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两会”报道:互动性原创融性

时间:2022-07-23 06:19:14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结束。尽管“两会”年年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套路,但今年网络媒体的“两会”报道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在表现互联网的典型特征――互动性、原创性和交融性三方面更加突出,完全凸显出网络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主流地位。

互动性――从会前预热到会中升温

1月28日,人民网联合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率先就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推出“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大型网络调查。调查涉及18个关键词,包括社会保障、司法公正、个人收入、反腐倡廉等,20余万网友通过跟帖、留言和投票等形式积极参与,调查留言近30万条,人民网根据调查结果编发消息10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调查已经坚持了十年,在今年的调查页面上还将历年的调查问卷和结果全部用超链接方式展现,让网民将这十年来热点问题的变与不变一览无余。

网络调查是一种传统的网络互动手段,能够根据近期热议的焦点方便、快捷、灵活地设置议题并及时获得网民的反馈。除了人民网的“两会”调查,凤凰网与中国网络电视台都在“两会”专题里设置了“调查”版块,凤凰网的“民调中心”每天不止一个调查题,每个调查题下又有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调查题。搜狐网的“两会调查”在调查结束后还进一步深度加工和编辑,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相关新闻给出调查报告。

现今,网络互动的方式多达十几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首推新型的网络互动应用――微博。2010年微博就与“两会”结缘,但真正大范围、多层次、全面施用微博还是在今年。通过微博,代表们征集民意、晒出议案、提案,收集来自基层的声音,及时听取民众意见、建议,丰富提案内容;网民们则可以“零距离”接触“两会”,直接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达心声,通过浏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感受其质量与份量,多了一份议政问政的成就感。新闻网站为官民良性、健康的互动搭建了畅通、便捷的平台,如开设“我最喜爱的提案议案”评选,在每个提案议案之后设置投票按钮,显示网民“支持”或“浮云”的票数,提供对提案议案评论的窗口,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官民互动走向深入。

“我有问题问总理”自五年前推出以来,已成为“两会”一个常态的互动方式。在今年的“两会”中虽然主题、内容没有太多创新,但如何更好地互动则有了一些突破。当前互动渠道多而分散,人民网采用了SNS汇问技术,使来自论坛、博客、微博、手机、聊吧等多个互动平台的“问总理”留言实现了在一个平台上实时汇聚的效果,方便了网友通过不同渠道随时随地问总理,而提问的问题也能集中展现。

原创性――从现场采集到策划整合

作为没有新闻资质的网站,提升原创性本是件很难完成的任务。但观察今年“两会”网络报道,明显发现原创的数量、质量都在提高,原创的方式也多样化,有多家网站在专题导航条中就直接标示出“原创”、“策划”版块。

来自上会记者和代表、委员的微博直播。微博既是一种互动工具,也是播报新闻的平台。几乎所有网站的专题里都开设有微博、微直播、微报“两会”等相关版块,播报者以上会记者为主,代表、委员的穿插报道为辅。微博报道的文字要求相对较低,对网络环境没有太高要求,上会记者利用会议间歇、采访途中或者短暂休息时间为网站提供片言只语的现场报道或简短点评,为网站带来了大量原创性的新闻信息。有些网站将过去整段、整篇的现场文字直播碎片化,提取内容精要进行“微直播”,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

来自“两会”现场的多视角图片。重大新闻报道带来的高集中度报道和密集新闻会让网民陷入海量的陷阱中,无所适从,而直观、精彩、冲击力强的图片则能让网民换换心情、换换口味。今年“两会”报道中多视角、多形式的图片成为各新闻网站提升原创的又一方式。新华网的高清、宽幅图片;人民网的“360度全景照片”;中新网的抓拍、花絮图片不仅在本网站被重点推荐,也成为商业网站争相转载的对象。人民网推出的“360。看两会”,首次将360。立体三维图片报道与“两会”报道结合,通过鱼眼镜头拍摄360度全景照片,给网友提供全新的视觉感受。网民可以根据需求自主地播放或定位观看,会议全景获得了立体化呈现。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图片报道现在多采用“即拍即传”技术,前方记者将即时拍下的照片通过相机上的3G数据卡就可即时传到后方,后方编辑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处理,提高了图片新闻的报道时效,也从另一侧面提升了网络新闻报道的原创性。

来自网站的策划整合。如果说现场采集是一种直接的网络新闻原创,那么策划整合则是网络媒体独有的、间接的新闻原创,是信息同质化时代,每个网站区别于其他网站的重要手段。策划报道除了考虑广泛性、实用性、多媒体性、创新性之外,今年又更多体现出及时性、新闻性和贴近性。有的网站在人大、政协开幕会、闭幕会以及各类记者会等会议图文直播的同时就在梳理重点内容,提炼会议精华,剪切视频片段,达到直播结束半小时之内就能形成完整的策划整合报道。另一方面,从今年的策划选题看,也一改过去侧重于资料梳理、材料堆砌,关注宏观话题、国家大政方针的方式,转向更具有新闻性、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的各类选题。如果说专题、图文直播是网络新闻报道的“常规军”,那么策划整合就已成为新闻网站在重大新闻报道中体现编辑思想和话语权的“特种兵”。

交融性――从内容合作到终端并用

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业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正在逐步践行的新闻实践,特别是每一次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都是一次从内容到手段的媒介融合、交融性的展现。

内容合作一直是“两会”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但是今年的内容合作不仅体现在网站与网站之间、网站内部,还深入到一两篇独特的报道上。以新浪网为例,其外部合作对象涵盖了国内所有大小媒体,电视中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湖南卫视,广播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纸里的《新京报》、《京华时报》、《南方周末》,杂志里的《中国新闻周刊》、《财经国家周刊》以及网站中的人民网、中新网等。中国网、《新京报》和《中国青年报》还被单独设立一个“独家视角”的版块,出现在专题页面的显著位置,多家主流新闻财经类杂志的报道则被纳入“深度报道”版块。在内部合作上,形成“报道矩阵”,如体育频道的“两会聚焦中国足球”,地产频道的“2011年全国两会房产报道”,财经频道“2011两会财经报道”,女人频道的“女人说两会”。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天推出一期专项舆情简报“两会舆情速递”,提供当日舆情分析,进行舆情解读,使读者能够对两会热点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一新颖的报道内容新浪网每天转载,并在重点位置推荐。针对一两篇报道内容定时、定点转载,这在以往的“两会”报道中并不多见。不仅新浪网如此,大多数网站都为这一独特内容挤出页面和空间,使舆情简报成为互联网上内容合作传播的经典之作。

今年的政协会议首次推出以手机为终端的“政协全会”无线网站,iPhone、乐Phone手机用户只需下载客户端登陆后,即可浏览大会最新消息。手机微博播“两会”、手机视频看“两会”、手机网页浏览“两会”、手机多媒体终端展示等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报道从过去的“尝鲜”走向实质。除手机之外,各类无线终端Ipad类平板电脑、汉王类电子阅读器、户外车载移动电视都成为“两会”报道的新式平台。多终端并用、多渠道推送已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竞争必不可少的一种方略。

上一篇:谁来保护用户隐私 下一篇:“两会”报道:从碎片信息到个性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