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难为自己

时间:2022-07-24 05:29:28

在微雨的街头,有一把移动的伞,伞下飞出这样的对话:

“明天是双休日,带着聪儿咱一块去爸妈家。”商量地。 “钱才邀去一个多星期,就这么急着去?”自然地。

“钱是钱,看是看。这是两码子事。”期待地。

多么好的心灵!一句淋不湿的话留在雨中。

真的。对于老年父母,给钱,是物质赡养;看望,是精神上的宽慰。

我国现时,三代同居户不很多,四世同堂之家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尤其是城市,老俩口、少三口独立过日子的家庭格局已成定势趋向。只能逐年增多而不会相反。随之而来的是亲情的淡薄,很难给父母双亲以充分的关怀。为人父母者亦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多些理解,少些怨尤。

在我国历史上,累世同居之家,从汉代起一直到清末民初始终存在。它对于妨碍社会发展和束缚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无不有明显的消极作用,最后不得不随着累世同居的物质基础的崩溃而消失。凡是看过《红楼梦》的人,大都会感到贾府犹如一棵年久繁茂的大树,干支相连,纵横交错,“交争相疾,甚于路人”。

所以,老年父母也不必强求三代同居之乐,与父母分居的子女们能够每星期拿出一天的时间与老人同处;该来的时候忘不了;一旦需要,随呼随到,已经是不错的了。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们仍然和父母在一起,所不同的是,他们在这里住过的屋子空了起来。

当然,这不是说老年人不需要叙天伦之乐,聚合家之欢。不需要儿孙晚辈们的亲情慰藉。我同楼的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妻,他们的儿子为了减少些老人的家务负担,把刚上初中的女儿接回家里。谁知事与愿违,自从孙女儿走后,老夫妻家务事少了,可心情不像从前那样敞亮,隔三差五身体不舒服,直到儿子把女儿又送回来,给这个寂静而萧瑟的旧家带来了生气,同时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小孙女儿又把全家人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因而,两位老人心情“阴转晴”,高高兴兴地为孙女儿忙活起来,身体不舒服感没了。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事父母者,一在安其心,一在养其身”,并不是对老人“有养”就行,缺少亲情的慰藉,孤独寂寞就是老年生命的大敌。

尊老、敬老和养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理性发展的结果,更是东方伦理道德的突出点。老人在血统家族中是长辈,理应受到赡养和照顾,这是老人的权利,同时也是子女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不过,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如意与遗憾并存,这就是人生。如果事事都如你所望,你的生活就只能是一连串乏味的成功;当你有了遗憾(顺便说一句:遗憾是测定我们心理稳健与否的一根公正的杠杆。须知,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可以或者都应该得到满足的,它还有我身以外的必须顺从的准则),你倒能体验意想不到的东西,它为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深度,人生的真谛也就蕴涵在这里面。

当成年子女用自立家庭告别了同父母在一起生活20几载的时候,老年父母除了表现出一个好的家长在子女独立生活所应有的行为――“天高任鸟飞”之外,别无其他选择,同时应意识到“异居异财”的新关系产生了。

事实上,我们这些作父母的,无不期望子女有一天成家立业。但一旦成为事实,才受到真正的震动。当孩子消失在成人的行列里。留给父母的不只是心中的充实和满足,还同时留下了空虚和惆怅。又甘又苦这一真实感是:这一天来得太快了。

所以。空巢期的老年父母,不必因为子女没来探望而抱怨;不必因为自己的家成了儿女们的饭店、驿站而有微言;不必因为答应了的事没有办而絮叨;不必因为去谁家的次数多了而心理不平衡;不必因为一个人负心便怀疑子女们一家人的真情;不必为繁花却结出沉甸甸的遗憾之果而烦恼;不必因为“剪不断,理还乱”去费思量……

一切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完美,也都不会像你策划的那样顺利,接受不完美,你才有勇气面对现实,享受安乐的晚年!

现在,老年父母的心和房子都有了空闲的地方,从而有时间重新开始那曾经想做而未得暇去做的爱好。我们老年人应该为这一自由的获得而高兴。尽管这一获得是以失去了老年人曾经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代价的。不过,这些离开的高个子年轻人并不是老人所失去的,而所失去的仅仅是那存在于影集和记忆中的雏容稚貌。仅此而已!

是时候了。对于那无可避免或不能挽回的事,就得想开点,不要难为自己,强求不可能的结果。应该相信,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孤寂的,将不会是属于顿悟人生的老人!

上一篇:顺应自然保健养生 下一篇:心情好人慢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