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就业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07-24 10:04:06

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就业影响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就业不仅受到直接影响,而且由于其随后的基于凯恩斯计划与货币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具有逆就业倾向和挤出效应,我国就业形势还将受到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鉴于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需着眼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推进灵活就业。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 社会就业

全球金融危机概况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随后又有20多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同时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2008年7月,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因陷入困境被美国政府接管。进入2008年9月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无奈破产;高盛、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和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相继被美国监管机构和美国银行收购,“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

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美国,是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一是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公民用明天的钱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起贷款,次级债务大量涌现,并迅速涉及银行,形成呆账、坏账。二是各种各样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过多过滥。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巨额次级贷款以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机构购买。投资机构又把这些证券变成新的金融产品,卖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正是因为这样不断地转手、转换,使最初一美元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美元、十几美元,甚至几十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经过转手转化后,最终形成为价值达数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当这些金融产品的基础―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了问题,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就像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坍塌。三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滞后。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例,它只负责监督美国商业银行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到2004年才有权监管投资银行。这就使美国各大金融巨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管控,可以不顾风险、自由自在地搞所谓的“金融创新”,催生各种金融衍生品。另外,在许多金融机构的贷款出现问题、金融产品漏洞百出的情况下,美国金融评级机制也出现严重失误,大量问题债券、问题银行长期被评估为“优等”,导致风险危机进一步加剧。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基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浪潮,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下滑。当今,一方面国际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两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金融中心,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生产中心。生产中心向金融中心出口制成品,金融中心向生产中心出口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全球化则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跟发达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使全球经济维系在“脆弱的均衡”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向美国、欧盟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出口,再用赚来的美元购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产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用出售金融产品得来的美元再购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制成品。近十多年来,随着产能不断扩张,生产中心积聚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债权;而金融中心则不断进行金融扩张,积聚了越来越多的制成品,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债务。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的均衡日益“脆弱”。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个“脆弱的平衡”,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就业下滑。

经济增长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总额的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出口18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GDP增长9%,2009年增长8.7%。

就业下滑。危机首先影响外向型企业和外部投资及其就业。由于外部需求骤降,订单锐减,导致出口增速迅速下降。由2008年3月增长30.6%,下降到2009年3月的-17.1%,下降了47.7个百分点。按照出口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影响20万就业机会计算,相当于减少了950万个就业机会。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现有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部分省区的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10至2009年1月,平均有40%的企业出现过岗位净减,全部监测企业的岗位增减相抵为净减,减幅达到-8.1%。二是新增就业同比大幅下降。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为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连续保持了净增长。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生产萎缩,员工失业,直接影响到新增就业。2008年8月后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持续大幅下降态势,12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仅为38万人,比1月份下降54.2%。2008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下降到0.85,是近10年以来的最低点。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逆就业倾向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和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中国于2008年三季度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迅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推出了被媒体成为“中国新政”的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根据该计划,我国政府到2010年底将共计投资4万亿元,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建设、医疗教育、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增值税改革以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在内的十大措施。此后,2009年2月,国家又确定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并汇总制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和取得实效。但是,这些政策具有逆就业倾向。

首先,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显,主要是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和城市公用事业等作为重点投资领域,而这些投资领域恰恰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也就是说扩张性政府投资具有逆就业倾向。按照行业就业密集度指数(特定行业的劳动―资本比与平均劳动―资本比的比值),交通邮电、电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商贸餐饮业的就业密集度指数依次为11、4、74、216、284,依次大幅提高(蔡,2004)。

其次,在刺激经济政策中,政府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基础设施工程,这些工程大都被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这样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资本的获取易得又便宜,另一方面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企业,这些部门必然进一步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导致高投资、低单位就业;同时,政府投资比例过大,挤出了一定比例的民间投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而民营经济、服务业正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单位和行业。2009年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基本反映了这种情况。2009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逐期递减,如表1所示。

经济刺激计划的短期效应使就业问题长期存在

基于凯恩斯计划与货币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注定不可持续。首先,巨额投资导致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凯恩斯计划包括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这种措施使得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明显偏高,最终消费率受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而不断下降,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可持续增长受到制约。2009年我国固定资本投资率大幅攀升到47.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1993年投资高峰后的第二个高峰。在投资率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1999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为46.1%,到2009年下滑缩减至35.6%。其次,货币主义最终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需要,一部分进入虚拟经济领域,造成房市和股市等资产泡沫,并且推动整个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使得社会通胀预期上升。最后,在巨大的投资压力下,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直接和隐性负债过高,财政风险较大。虽然我国中央财政赤字率保持在国际警戒线以内,但实际上,我国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较大,高财政赤字风险不容忽视。

基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就业问题将长期受到内需不足的制约。首先,自从1998年医疗、住房、教育等有关居民生活的各项改革出台以来,我国的国民消费率就每年递减。国家为刺激国民消费出台的政策可谓不遗余力,可总是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量可能过低,而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像四座大山压在人们的头上。大多数人们不是不敢花钱,而是没有钱可花。其次,我国人口基数太过庞大,为了消化数以亿计的工作人口,注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大量劳动密集的生产性工厂生产低价劳动力、低劳动附加的产品。这样也就注定了我国占居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长期的低工资、低消费状态。内需长期难以提振,就业问题也将长期受到制约。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我国经济与就业不仅受到其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将受到随后的基于凯恩斯计划与货币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其原因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消费不足引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继续影响就业。所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应考虑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两方面入手。

鼓励发展现代制造业,实现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服务业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为生产服务必须以生产发展为依托。现代制造业是指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武装的制造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中高技术制造。现代制造业企业以规模化、信息化、高技术化、精密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制造业产业链向前延伸,需要依托发达的研发、培训、广告、信息服务,向后延伸需要有敏捷的物流、销售、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生产过程中还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所有这些运行过程都需要有发达的现代生产业作支撑。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推进非正规的灵活就业。目前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都在瘦身,大企业就业人数也呈负增长,但是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并没有明显增加,靠的就是中小企业对就业的吸纳。所以,我们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从投资、税收、融资、技术改造等多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扶持,推进中小企业的非正规灵活就业。

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平状况,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需求扩张特别是消费需求扩张,必然通过乘数的作用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并相应地拓展服务范围,使产出增加。随着产出的增加,就业机会相应增加。但是消费需求扩张要有收入作保障,增加收入才能增加消费。

参考文献:

1.蔡.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2.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省略/

上一篇:试论虚拟经济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供应链风险识别及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