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异军突起

时间:2022-07-23 10:02:24

【前言】周报异军突起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新女报》,跨越者亦有无奈 记者和王浩约好了下午两点半在他的办公室见面。从外形来看,位于渝中区解放西路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老办公楼区依然保留着机关大楼的一些特色,而当记者走到大楼的三层――《新女报》的办公地点时,立马呼吸到了一股时尚的气息,接待记者的...

在从重庆飞回北京的路上,记者和同行的女同事一直沉醉于《新女报》的精彩内容之中。在三天的采访中,只要谈起重庆的周报市场,《新女报》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它似乎成了重庆周报市场的老大。为了印证这个感觉,记者再次拨通了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蔡敏教授的电话,蔡教授告诉记者:“如果用群雄逐鹿来形容重庆的都市报市场的话,那么‘一报独大’便是对重庆周报市场的最好注解,在生活服务类周报中,《新女报》高居榜首;而在专业类的周报市场,《电脑报》独占鳌头”。

竞争中的边缘者

用《新女报》总编辑王浩的话说,“这种格局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的”。据记者了解:2007年,原《重庆经济报》更名为《重庆人居周刊》;《旅游新报》休刊调整后复刊;《时代信报》由周五报改成周一报;电脑报社主管主办的《大众网络报》调整刊期,由周一报改为周二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将《健康人报》交由新女报传媒出版;最近《渝州服务导报》在几经波折之后,又传出与现代传播集团合作的消息。

这些调整、复刊、改版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号:这些未登上宝座的周报也曾经奋斗过、挣扎过,试图为自己寻找一条坦途,但终因定位、经营等问题未能如愿。记者在报摊上随手翻阅了最近一期的《旅游新报》和《渝州服务导报》,《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相关专题跃入记者眼帘,两个专题内容十分相似。除此之外,两家周刊的栏目设置也十分雷同,如都设有时尚、影视、美食、明星、房车等相关栏目,甚至连开本也几乎一致。《渝州服务导报》设有《周边游》栏目,其内容与《旅游新报》也颇为相近。而事实上,《旅游新报》本应是一份以旅游为主的周报,但却迫于市场需求而涉足生活服务类内容,由此导致其发行和广告停滞不前。据业内人士透露,报纸的期发行量在2~3万之间徘徊,收益只有几百万。与《渝州服务导报》和《旅游新报》定位重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重庆人居周刊》,这是一家定位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报纸,可是在重庆,包括《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在内的都市报生存的支柱都是房地产及周边产业广告,由此使得《重庆人居周刊》腹背受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副研究员吴江文幽默地说:“《重庆人居周刊》成了一张被都市报边缘化的专业报。经过两年努力,这张报纸发行量仅两万多份,广告收入也只是停留在四五百万之间”。

大浪淘沙,在众多的竞争者被边缘化之后,重庆周报市场的两支劲旅《新女报》和《电脑报》异军突起,以绝对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重庆的周报市场。那么,这两个周报榜样有着怎样的独门秘笈?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困惑呢?

《新女报》,跨越者亦有无奈

记者和王浩约好了下午两点半在他的办公室见面。从外形来看,位于渝中区解放西路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老办公楼区依然保留着机关大楼的一些特色,而当记者走到大楼的三层――《新女报》的办公地点时,立马呼吸到了一股时尚的气息,接待记者的是一位时髦的女士。

谈起《新女报》辉煌的“发家史”,王浩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2001年12月13日,《新女报》面市当天,5.5万份报纸便销售一空,3个月后发行量突破15万份,如今发行量已达到20多万份;创刊第一年实现广告收入800万元,创刊9个月时即开始全面赢利,颠覆了低成本投入报媒赢利周期3~5年的传统理论,2008年广告收入更是达到近5000万元。

据记者了解,《新女报》进入重庆市场之际,《渝州服务导报》已经占据了生活服务类周报的绝对市场份额,成为当时年轻男士和在校大学生的至爱读物。但《新女报》从创刊开始就以跨越式的发展从本地周报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傲然跃列西部周报第一品牌。

王浩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着《新女报》这些年来的“武功绝学”:突出女性特色而不忽视男性读者;突出地域特色而辅以全国视野;突出周刊特色而强化新闻内涵,将其作为生存的强力支撑,构建了《新女报》独特的发展空间。他说,“《新女报》锁定女性人群为目标读者,以女性角度切入市场,通过对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不存在都市报在新闻时效性方面的先天弱势,从而避免了与网络的正面交锋,形成一种错位竞争的态势。只有坚持‘女性角度’,走适合女性报媒发展之路,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生存,站稳市场的一席之地,并逐步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大做强”。与这种独特的视角相对应的是,《新女报》还构建了“美丽产业”链,新女报传媒公司的官方网站即是美丽网,更重要的是,《新女报》把经营理念延伸到实体经济中,如与重庆一些美容机构合作等;这也为后来接管《健康人报》发展健康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新女报》在重庆周报市场还开创了出售创刊号冠名权、采编人员零底薪计件制、周报跨地域经营三大先河,为后来者留下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理念。

然而,谈及《新女报》未来的发展模式时,王浩有些无奈,他说:“如果像现在这种状况,《新女报》肯定不缺钱,但如果要迅速扩大,做成新女报系,或者整合更多的周报资源的话,它既缺人也缺钱,还缺资源。”在整合现有周报资源和创办新女报系两种发展模式中,王浩更倾向于选择后者。他说,做报系也好,做集团化经营也好,都离不开《新女报》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特色,《新女报》发展的思路应该是做女性的媒体,可以跨媒体也可以跨地域。因为会办报的人不一定会办杂志,会办女性媒体的不一定能把其他类型的媒体办好。

《电脑报》,续写奇迹的困惑

采访完重庆中科普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宁倡时,已近中午时分。在与谢宁倡的交谈中,记者得知,《电脑报》1992年的创刊生逢其时,正值电脑的推广和普及阶段,当时的重庆报业市场还没有一家电脑类行业周报,《电脑报》的横空出世正好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白。以硬件内容为主的《电脑报》在这一阶段的定位是面向家庭、学校、军队的计算机报,并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取得了二三百万的纯利润;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脑的用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读者迫切需要一本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报纸。这一时期,《电脑报》合订本年销售量一度高达125万套,仅合订本一项的纯利润就高达1200万元。效益最好的时候,《电脑报》每年纯利达6000万元。

每一份成功的报纸就像一个成功的人,总有一部自己的“制胜宝典”。谢宁倡说,“我们力图将《电脑报》办得通俗、实用”。怪不得《经济观察报》也评论说“《电脑报》是实用主义的胜利”。《电脑 报》原社长李志高做客搜狐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要做大众化的专业媒体、专业化的大众媒体。作为IT媒体,我们很通俗很实用。专业性的大众媒体,这是我们的定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想知道在当前互联网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电脑报》当年的传奇能否被续写,它的发展潜力到底还有多大。谢宁倡的回答引人深思。他说:“PC给《电脑报》带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互联网却让《电脑报》感到了寒意。从2004年开始,传统电脑类报刊业务发展萎缩,直至今日。主要因为《电脑报》所刊登的内容是基础性的、资料性的知识,不具时效性。互联网的普及让原先的读者成了网友,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电脑及相关知识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关内容,而且这种途径比查阅《电脑报》更方便、快速、海量。可以说,《电脑报》受互联网冲击非常大,远远大于时政类报刊所受到的冲击。而从目前看,金融危机对《电脑报》读者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因为国内外的电脑厂商缩减了广告预算”,好在影响并不大。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2008年《电脑报》期发60万份,2009年1月1日《电脑报》合订本已发行60余万份,广告收入近8000万元。如果横向比较,它在专业类周报市场依然稳坐头把交椅,但与2003年相比,广告收入却下滑了约30%。谢宁倡告诉记者,集团一直在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但现在却没有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副研究员吴江文告诉记者,《电脑报》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一些非优质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发展,如他所收购的《大众网络报》、《21世纪人才报》,由于定位和经营的原因都减少了集团的经济效益。

榜样的力量

《新女报》和《电脑报》算得上是重庆报业市场的两颗明星,业内人士认为,他们发展的轨迹和成绩也值得重庆的都市报们借鉴。

一是填补了市场空白,抢占了市场先机。《新女报》和《电脑报》创刊之时,重庆报业市场还没有一张和他们有着相同定位的周报,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读者又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新女报》和《电脑报》的应运而生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市场机会,才使得他们在报业市场一炮打响。

二是清晰的定位、一以贯之的办刊理念。在重庆报业市场,“走女性路线”和“我们只解决硬件问题”成为人们提及《新女报》和《电脑报》的代名词。蔡敏教授说:“《新女报》和《电脑报》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定位的清晰和准确,这也恰恰是重庆报业市场最需要的。任何一张报纸,如果丧失了自己明确的定位就会迷失方向无法前行。此外,在适当的时候要向重庆之外的市场拓展,延展整个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

三是宽松的办报环境。在重庆的采访中,王浩是唯一一位告诉记者没有受到太多体制约束的报人。他解释说:“《新女报》是生活服务类的周报,我们不涉及意识形态的内容,因此基本上也没有感到太多的体制束缚”。

上一篇:“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 下一篇:打造时尚传媒的品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