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关消极拖延干预研究的进展

时间:2022-07-23 09:17:42

国内有关消极拖延干预研究的进展

摘 要:拖延是一种个体自愿、非理性的回避行为。消极拖延已经成为社会中一个普遍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本文在文献搜集的基础上,对国内消极拖延的干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拖延;消极拖延;干预

拖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快节奏的当下,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愈发严重。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针对这一现象,近二三十年来国外做了广泛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自2000年后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在层出不穷的拖延研究中,对于拖延干预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词汇procrastinate,意思是“推至明天”。目前,拖延的定义还不统一。但总的来说,拖延包涵三个特征:自愿、回避、非理性[1]。2005年,Chu和Choi提出了积极拖延的概念,将拖延概念区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他们认为,传统研究的“缺乏及时做出决定和行动的能力,任务期限来临时还在搁置任务”就是指消极拖延[2]。Ferrari等人(2005)将拖延行为分为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3]。这两对概念大致相同,以下统称积极拖延与消极拖延。本文主要就国内的消极拖延的干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一、个体干预

目前研究表明,针对拖延的个体干预主要是从认知、情绪、行为技巧三个维度着手。

1.改变认知

消极拖延的拖延者往往具有十分不合理的认知,诸如完美主义、害怕失败、时间观念错位、对自己身能力的不正确估计、自我设阻等。对此,可以运用积极暗示、元认知技术等方法,改变个体的不合理认知,提高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消除来自意识上的阻碍[1]。

其中,完美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心理特征,对消极拖延的影响也比较复杂。虽然很多研究发现不合理信念是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Steel,Piers通过元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很微弱,尤其是完美主义[4]。

Parker WD发现完美主义者可以分为消极、积极和非完美主义三种类型[5]。对此,陈陈的研究表明,消极完美主义和积极完美主义分别显著正向和负向预测学业拖延。这要求我们,在干预拖延的时候需要区分是积极完美主义还是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完美主义者在做事的时候,追求合理的、现实的标准,富有组织和条理性,他们做事有组织、对生活有计划,并不在我们研究的消极拖延中。急需改变的是消极完美主义者的信念。

2.情绪动机控制

情绪能够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过往研究指出消极情绪往往对拖延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熊俊梅等人研究发现,消极低唤醒情绪和积极低唤醒情绪对学业拖延有显著预测作用。这说明,并非只有消极情绪才对拖延产生作用,积极情绪有时候也会导致拖延。但是,积极情绪与学业拖延行为成负相关,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如何调节个体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愉快事件记录和感激训练或许能够提供有效帮助。一些常见的排解压力的方式,诸如哭诉宣泄、亲友聊天、压力放松都是转换心情,减少因负性情绪导致拖延行为的好方式[1]。

许多研究者认为焦虑是导致个体产生拖延的原因之一[4]。但是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焦虑并不能够很好的预测拖延。有的学者将拖延的概念定义为一种行为倾向,那么焦虑这种不良的体验不管是作为影响因素还是附加效应,都应该得到重视。至于是否应该消除焦虑就要看焦虑给拖延者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如果焦虑可以促进拖延者及早行动,那么消除焦虑就未必是上上之选。

先前有关工作绩效的研究中,发现拖延会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拖延进度,造成压力。何琛就此现象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厌恶压力的拖延者的工作绩效比偏好压力的拖延者下降的更厉害。复杂任务与简单任务情况也不相同。可见,在干预拖延时,并非一味施压或减压就是正确的做法。要求拖延者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来调节自身压力才是正确做法。

3.行为干预

国内外研究中,行为干预一直都是干预拖延的重头戏。

(1)行为主义干预

策略管理干预和任务目标小组干预是行为主义干预里比较经典的两个方式。这两种方法都代表了一种行为干预的方式,试图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改变行为。

在行动期时,Knaus建议拖延者使用五分钟策略(five minute strategy)或者是拖延成本分析技巧,分析拖延之后的行动所造成的短期或长期效益,让拖延者可以更为清醒的选择。尼尔・菲奥里则鼓励制定逆向日程。

(2)认知-行为主义干预

认知―行为主义的干预技术主要是基于非理性观念和自我陈述形成的,将认知与行为干预相结合。常见的有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和Jean OCallanghan提出的学习拖延的叙述性方法等。

认知-行为主义干预常用的方法首先是改变与任务的厌恶,例如提升学习任务的价值,降低短期诱惑的价值,将长期目标划分成短期子目标,增加动机曲线高度。最后采用纠正措施[2]。

李洋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程度与时间管理倾向显著负相关,并认为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提高时间管理倾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发生。干预后测结果表明,两名学生的总拖延程度显著降低,时间价值感、计划、时间分配、时间效能感等指标明显升高,干预切实有效。

4.人际协助

拖延干预经常是一件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个体干预中如果得到其他人的协助或许能起到一定帮助。研究者发现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学业拖延,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当然社会支持并不仅仅是指实际的帮助,重要的在于这些支持对拖延者的意义。因而,在干预拖延的时候,适当的互帮互助与交流沟通是有利的。

有学者基于实践,提出了两种纠正方法:正面鼓励法和外部监督法。如果拖延者本身有被纠正的强烈愿望,苦于没有合理引导,那么对于拖延者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鼓励尝试。然后不断强化、巩固。如果拖延者本身没有强烈的改正需求,甚至有的可能自身也没有意识到,那么必须让他们清楚的意识到拖延对他们的影响,并制定合适的时间表,严格执行。每过一段时间都要与引导者交流,此时引导者就扮演了监督者的角色。

5.其他方法

有研究者发现拖延和运动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进行中等或大运动量体育活动个体的拖延程度显著低于小运动量的个体。这就提示拖延者可以进行定量的体育活动,从情绪、生理等多个角度对拖延干预起到辅助作用。

二、团体干预

拖延的团体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认知、控制情感和行为策略,以增加来访者自我控制感和自我力量感,提高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最终改善拖延。同时,团体的形成可以让参与的人有明显的目标,可以借由团体力量抵抗一些拖延的个人因素,诸如懒惰、松散的生活方式等。

Clarry H.Lay建议拖延者使用人格反馈的方法来增进更好的自我调整,在拖延小组会议中,很多参与者变得更加高效与自信,而其他拖延者在看到他们改善后,也会跟着学习。

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面,邱从理性-情感行为治疗、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以及信息部分三个方面对具有拖延的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改进大学生短期内的学习拖延行为,特别是自主学习方面的拖延行为,同时可以改进拖延者的时间管理倾向。但是对大学生学习拖延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焦虑的改善效果不大。

徐丹丹从学业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压力应对策略三个角度,设计出7个篇章的团体干预方案,对被动拖延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团体干预是有效的。

田燕对学业拖延者开展了名为“战胜拖延,成就人生”团体辅导训练营,为期6周。实验在创始、成长、结束三阶段中包含诸多富于创意的活动,例如“遇上你是我的缘”、“信念不合理也是罪”等。研究发现,成员的学业拖延行为变化主要体现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

三、学校干预

目前国内研究拖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对这个群体而言,学校环境与措施在干预学生拖延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最重要的,应改善固有的教学模式,注意激发学生热情与学习兴趣。学习任务的制定与布置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长短期目标渗透其中,小目标渐进,从而获得成就感及控制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其次,有研究者发现班级环境是影响学业拖延的重要因素。

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都要进行心理健康的相关测试,学校可以增加拖延有关的测试,筛选数据分析结果,建立档案,密切关注有拖延情况的学生,由高校辅导员随时与学生接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早解决。

许多研究表示,男生的拖延显著高于女生,应当区别对待,特别要加强对男生的督促,而对女生要注意她们因学习拖延带来的情绪问题,防止由此引发的情绪障碍。在年级方面,小学四五年级、初二、大二都是拖延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阶段,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时间管理辅助活动或者相关专题,及早扭转拖延的趋势。当然,也有研究认为无论是性别、年级还是文理科都对学业拖延无显著影响。

四、父母家庭干预

过往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消极教养方式如专制型、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民主型教养方式成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者发现消极教养方式以完美主义为中介作用于拖延,也有研究者指出起中介作用的是心理控制源。总之,父母的拒绝、过分保护或者干涉压制会让孩子更容易产生或者加剧拖延。这要求父母应当改变教养方式,帮助孩子破除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建立自信心,并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改善孩子的拖延行为,特别是母亲。

五、总结与展望

国内有关消极拖延干预的研究数量并不十分庞大,以设想、假设居多,也有具体设计,但是实践很少。目前的干预研究群体皆为学生,或许跟取样方便有一定关系。改善的领域也集中在学业拖延方面,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经济管理等领域拖延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只见到少数描述研究和相关研究,并没有干预研究。再者,当前的干预研究时间普遍较短,缺少长时间的跟踪回访,不能保证在证实干预有效之后是否会出现反复。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否采用短期干预还是长期干预是取决于学习拖延性质的不同界定。持认知、行为和动机的拖延观点一般采用短期干预。而成瘾和人格的观点则采用长期的干预。然而这一理论并没有相关研究结果的支撑。希望未来可以引起学校或有关单位的重视,组织开展长期的、成规模的干预研究。

总的来说,拖延行为的干预需要认知、情绪和行为技术的结合,当前的干预研究中更多的是针对认知和行为技术层面,然而拖延行为不仅仅是影响个人生活,有些拖延行为也会妨碍他人的行程计划,因此容易遭受他人负面评价危机[2],也有可能会陷入自责,因此消除拖延行为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十分必要。

其实,无论是个体干预还是团体干预都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对学生而言,家长与学校的通力合作,能让学生的拖延干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针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如何预防、怎么预防拖延行为才应该是父母与学校思考的问题。

最后,有学者认为对于团体干预和个别干预,团体效果一般优于个体干预,但是一些特殊人群只能个体干预。当前拖延行为干预的研究中,团体干预数量远远高于个体干预,是否团体效果更佳,还是适用范围不同尚有待考证。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References:

[1] 李培,关于拖延心理的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13(10):第7-10页.

[2] 倪士光,李虹与黄琳妍,学习拖延的整体化研究视角:传统与创新.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5):第545-553页.

[3] Ferrari,J.R,J.OCallaghan and I.Newbegin,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United Kingdom,and Australia:Arousal and Avoidance Delays among Adults.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

[4] 左艳梅与张大均,学业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3):第134-138页.

[5] Parker,W.D,An empirical typology of perfectionism in academically talented childre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7.34(3):p.545-562.

上一篇:共同过失犯罪应成立共同犯罪论 下一篇:今年过节不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