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发短信让放心花钱

时间:2022-07-24 10:37:47

我确实没想到,互联网这个圈子没有秘密。当初与多家谈高德并购的事,前脚从人家公司出来,第二天消息就都传出去了,然后找我们去谈的公司就越发多。

其实在我们公司内部,这事就我跟COO知道,一般这种事情只有我们两人谈,但圈子内消息太灵通,这是我想不到的,当时我只能不管他们怎么传,自己尽量若无其事,淡定处理。

这份淡定也不是装出来的,我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高德在这个行业里的地位没有第二家可比。而且,我们已经在美国上市了,公司总的基本还是在上升,不是撑不下去了,这些都让我心里有底气。几家互联网公司争着与我们谈,我和COO私下里聊天,说起都这么多家找过我们了,阿里怎么还不找我们?巧的是,这个话没说两天,他们就来了,多少有点心有灵犀。其实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主动去找阿里,也不存在第三个人穿针引线,只是觉得在整个大的互联网格局当中,跟他们可能更合适,双方资源组合起来在未来能形成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后来我们见面,对方说确确实实在我们IPO之前就想来谈合作了。

要是站在产业高度,从未来大潮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发现跟阿里走在一起是个必然。他们跟我们接触,做事情比较务实,沟通简单效率高,大方向的判断也与我们吻合,就达成了意向。去年1月份开始谈,5月份就完成了整个收购事项,只花了四个半月。这个速度很容易理解,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你不可能将一件事情拖上一年半载,一年后说不定整个行业的布局都不一样了,大家都在打仗,兵贵神速。另一方面,高德已经上市,拖的时间越长对资本市场影响越大,拖不起。

这样一来,我们跟阿里双方把合作意向想清楚了,具体到方案决策阶段就很简单了,凡事按照快的方案来,比较慢的都往后放。速战速决意味着集中精力去做业务,不让公司受投资并购的影响。如果拖时间太长了,大家还以为全资收购了,或是控股,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士气。而且,现在大家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态链,不抓紧做完并购,赶快突出业务的话,一年后移动互联网市场那边就会处在不同的地位,所以,实际上我们在和阿里谈的时候,业务上已经开始在对接了。

当时公司内大家老在担心,说这业务都对接了,到最后投资万一谈不成怎么办。其实这种东西要靠基本判断,我的判断是应该不会有大问题,所以在业务对接上也比较大胆地往前推,没有顾虑。最重要的是,你的心里就是要奔着把这个事做成,而不是还有什么小九九。说难听一点,到时候如果确实情况危急,大不了我们把条件放宽一点。

但是,尽管我们讨价还价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阿里那边并不小气,整个过程没有还价。敲定具体金额的时候,他们打了个电话问价,然后开会,开完会跟我说行,就这么着。在这之后,又陆续有两家来找我们,我跟阿里说了这情况,他们说这好说,别人出什么价,我们肯定不会低,就这么简单。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他们的合作意向非常坚决。

我们从三年前开始转型,实际上,和阿里的合作也是转型期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有了阿里的支撑,从资源、生态体系、商誉、市场影响……各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我觉得中小公司确实有和大公司战略接轨的必要。单打独斗的话,也许也能做,但是可能不如这样走得更快更好。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流当中,中小企业就像一艘小船,很难经得起惊涛骇浪的冲击。

对高德来说,三年五年不跟任何公司合作,活得也还可以,因为我们传统业务比较稳健,收购前我们账上还有三个亿的现金,不差钱。但最终我们选择合作,觉得这是一种正确的道路。从传统业务转型移动互联网当然很难,执行当中很多人不理解地图为何要往那个方向走,冲突很大。最难的是2012年下半年,经历了2013年,大家都达成了一致。

原来内部老探讨O2O,后来想想O2O哪还有比阿里强的。它本身掌握着上千万的商户。把商户输送到我的产品当中来,就是在O2O上一个强力的推进,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和阿里合作后的第一个亮相是双十一,当时我们在这方面准备还不足够充分,包括市场、运营部门,还没有跟阿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但是,从那天的点击次数来看,数据还是蛮惊人,也有实际支付的,也有到线上去体验的。其实这次双十一,与往年最大的差别就是更注重线上线下的体验,在这之中,地图是最好的方式。

比如我们在工作之余,路过商场的时候,可能有个天猫旗舰店离你很近,它把这个东西推送给你,地图引导你,你就直接去了。当然我们现在还没做到这一步,但是未来这种工作会做得非常好。阿里在这方面的大数据挖掘也有相当的水准。通过这样的合作,如果通过我的入口实现购买和支付,那可能我跟商户也可以谈分成,跟阿里也可以谈,这都是可能的,这就是未来的场景。

现在在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一整个生态系统。高德经营的是一个体系,是一个开放平台,对合作伙伴、下游合作的第三方都有公平均等的机会。因此,阿里固然是战略的一个合作伙伴,但绝不是全部。实际上我们跟新浪,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垂直领域里都有合作。地图跟其他移动应用不一样,它的包容性很好,想象空间很大,每一个工作都可以做到极致,这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

2013年Q3的财报首次出现亏损,网上有那些说法,好像我们怎么着了,其实我真没有想到这财报出来有那么大的反应。我们现在在往互联网转型,处于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阶段,这种滞后反映在财报上是很正常的。懂行的人自然能看到你的战略价值,这也是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有的长远眼光,不能在市场上哗众取宠的声音中迷失。我不看重那些说法,只要资本市场、战略投资人、合作伙伴能清楚看到高德的价值在哪里就行了。当时我没想到这事还引起马云的关注,他还给我发了个短信,说亏损了不要有太大压力。后来我才知道,媒体上有炒作,就回复他说:让他们去说吧。

对我而言,不光是并购那四个半月很关键,2013全年都很忙。我现在根本就不担心短期账面上是亏是赚,最关心的是怎么合理地花钱。如果说一年下来有4000万美元的净利润,但这个4000万是压榨用户体验来的,那就毫无意义。既然我要做移动互联网,就会有大投入。 我的团队在去年之前,会担忧花钱的事,畏手畏脚,现在他们不这样了。所以我老讲,不要为一点利润苟且偷生,要敢于为用户创造最好的产品服务而死。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有亿万级的用户天天用你的产品,怎么能挣不到钱?所以,我们在各方面,尤其是基础能力和数据上的投入,还会加大。

过去我的服务对象是汽车厂商,导航到目的地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走在移动互联网的路上,需要生活化、精细化、真实化的数据。开车到了某一个商场,商场里还要用地图,还要准确定位,告诉用户哪个地方是他关心的店铺,哪里有优惠券,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中的各个环节都对应上。还要让用户看见真实的三维化的街景,极尽精细与真实,这些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所有这些研发和产品推广,都要同步进行,互联网行业等不了。

现在高德在转型,要吸取优秀互联网公司的文化。传统企业层级分明,这肯定不行,我们也得扁平化、网络化地管理。过去我找高德地图负责搜索的开发人员是一层一层去找,我现在直接找到这个搜索人员就可以,随时可以沟通。

从应用产品的角度讲,估计谁都没有我挑出的问题多。我是个超级挑剔的用户,没事的时候就会打开地图来看,就跟找灵感似的。昨天我们的COO还给我发一个短信,说我真服你了,这些问题怎么就你能发现。一些旁人想象不到的东西都逃不过我的眼睛,这是因为你喜爱这个产品的时候,它就活灵活现的,会跟你有交流。

这个挑剔的习惯,是转型之后才养成的。原来高德是B2B,我就不去想这些问题,想了也没用,汽车厂商要什么给他什么就是了。所以,去年8月份我们宣布高德导航免费,这是一种解放。过去不免费的时候,你是定制化的需求,要满足客户,因为他给你钱,你要听他的;现在我不要你的钱了,你得听我的,做什么样的产品你爱装不装。我都不收你钱了,你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了。这时候你就会绞尽脑汁地为用户着想,因为你直接面向最终用户,你的产品不好用可能就用别人的了,就这么简单。

百度抢先宣布他们的导航免费,这事我真的不太介意,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成本,而且未必就是坏事。我觉得还是做好自己的事,产品做好,不怕别人抢市场。人人都讲“高百大战”,从高德的角度来讲,我们真的不会刻意跟谁打架,这是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但是,走上互联网这条路之后,我们也慢慢适应了。首先我们绝不会挑起事端,说实在的,我们跟互联网巨头相比,确实有实力上的差距,需要韬光养晦。但话说回来,有人要跳出来打,我们确实也不怕。因为在地图和导航这个行业里打,我并不弱。我总跟公司的人说,在中国打官司的成本很高,我们千万不要去打,就算打赢了又能怎样。有打官司的精力,不如用来发展业务。说到竞争,大家老是提市场份额,但真的不只是这样。固然是要比份额,但关键还是生态系统的建设。如果你的体系很健壮,谁都打不过你。

最终,我们追求的是,在用户产品体验已经非常好的前提下,再加进某一个元素,可以满足他的需求,解决问题,而又不干扰体验,又能实现盈利和收入。这是一定能实现的,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产品、运营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撑还没到位,但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上一篇:无线网络中Ad hoc模式的构建方法 下一篇:Platform HPC应用模板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