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补注

时间:2022-07-23 05:29:11

人教版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课本未注,或注释有误。现说明如下。

一、“试用”为何意?

原文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其中“试用”未注。或许编者认为“试用”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辞源》就将“试用”注释为“在正式任用之前先行试用”(商务印书馆1983,第2890页)。人教版的教参将“试用于昔日”翻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似乎向宠曾经历过一段试用期。查《三国志•向宠传》并无此说。

其实,“试”即“用”,“试用”为同义复词。《说文解字》说:“试,用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经籍纂诂》等均将“用”“试用”或“任用”列为“试”的第一义项。《诗经•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试”“用”对文为训。《汉书•王温舒传》:“已而试县亭长”。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灭名竟不试”(灭名:直到死)。《汉书•东方朔传》:“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在古代,表今天“试用”意义的词语是“试”“试守”等。《古代汉语词典》释“试守”:“在正式任用之前试用。……”(商务印书馆,1998,第1434页)

二、“痛恨”为何意?

原文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为何意?课本未注,教参翻译为“痛心”,与“恨”一起解释为“痛心遗憾”。从字面上看似乎可通,但仔细揣摩却大谬不然。从事理上讲,诸葛亮对汉之先帝“桓灵”的行为极为伤心,似乎言重,且不是臣对君应说的话。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将此解释为“非常”“甚”,“痛恨”等于说“深深地遗憾”。这个解释是对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痛②”:“彻底地,尽情地。……”(第285页)。《辞海》“痛④”:“尽情,彻底。如:痛改前非。……”(第2149页)。《管子•七臣七主》云:“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尹知章注:“痛,甚极之辞”,而非“痛心”。《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方正》:“(晋)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济),然后爵之。’”现代汉语仍沿用“痛”的这一意义,有“痛骂”“痛恨”“痛击”等词。

三、“顾”为何意?

原文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此处“顾”为何意?课本未注。《古代汉语词典》注为“看望,拜访”(第493页),《辞源》注为:“问,拜访”(第3401页),《辞海》注为“拜访”(第2226页)。其实,这些解释并不贴切,因为它们都不是“顾”的固有含义。这个“顾”,应作“询问”或“咨询”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说:“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风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由此可见,刘备三顾茅庐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访世事于识时务的伏龙先生。“访世事”的“访”,不是“探望”和“拜访”的意思,而是“询问”和“咨询”的意思。《说文解字》:“访,泛谋曰访。”徐铠注:“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尚书•洪范》:“王访于箕子。”蔡传:“访,就而问之也。”“三顾茅庐”的“顾”与“访”同义,也是“就而问之”的意思。“三顾茅庐”等于“三访茅庐”。

再看三顾茅庐的谈话内容。《诸葛亮传》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欣(伸)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孔明在草庐中的谈话,是紧紧围绕“计将安出”进行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一句的“咨”同“顾”也是同义词。《说文解字》:“咨,谋事曰咨。”段玉裁注:“《左传》曰:‘访问于善为咨。’”《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谋。”毛传:“咨事之难易为谋。”因此,“三顾茅庐”又等于“三咨茅庐”。

参考资料

1.周建成、冯汝汉《以古律今究可叹――中学文言文注释商兑》,广西《阅读与写作》1999.3

2.牟新才、张新艳《“痛”不一定是“痛心”》,载《咬文嚼字》2000.1

3.黎千驹《训诂方法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之“序”(谢质彬),第99页、105~106页。

上一篇:《生物入侵者》综合性学习创意 下一篇:两种“虚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