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07-24 01:13:07

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与探索

综观黑龙江省诸多高校,少数高效采用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除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典型以外,其它院校大多以课内为主。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于2007年成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积极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理论探索,并于2009年下半年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实施,把传统、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体育教学特色,并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展要求,努力拓展新的体育项目课程,共建立了篮球、羽毛球、健美操、游泳、定向运动、足球等12个教学俱乐部。近几年的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在80%以上,与其它高校相比显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我校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同时在运行机制等方面也有待完善之处。本文阐述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经验以及对体育俱乐部发展建议。

一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内涵

第一,课程目标。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提高体育认知水平,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第二,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学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和高级班。

第三,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辅导、体育活动与竞赛、运动训练等弹性、多层次类型的内容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第四,教学组织。以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和学生体质监测融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第五,考核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俱乐部活动参与、体育道德及合作精神。

二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教非所学”、“学非所爱”“教”与“学”分离[1]已经不适合教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随着我国的教育立法及就业政策扶持等,推动着越来越多热衷于应用教育研究者们从各个视角不断剖析应用性职业体育教学的功能及其推广价值,体育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总结已有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际,逐步形成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高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2]。其符合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需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和健身意识,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理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优势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虽然时间很短,但高校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创新有很大的影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更加符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1体育课程教学日益优化

选择的体育课程有实用价值和易于开展,并尽可能地开设时尚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自我锻炼及职业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确定了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五项目标体系。在教材选用上,在重视传统项目的同时,加大新兴项目、热门项目的选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测、自我锻炼能力,突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和运动参与习惯的培养。

2体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加合理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一体化模式的运用,能够更好整合现有体育资源,达到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的最大化。能够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合理规划、建设;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体育教师专项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发展较理想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3教学形式上更加自主,评价上更加灵活、多样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一体化模式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应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按照俱乐部课内外学习的要求,达到统一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技战术的掌握情况及群体竞赛的参与情况来评定成绩,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体育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4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单一、课程缺乏延伸性、组织形式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形成竞争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热情,调动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内容和运动项目的多样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能使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四体育俱乐部模式改革取得的效果

三年来,我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以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全民健身条例”为主线,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

出台《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修订完善《教研室主任职责》、《体育俱乐部主任职责》等管理制度。明确教学例会、教研室主任例会、俱乐部主任例会制度。严格执行教学工作奖惩规定,开展检查性、指导性和发现性等教学监督和检查工作。

2开展多样性教学实践,收效明显

教学课程主要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主,重点解决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基础教学、体育作业、课外辅导和考核评价),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意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针对体育基础好、运动能力较强、学习求知较强的学生,开设课外体育辅导课和运动训练课,开展校内外体育交流,培养体育爱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专项技能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健身类、健康类、和休闲类体育选修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增强自身体质的长远效应,树立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体育行为习惯。保证体育教学四年不断线。

3通过体育理论课程普及和推广“健康第一、生命第一”的健康理念,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手段

开设奥林匹克选修课程,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举办了球类竞赛组织与赏析等专项知识讲座,增强了学生对球类项目文化的了解,提高组织竞赛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裁判骨干。

4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以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为依托,结合每年的五月“阳光体育健身活动月”的开展,形成了校运动会、体育文化节、新生体育文化节、社团活动月、球类系列竞赛等竞赛体系,赛事活动贯穿全年。保证了广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五对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按照巩固三个基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抓住三个重点(构建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五个板块(基本技能、爱好与专项提高、体育生活方式、校园体育文化、健康评价与健康咨询),实现一个转变(“育体”向“育人”转变)的原则,整体优化与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

第二,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拓宽理论讲授、专题讲座和网络信息等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

第三,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学生成绩考核标准中,按年度组织好测试、辅导、补测、建档、数据分析和成绩上报工作,加强健康与健身、健康与营养等方向的教师培养,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健康咨询服务。

第四,加强内部培训、外出学习、学历提高、职业培训、资质认证等措施,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的体育实践经历,精教学、能指导、懂训练的“三型”特色教师。

总之,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加强了;教师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能够辅以健康健身、保健养生等科学知识,让学生在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对体育锻炼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使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日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后俱乐部辅导练习、俱乐部比赛、休闲健身娱乐等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质量,富了校园文化,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6-202.

[2]文源东.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7(1):59-61.

[3]蒋玲,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26-28.

[4]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析小学生习作自主评改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高职班级人文精神培育的三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