我继续“反驳”:“那地铁站里的广播不是形同虚设吗?”“不,当列车晚点时,它就有义务向乘客说明情况并真诚道歉。当然,也播一些寻找失物或走失小孩的信息。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必需播的内容,所以广播响起时大家都很注意。”

在国内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甚至强行约束的行为,在这里变得理所当然。就在我对浪漫的法国人身上的自律意识感到佩服时,又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对地铁里的文明细节有了更深的感受。

那天因为要去巴黎郊外办点事,我坐上了RER线。这是巴黎跨度最大的地铁线,最远可以开到郊区。因为路程较远,上车之后我见中间有个位置,没有多想便坐了上去。哪知当我一坐下,整个车厢里的人目光齐刷刷地朝我射了过来,眼神既惊奇又略带鄙夷。发生什么事了?我左顾右盼,不知道出了问题,一时紧张得面红耳赤。大概见我是外国人面孔,一位优雅的中年法国男子拍拍我的肩,指指我身下的座位:“注意到了吗?这是‘博爱座’。”我做了一个“怎么了”的表情,他以一种强调的口吻说道:“这是专门为需要帮助的人留的!”他特别加重了“需要帮助”这几个字的语气。虽然刚才我注意到身下的座位是黄色的,类似于国内“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但我并没觉得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有何不妥。“谢谢提醒,等到需要帮助的人上车了,我会立即让出来的。”没想到这句话遭到了几乎全车人的议论,有的人脸上甚至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你不属于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自然就没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与现在车上有无需要帮助的人无关。”入乡随俗,在大家的“监督”下,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们立即对我的举动投来了肯定的目光,而后大家又恢复到各聊各的平静状态中。

当我把这次灰溜溜的经历讲给在巴黎居住了三年的一位朋友听时,他告诉我,他刚来的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尴尬。“在这儿,所谓‘博爱座’,就是特别为那些符合帮助条件的人所设置的,而且不论何时都是‘博爱座’。如果你不是‘老弱病残’,显然你就不符合条件,那么就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道理虽如此,可这样一来,‘博爱座’在没人入座的时候不就显得浪费吗?”“在法国人眼里,如果不让它保持专用,有需要的人不就在上车后还得一一跟在座乘客说明或暗示自己是老人或者残障人士吗?并且,其他乘客在见到这些人后才站起来让座,在法国人看来也是很失礼的。”

看来,浪漫的法国人也有较真的时候。

殷浩摘自《杂文报》2008年4月18日

上一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下一篇:成长:只准向前,不准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