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行记 第11期

时间:2022-07-23 10:01:26

著名画家宋智明老师是四川富顺县人,与我有着同乡同源之情。2012年清明时节,我们相约一行踏上了回乡之路。

与宋老师的相识,源于书画家龙玉书老师的引荐和2011年国庆节在成都四川科技馆举办的宋智明个人画展,宋老师数十幅描绘家乡富顺的宏篇巨作甚是让我感动。此行,宋老师携夫人一起回乡,宋老师的博闻健谈、朴实无华、乡音未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乡越近,乡情越浓,伴随着亲人关心我们行程的电话,不觉已到富顺怀德。

富顺怀德乡是我出生之地,亦是宋老师工作28年之地。于我长久的记忆里,都是童年的艰辛和家境的贫寒,比如,儿时那些顶着毒花花的太阳、翻晒稻草和面朝黄土的劳作。

此行除了看望年事已高的双亲,另一个牵挂就是我的怀德——一个偏远而古老的小镇,那是我潜意识里永远忘不掉的记忆。偶然看到作家同学的乡土风情文章,触发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怀德的历史和故事,我固有的记忆开始松出了缝隙,怀德悠久而美丽的古风古貌展现在我面前。那是一个有两代宰相出生、帝王赐名“畏威怀德”的古镇;那是一个有着九宫十八庙、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的怀德;那是一个抗元十年、虎头寨古迹犹在的怀德。我和宋老师聊着这些历史典故,在怀德古街上亲友相聚相叙。午餐后相约访怀德白塔,这建于宋代的九层密檐四方形实心白塔坐落在沱江边,见证了怀德上千年的历史。幼年时,我前往外婆家,经此塔边小路往返数十次而不知其重要性,如今与宋老师一起缅怀先贤、观江边美景、看花丛中农家,一扫多年来思之亦苦、不思亦苦的乡愁。

离开怀德时颇有些特别,当汽车在轮渡上漂过美丽的沱江时,我们都有些兴奋。上岸,沿沱江边一路往富顺县城而行,沿途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宋老师儿时的记忆。宋老师指着有一座山说,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玩耍时,看到一个洞想进去一探究竟,却不料里面深不可测,险些就没有再找出来。沿江而上,沱江越来越窄,两岸悬崖峭壁,青山岭在此挤压,锻造出有长江三峡之风姿,胜长江三峡之秀气的沱江小三峡来。宋老师说他小时候最喜欢走这一段路,百观此景而不厌。宋老师对山水的天然之情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时候,同是乡人,而我却是第一次由此路而入富顺。

宋老师期待拜望一下富顺文化馆里他的老师,不巧未遇,但其他亲朋真是热情,令我们甚是感怀于浓浓乡情。在宋老师的出生之地邓关,我看到了宋老师画作中《古盐关大镇》的处处原貌。当宋老师详细讲到从自流井来的盐船通过邓关船闸就是今天船过三峡的原理时,我们禁不住为上百年前家乡人聪明的智慧而赞叹。宋老师盛邀我们参观了邓关老宅老街,还有两棵极具特色的黄桷树,我感动于久负盛名的大画家对后辈乡人末学的爱护之心。车过邓关至富顺途中,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正是《古盐关大镇》中所画的回澜塔,又称锁江塔,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修建,取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而得名。少年时我在自贡求学,也无数次经邓关见此塔,只是过而不觉罢了,这次听宋老师推荐,方知有此胜景。

车行至塔下,仰望如擎天一柱。入得塔门前,一幅对联映入眼帘:“玉塔崇隆永作江阳砥柱,金城映带障回雒水波澜”,相传是为官富顺的岭南人陈长墉撰书,此塔亦是因他倡议仅九个月而建成。宋老师讲小时候爱常攀此塔,后与成都的同道好友又多次来攀此塔,这次与我们兴致勃勃再攀家乡名塔,每攀一层,感叹亦深。从塔内螺旋踏道拾级而上,每层都有七孔园形或拱形窗,每一窗望出去都如同取景精致的风景画,层层不同、美不胜收。沱江秀美飘逸,丘陵起伏斑斓,富顺县城尽收眼底。回忆塔前门的一半原迹一半后书的对联:“不尽江流归眼底,富州全城入胸怀”。据说下联是后人填改的,不过倒也恰到好处。此塔有灵芝为镇塔之宝的传说,相传有人病入膏肓,求得神仙赐灵芝而活命的故事,遂让我心中生出几多虔诚,但愿神灵庇佑我的亲人、我的父老乡亲。

一路行来,我受益良多。富顺近代至今,文人辈出,四方播名,我为才子之乡涌现出诸如宋智明老师这样的文化名人而开心鼓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富顺”这个名字凝聚了多少才子的思乡情怀。千里万里,根在这里。

上一篇:借老人之言,揭“变法”之弊 下一篇:立山而午的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