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刍议

时间:2022-07-24 01:29:28

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刍议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心理特征的研究,努力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形态,充分发挥师生交互效应,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课堂形态

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与心理特征的,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心的课堂教学形态,其教学目标指向是实现小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善于学习语文,高效发挥小学生学习主体的潜在能力。

强调小学生综合的发展,强调小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强调课堂氛围的民主、开放和愉悦,强调教学手段的启发性、导学性及激励性特征,强调语言价值及社会化应用,是和谐课堂的基本体现。和谐课堂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过程上,将学习的目标指向长期发展上。

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构建的一些思考。

一、和谐课堂上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其新的教学目标,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秉承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在传统的理念格式下让学生向新的素质学习方向努力,是不太容易实现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上下级式的,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太远,彼此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呆板、生硬的,和谐是无从谈起的,这样的教学形态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因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和谐的课堂,首要的工作是打通师生之间感情互动的路径。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心理期待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树立与学生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从而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只有教师掌握了小学生关注的重心、掌握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在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构建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操作。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是高度尊重的,对学生的自主思维是积极鼓励的,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真诚理解的。

二、和谐课堂提倡合作与共享

一个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必然是活跃和开放的,是师生自由交流思想的场所和学生充分表达和表现的场所。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善于表达自己,也善于理解教师;愿意帮助同学,也愿意接受帮助,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感,是一个快乐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构建和谐课堂时,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形式能给学生充分地学习自主和协作机会或空间。

如,在讲《观潮》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我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钱塘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这时,我就不急于开展进一步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分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按小组来一起理解字词、划分段落结构,并让学生一起互相交流一下对观潮的想法或理解,最后让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表述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等等描写是怎么想的,用学生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或这种现象的原因等等,学生可以任选角度自由表达。

这个合作学习设计,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与共享,学生表达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和谐与快乐。

三、和谐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构建和谐课堂,教师在保证不脱离教材方向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更多地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求的情况下,为构建和谐课堂提供支撑。而且,优化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思维能力,并能使课堂教W过程更丰富、灵动。

如,在讲《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我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并感受了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这一教学内容后,引导学生探索与之相关的更多的知识。如,世界上有几个著名的大峡谷,都位于什么地方,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比较,哪个更让你喜爱?等等,我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节课,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总之,和谐的教学理念是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而创设的,是推进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重要教学形态,也是新课程下对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构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挖掘和优化,广大教师都应引起重视并引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合金.如何创设和谐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J].都市家教月刊,2012(6):9.

[2]刘萍.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89.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