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协调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08:47:55

关于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协调发展的思考

摘要: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的三项基本职能,这些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们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因处理不好而相互制约。本文对当前大学在三项职能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现代大学三项职能应当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同时应当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在整体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差别化发展。

关键词: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

一、现代大学的三项职能

大学是知识、智慧、思想和精神的发源地,“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是被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1]。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学最初只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科学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的职能,是从19世纪初亦即柏林大学创办以后发展起来的;而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职能,则是20世纪以来才被普遍认可的[2]。

二、现代大学在协调发展三项职能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可大学应该承担“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但在实际的办学行为中,一些大学却存在着显著的“厚此薄彼”的现象,大学教师也经常在应当如何平衡“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上存在着争论。

(一)教学和科研之间的争论

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应以教学为中心;作为知识组织,又要强化科研。因此现代大学应当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便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大学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以及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的推进,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资源分配机制也在各所大学建立起来,而建立这些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协调大学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关系。现代大学在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经常面临如下问题:

(1)从学校层面,确定大学适宜的定位,并根据定位确定合理的科研要求和科研投入,以确保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这是教学科研关系协调的关键。具体而言,如何在教学、科研之间合理分配大学办学资源,如何考评教师的绩效,如何平衡教师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成果评价上的作用和权重,这类问题经常成为引起争议的关键。

(2)从教师工作层面,教师可否因科研任务重而选择放弃或者放弃大部分应承担的教学任务,教师、学校是否可以接受因教师科研任务重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或教学组织随意等行为[3],这些也是经常产生争议的问题。

(二)教学和服务社会之间的争论

现代大学服务社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包括

(1)面向社会人士的教育培训:这种形式量大面广,也是大学内很多院系“创收”的主要渠道。

(2)面向行业、企业的以应用为目的的咨询、技术类服务:主要体现为大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含量”相对较弱的横向科研项目。

(3)面向行业、学科前沿的以方向探索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和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体现为教师及其研究团队承担的纵向研究项目或以研究、探索为目的的横向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较好地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结合起来。

(4)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大学所办企业和经营实体:大学成立这些企业和实体的目的基本上离不开发挥“服务社会”职能。

现代大学的这些“服务社会”的职能经常与教学产生如下冲突:

(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注重理论基础还是应该突出实践需求,大学教育的“宽口径”到底要宽到什么程度?这一点对工程类专业尤为突出。

(2)因“服务社会”导致对校内教学计划和组织的调整,例如,开设社会培训,难免调整部分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也会导致老师选择课程的倾向性,导致部分优秀授课教师承担的校内教学任务有降低的趋势。

(3)教师因承担了较多的“服务社会”工作,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如备课不充分)或教学组织的随意性。

(4)教师承担的“服务社会”职能是否应该计入当前大学普遍设置的教师应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范畴,这取决于学校或学院对“服务社会”职能的态度和学校校内教学任务安排的难度。如果这些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则会加剧教学资源向服务社会职能的进一步倾斜,导致大学校内教学资源的进一步短缺;如果这些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则会显著影响这些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因为这些老师的辛苦工作通常为学校或学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间的争论

通常而言,纵向科研项目更能体现高校研究学术的职能,而横向科研项目体现的更多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间的争论更多体现为对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态度的争论。一些观点认为横向科研项目没有“学术含量”,更多的是技术服务工作,因此学校不应给予支持;而一些观点则认为横向项目来源于企业,需要能够直接解决企业问题,因此更“实在”,对承担者要求更高、挑战更大,横向项目做的好能显著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学校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

三、现代大学三项职能的协调发展

(一)正确认识大学的三项职能及其关系

高等教育职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大学的职能经历了从单纯的培养人才发展到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并进,进而产生了第三职能――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相互促进的,甚至是统一的。因为从广义上讲,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也都是为社会服务,属于间接为社会服务[4]。

但是大学三种职能的关系如果处理不适当,就会相互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办学者应当对他们各自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据之于分配力量。现代高等学校的三个职能,它们的产生,如上所述,有一定的历史顺序,这个顺序也可以视为他们重要性顺序。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社会服务工作。任何时候,都应把它摆在中心地位;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能也是重要的,否则现代大学的质量与水平就不能提高;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在现代高等学校发展上也是必要的,否则高校就会脱离社会实际。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层次的大学,三项职能发挥的重点也应当是不一样的。当前,许多大学正在为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而努力,因此重视研究与学术就成为当前大学的必然选择。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重视研究与学术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

(二)积极创新,充分发挥三大职能相互促进作用

如前述,大学三大职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通过制度、方法或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达到三项职能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

现代大学许多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学校很多教师却缺乏实践经验,因此经常有校内学生和校外学员以教师授课内容理论和实践脱节为由提出意见,进而产生对学校、专业的不认同,这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学校很多教师却又由于缺乏实践和接触企业的平台,无法在新课程开发、旧课程内容更新、服务社会上取得突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可以在分析自身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职能现状的基础上,出台具体的有利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职能相互促进的举措。例如,针对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或者课程模块,学校可以投入经费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集体开发,可以动员长期积累的企业资源承担相关企业案例寻找、挖掘的任务,还可以组织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对开发课程的课程计划、课件等进行评审。课程开发后,课程内容一方面进入本科生、研究生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另外一方面可以开展面向社会、企业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可以打造面向行业经理人的非学位教育课程(EDP课程),这些课程以课程开发教师为主讲教师,并可通过创新EDP课程的授课形式(如以企业团队为对象接受报名,圆桌课程、技术沙龙、企业经验分享、企业问题诊断等)进一步挖掘行业难题和紧迫问题,挖掘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这些EDP课程的举行一来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可提高学校在行业内的口碑和影响力;二来,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丰富相关课程(包括本科、研究生课程)的内容;三来,通过这些课程可把相关教师推到行业前沿,这些教师可以自身风采和渊博的专业能力打动企业,从而大大增加了其承担企业科研项目、咨询项目的机会;最后这些培训课程的开发也可增加学校的创收,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困境。这样学校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方面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学校服务社会的工作也可得到教师、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的支持。

(三)根据学院学科或专业的特点,区别侧重发展三项职能

现代许多综合性的大学,有众多性质、办学特色不同的学院、学科及专业,因此大学在三项职能的协调发展上不应搞“一刀切”,应结合具体学院、学科或专业的特点在学校三项职能保持平衡的前提下,不同学院、学科或专业有不同的侧重发展。例如,以重庆大学为例,建筑、土木、工程管理等土木建筑类专业应结合我国及重庆市目前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土木建筑类专业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大力发挥服务社会职能;而一些具有研究优势且研究基础雄厚的学科(如机械、电气等)、一些理科学科则应突出发挥其研究学术的职能;其他一些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学科则突出发挥培养人才的职能。当然大学某学院或专业大力发挥某一项职能并不是要忽视其它二项职能,而是要在平衡发展的前提下突出某一项职能。当前我国很多大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度发展科学研究职能,但是应当引起重视度是,这些学校或一些学科长期形成的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的传统也一定需要得到坚持。

(四)以“服务社会”职能为发展引擎,带动现代大学工程类专业的全面发展

工程类专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科研、创新活动最活跃的专业领域。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和实践[5],一方面要求培养人才要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大力培养和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加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建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服务社会”职能的建设应重视“行业影响力”及“行业话语权”。每一个大学均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和自身学科的特点选择一些行业作为“提升行业影响力”的突破口,要努力形成在若干行业(哪怕是一些小行业)大学的研究走在最前面,大学与该行业协会联系最密切,大学的专家广泛参与行业活动,大学的学生是这个行业最受欢迎的学生的局面。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学、科研政策做出诸多改革,如鼓励产学合作,鼓励和支持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横向科研课题的开展(如为行业协会服务的课题,为行业内一线企业服务的课题);也需要大学整合学科、团队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改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个体或小团队为主的、服务质量不高的社会服务模式。

现代大学一些专业通过加强“服务社会”职能的建设,使得现代大学的“行业影响力”及“行业话语权”加强,这必将显著带动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台阶。其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诸多方面:

(1)有行业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将显著影响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好的就业形势会进而提高大学的招生质量,而招生质量的提高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有行业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将显著增加学校和行业的交往,增加行业内专家、学者到学校的交流访问。而学校有大量开展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是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应当是高水平大学具备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保障。

(3)有行业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将显著增加学校承担行业内和跨行业研究课题的机会,使得学校在承担行业项目、为行业服务方面呈现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的三项基本职能,这些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因为处理的不好而相互制约。我们需要在工作上重视制度或方法、手段的创新,以达到三项职能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

现代大学三项职能应当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齐头并进,也不意味着资源的平均分配;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大学三项职能发挥的重点应当不一样;在大学内部,三项职能的发展策略也不应当“一刀切”,而应结合学院、专业的特点在整体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差别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建民. 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8) :68

[2]冯向东. 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0):25

[3]王德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与科研关系探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8) :14

[4]朱国仁. 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4

[5]时铭显.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和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22):14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 下一篇: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