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23 10:24:37

浅述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主要是以优良品种为前提,旱育壮秧为基础,早插稀植为中心,足肥浅灌为保证。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

1 苗床准备

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是手握成团、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观指标是肥、细、松、软、厚。提倡选用菜园地,实行水稻育秧、蔬菜种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又能培育壮秧、壮苗,缓解用地茬口矛盾。苗床面积应根据移栽大田数确定,一般

1:30~40,即每公顷大田准备300m2左右苗床。

2 整地作畦

秧床整地作畦要求上细下粗、上实下松。在播种前施肥并耕翻1~2次,耕翻应耕深15 cm以上,做成畦宽1.2~1.4 m、沟宽50 cm、沟深20~30 cm的畦,苗床四周开好围沟,以保证排水通畅。畦整平后用2.0 kg壮秧剂加干细土 20 kg充分混拌可撒施25m2苗床,再反复耙匀于0~5 cm深的土层内,用木板压平,浇透水即可播种。

3 品种选择

选用标准是,熟期适当,高产优质,抗病耐肥,分蘖力较强和矮秆叶直立。品种是旱育稀植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优质米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熟期适当,才能充分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并在高温时段安全抽穗,确保在气温下降到 13 ℃前安全成熟。较强分蘖力和矮秆叶直的株型,才适于插稀长密的需要,而高产优质和抗病耐肥程度,更是确定技术标准的重要根据。

4 适期早播

适期早播秧苗素质好。特别是旱育稀植栽培主要是以分蘖成穗增产,更应争取有较长的有效分蘖时间,所以必须适期早育早插。播种期要根据种子发芽最低温度、秧龄和插后秧苗成活最低温度三个生物学指标来确定。中苗的秧龄期30~35 d,成活温度为13 ℃,而大苗的秧龄期40~45 d,成活温度为14 ℃。

5 播种方法

按每平方米播种子50 g计算总用种量,用25 %使百克乳油2500倍液浸种36 h即可直接催芽,催芽至露白后将破胸谷均匀撤播在床土上,可采取分畦称量多次撒播的方法,确保床面落籽疏密一致、均匀。撤播后用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再用过筛细土分几次用争撒覆在苗床上,将种子盖严,厚度应以不露籽为宜,约0.5~1.0 cm。土撤完后用漏壶式喷雾器喷水,能使苗床水分充足,种子顺利生根发芽。最后插高20~30 cm拱架,盖好薄膜,四周压实防止透风。

6 苗期管理

6.1温度管理 秧苗一叶一心期前棚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以25 ℃为宜,三叶一心期在20 ℃为宜。晴天下午棚内温度过高要揭两头通风降温,以防烧芽。阴雨寒流时则盖好压实。三叶期后除阴雨天外可日揭夜覆,增加秧苗抗逆性。移栽前3~5 d撤膜。

6.2水分管理 旱育秧3叶内以旱为主,促其根系发达、长成壮秧,尽量做到床土不开裂不浇水、秧苗不卷叶不浇水。3叶以后要适当提高床土水分含量,保持土壤湿润,切忌用大水漫灌。阴雨天要盖膜挡水,并及时排干畦沟水,达到最大限度地控水。

6.3施肥 旱育秧苗床的供肥量能基本满足秧苗正常生长,三叶期后若补肥则应同时补水。用尿素l0g/m2100倍液均匀喷施,再用清水喷淋洗苗,移栽前几天可按尿素75 kg / hm2标准适当施送嫁肥。

7 大田管理

大田翻耕整地时要整平,薄水现泥。旱育秧苗矮壮, 3.5~4.0片叶,秧龄30~35 d即可移栽,中小苗移栽后无缓苗期,活棵快。插秧时浅水浅插,栽插2~3 cm深,秧苗带土与泥平,不可埋心。在适宜范围内宜稀不宜密,注意稀植,栽插24~27万穴/hm2,一般每穴1本,如单株带蘖少的可插双本。施肥应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季节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土壤肥力等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提倡测土平衡施肥,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40%,氮:磷:钾一般为 1.0:0.5:1.0。严格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和有机肥用量。施肥总量为有机肥30t/hm2、纯氮210kg/hm2、磷 600kg/hm2、钾150kg/hm2、锌肥15kg/hm2。要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和穗肥,喷施粒肥。

8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水稻生长期应加强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等病虫害防治。稻纹枯病是真菌为害叶片及叶鞘形成病斑,防治适期为分蘖后拔节前,防治指标为病丛率20 %左右,防治措施上着重改善栽培管理,浅水勤灌,适时烤田。稻曲病是真菌侵染谷粒,使谷粒变质,防治适期为孕穗后期,防治措施上要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除去有病小穗以防蔓延。 20 %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对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效较好。水稻二化螟易造成枯鞘、枯心和白穗,重点要抓好秧田期 1代二化螟和大田期2代二化螟的防治,卵孵高峰至枯心形成前为防治适期,防治指标为有卵1500块/hm2。稻飞虱群集在稻株下部吸食汁液,水稻被害后在分蘖阶段茎秆下部形成褐色秧苗逐渐枯死,在抽穗期和灌浆腊熟期造成倒伏、谷粒空壳或半实粒,防治指标为1.5万头/hm2以上,喷药时要均匀对准稻株中下部,无水田块可在晴天中午高温时拌毒土撤施。

上一篇:大头龟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下一篇:红叶杨的栽培管理及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