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 第12期

时间:2022-07-24 06:55:15

意见 第12期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见成果

5月24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拉开帷幕。《华尔街日报》26日称,今年中美两国在汇率及贸易等争议性问题上达成了若干协议,凸显两国关系出现了朝向平等合作伙伴转型的根本变化。报道称,虽然中国在此次对话中几乎没有做出任何重大让步,但中美双方官员均对沟通成果表示了高度赞赏。

据报道称,虽然中国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但承诺要逐步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此外,外国企业还担心中国推动“自主创新”的努力是在变相搞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寻求解决这一问题。报道说,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示,尽管中国的表态未能完全化解美方的担忧,但是中国所做出的回应是一种进步,而且设立了若干推进此事解决的基本原则。

《纽约时报》25日载文称,对在华美国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问题上,美国获得了中国的让步。首先,中国对不利于外国公司的自主创新原则进行了调整;其次,中国承诺修改政府采购原则。

日本《朝日新闻》25日关注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进展。报道称,虽然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只是重申了过去的基本立场,但美国政府还是要耐心等待中国拿出实际行动来。文章称,中国坚持自主把握人民币改革时机,并将最大限度地利用欧洲经济走势。文章援引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话说,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形势可能会给中国外需的复苏造成不利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25日指出,中美通过平等对话解决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该报还强调,对话的重点应放在调整美国政策,而非试图改变中国政策上。

中国股市:全球股市风向标?

5月24日,《华尔街日报》网站援引《市场观察》(MarketWatch)文章称,上海A股指数或许可以作为美国股市的一个领先指标。有分析人士指出,自2009年夏末以来,中国A股市场看起来像是全球风险交易的重要领先指标。更有咨询公司称,他们自2007年起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当时上海股市先于道琼斯指数下滑,并于2008年10月率先触底,而道琼斯指数直到2009年3月才触底。

文章称,把中国股市视为全球股市的一个领先指标,这种观点是一种极大的飞跃。曾有观点认为,中国股市是非理性的,与经济几乎毫不相关。但现在,人们开始认为,也许中国股市并非如此。很少有人会质疑中国庞大经济的重要性,所以也不应该低估中国股市的重要性。

5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当日亚洲股市跌至10个月来最低点。《华尔街日报》则于27日报道称,26日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收于9974.45点,自2010年2月8日以来首次报收于10000点以下。而“金砖四国”的股市也陷于熊市之中,新兴市场指数较4月14日的高点下跌了20%,而中国上证综合指数较2009年8月份的高点下跌了24%。

中国奢侈品消费未受危机影响

法新社5月26日报道称,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减少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渴望。据全球资讯公司毕马威(KPMG)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影响微乎其微。

调查覆盖了15个城市的900名20-44岁之间的消费者,发现62%的受访者在2009年至2010年间对贵重物品的花销照旧,而这段时间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浮现。调查报告称,“虽然经济环境不佳,但受访者还是忠于品牌,并没有因此选择知名度相对较小的品牌。”调查还显示,与2008年相比,有更多人把“奖励自己”和“放纵自己”作为购买奢侈品的理由。另外,用来“炫耀”也是关键原因之一。

希腊危机无碍中投投资

路透社5月27日报道说,中国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西庆表示,希腊债务危机及其引发的欧元区市场波动问题,不会对中国海外投资造成太大影响。

报道称,虽然对欧盟市场的短期波动很关注,但是作为长期金融投资者,中司更看重长期趋势,因此短期波动不会对中投产生太大影响。

《华尔街日报》也于同日报道说,高西庆在巴黎举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论坛上表示,尽管希腊债务危机对欧元区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中司将维持对欧洲的投资比例。高西庆补充说,从长期来看,中投应认真研究欧盟的政策、汇率问题以及监管问题是否能够使欧洲维持其过去的经济增长势头。

中国并购交易或创纪录

5月2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说,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中资公司积极寻求能源和制造业领域的工艺技术,2010年中国公司的并购交易可能将创下历史纪录。

报道援引汤森路透的数据称,截至5月24日,2010年中国海外并购总额已达284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58亿美元。据称,这是汤森路透自2000年起这一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报道称,中国的多数并购交易都涉及政府控股公司收购能源、电力和制造业企业。

希腊危机凸显“三难”选择

希腊危机生动诠释了 “世界经济在政治问题上面临的三难选择”: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民主国家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如果舍弃国家,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国家间的政治联盟实现与民主的结合。国家的损失可以通过民主政治的“国际化”来加以弥补。

而欧盟所面临的困难在于,在类似的过程尚未完成之前,全球金融危机突然来袭,此时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较之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远远落后。

因此,希腊既不能自动获得欧洲紧急贷款人的援助,也不能在陷入衰退时从欧盟获得来自“联邦政府”的援助。而一旦市场认定希腊政府破产,希腊的银行和公司也会像政府一样丧失信誉。

对德国和法国而言,只需要信用评级企业认为希腊具备偿付能力,他们就不能阻止希腊从欧洲央行间接贷款。如果希腊选择了违约,他们也不能执行本国银行对希腊借款人的索赔,或者扣押希腊所属的财产。

这次危机揭示了全球化的政治条件究竟有多苛刻。危机表明,欧盟要么实现政治一体化,要么放慢经济一体化的脚步。

(摘译自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作者丹尼•罗德里克,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

中国需要创新型人才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一直在培养一流的工程师,但事实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仍不足以培养可为全球企业效劳的学子。中国大多数尖子生前往美国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因为他们很难在国内获得所需要的培训。尽管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从10年前每年100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600万人,但外国在华企业的最大担忧之一就是招聘不到可胜任工作、具有才智和技能的中国员工。

中国需要实行一种涉及更多学科、大学文科式的教育制度,允许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选择自己的专业并尝试不同的课程。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就需要在向外部世界展示自己形象方面作出努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需要改革自己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国内员工的能力。在从制造业基地向研发中心和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转变时,建立一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力队伍必不可少。

(摘译自美国《商业周刊》网络版,作者肖恩•赖因,中国市场研究集团总裁)

德国:中国变得更重要

在危机中,中国对德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德国商会驻上海的负责人贝恩德•赖特迈尔表示,“中国业务令许多在其他国家陷入困境的德国企业得以维持经营”。

赖特迈尔称,危机爆发前,德国机械制造商在华销量不到其全球总销量的10%,今天该比例为30%到40%。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亚洲伙伴,而德国对中国则是最重要的欧洲国家。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德国对华出口2009年增长7%,达365亿欧元。而2009年德国出口总体下降了近18%。

据中国财政部的数据,2009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约为12.3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36%。赖特迈尔称,中国有约5300家德资企业,其中半数落户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上海正与巴西的圣保罗争夺德国企业最重要海外据点的地位。

(摘译自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中国主导中日韩“自贸”谈判

5月23日,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三方约定三国投资协定于2010年夏天达成实质性一致。

2003年,中日韩三国启动了有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民间共同研究,当时中国态度积极,而日韩持慎重态度。但如今,日本正努力劝说中国加入自由贸易协定。日方谈判人员说:“中国从日本零关税进口零件,有利于提高中国产品竞争力。”

国内市场狭小的韩国也对三国自由贸易协定持积极态度,而且明显更重视中国。而在今年4月,韩国总统李明博指出,要求探讨与中国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显示出优先重视中国的姿态。

中国对包括技术转移在内的经济合作持积极态度,但是对多从日韩进口的机械零件等产品的关税下调问题持慎重态度。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在谈判中毫无让步之意。”

(摘译自日本《读卖新闻》,作者植竹侯一)

上一篇:玉树精神 第12期 下一篇:中国经济何必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