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负载词汇在《前出师表》英译中的处理

时间:2022-10-29 10:18:04

试析文化负载词汇在《前出师表》英译中的处理

摘 要: 对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会涉及大量的文化因素。如何处理好这些文化词汇的翻译,把源语信息较为完整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是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前出师表》中蕴含许多中国古代文化负载词汇,本文作者通过对《前出师表》中5个英译例子的分析试图证明:根据不同的语境译者可以灵活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对文化负载词汇的最佳处理。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前出师表》 翻译方法

“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习俗的总和”,[1]它包括服饰、饮食、生产、教育、法律、政治、风俗习惯、历史典故以及气质情感、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心态等诸多因素,不同民族拥有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体现反映着文化的特点并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由于民族间存在巨大文化差异,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现成表达,出现文化空缺, 对于这些双语转换中出现的文化空缺词汇,常用的翻译策略为归化法与异化法。具体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解释性翻译法、尾注解释法、音译法以及意译法、取代法等。根据不同的语境译者可以灵活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对文化负载词汇的最佳翻译处理。

下面,本文以《前出师表》中的一些英译为例,试着分析文化负载词汇在汉英翻译中的适当处理。

a.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Shizhong(1) Guo Youzhi and Fei Wei as well as Shilang(2) Dong Yun are kind and honest me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loyalty. The late king appointed them for your sake...

(1) Shizhong was an official at court, serving as the king’s consultant.

(2)Shilang was an official at court, who was in charge of carriages, horses and gates, and fought in wartime.[2]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侍中为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 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 唐时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而侍郎为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3]

通过解释可以看出,侍中、侍郎的职位在中国古代是不断演变的,而在东汉时,它们为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因此,即使把它们的含义在翻译中确切表述出来,英语读者也不一定能弄明白究竟代表中国古代什么官职。据此,译者采用了尾注解释法,在尾注中大概注明它们的职位以及职能。这种方法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汇常用的译法,虽然这样会打断英语读者的阅读连贯性从而导致部分读者丧失阅读兴趣,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翻译策略。毕竟,如果采用解释性翻译法直接在文章中去翻译它们的含义,不仅三言两语难以表述清楚,而且过多过长会冲淡文章主题。

b.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General Xiang Chong(3)is well versed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is kind? and just by nature.After evaluating his performance on a trail basis,the late king praised his talent and ability.

(3) Xiang Chong was a military man. Liu Bei suffered great losses during the battle with Wu, but the troop remained intact under Xiang’s direction. [2]

对于将军向宠的翻译,译者也采用了尾注解释法,在文章后面的尾注中粗略介绍了他的职位以及他在夷陵之战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为下一句“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做出铺垫解释,使英语读者在阅读时对上下文自然产生逻辑关联,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然而, 笔者认为,既然在英语译文中通过把这句翻译为“General Xiang Chong is well versed in military affairs”而已经大致表述了他的职位和军事才能,除非是一些汉学家,大部分英语读者在这里是不会太在意向宠的具体背景的,因此,对于将军向宠的翻译不必再采用尾注解释法,省去尾注中对向宠的解释性翻译而直接采用上述翻译就可以了,毕竟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作品的翻译。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who ha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4)and tilled land in Nanyang. I merely managed to survive in times of turbulence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seeking fame and position from princes.

(4)In old times commoners were only allowe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 [2]

在古代,士大夫和商贾都穿丝绸,而老百姓都穿麻布或粗布,麻布是用麻织出来,而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因此,古代借称平民为“布衣”。这里诸葛亮自称“布衣”是他谦恭的一种表达,说明自己在出道以前只是在南阳耕地的一介平民,而先帝刘备并不因此嫌弃他地位的卑微而“三顾茅庐”,从而更加突出诸葛亮的卑谦和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译者在这里把这句译为:“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who ha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and tilled land in Nanyang.”忠实地翻译出了原文的意思。然而,笔者却依然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并不一定都得字当句对,因此,定语从句“who ha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完全可以省略不翻译,而仅仅译为“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who tilled land in Nanyang”就已经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意思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d.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Now the whole south is under our rule and we have plenty of fighters and armaments. It is time to reward our army men and lead them northward to conquer the Central Plains. Although I am inferior in ability like a worn out horse or a blunt knife...[2]

庶竭驽钝的意思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平庸之才,是诸葛亮自谦的一种说法,此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词汇“驽”的翻译。驽,古指劣马,走不快的马,这里指才能低劣。译者直接运用解释性翻译法首先翻译出这个词的比喻意“inferior in ability”,然后接着再用一句“like a worn out horse”翻译出它的本意,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这样,英语读者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负载词汇的喻意而且还可以体验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所具有的魅力。

e.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I would do my utmost to root out treacherous evildoers, rejuvenate the Han Dynasty, and move the capital back to the old city. (5)

(5)The old city refers to Chang’an, which was the capital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206 B.C.- 25A.D.). After Cao Cao established the Kingdom of Wei, he moved the capital to Xuchang(his son moved the capital to Luoyang). [2]

这里,译者首先把“还于旧都”直译为:“move the capital back to the old city”,然后在尾注中具体解释旧都的含义。这种直译法虽然忠实于原文却容易让英语读者在阅读英译本时一下子反应不过来“old city”是指哪里,于是赶紧停止阅读到尾注中去找解释,这样便打断了他们的阅读连贯性和阅读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这句是否可以改译为:“and move the capital back to the old city Chang’an.”通过解释性翻译直接点出“old city ”是指Chang’an,从而减少英语读者阅读时的障碍,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前出师表》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负载词汇,英译时如果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不好,英语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或枯燥乏味。对于《古文观止》的翻译,译者主要采用的是尾注解释法,把对文化词汇的解译放在文章最后去进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较为详尽地解释清楚每个文化词的来源和内涵,使英语读者对原文有全面清晰的理解,而不足之处是太多的尾注解释会不时打断英语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丧失。本文作者通过对《前出师表》中选出的5个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分析后证明: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根据具体语境有许多翻译策略可以选用,不一定全部都用尾注解释法。只要对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能够让英语读者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那应该就是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Nida,E.A.and Chari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吕叔湘,丁声树,等.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上一篇:例谈数学学习活动推进的策略 下一篇:临床医学新生的角色定位与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