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探析

时间:2022-07-23 07:48:0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探析

摘 要: 本文从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入手,说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从大学生这个独特群体来说明其思维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探讨各思维形式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及对创造思维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 特点 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更是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中流砥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区别于其它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能动性。首先,它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而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其次,它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同时它又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大学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要想掌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可以结合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来探讨。其一,它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二,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求学期”向“创造期”的过渡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社会价值方面不一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创造性的学习。从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看,这种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思维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发展,逐渐指向于有社会价值的科学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而有效地促使他们从“秋学期”向“创造期”过渡。

(二)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层次都是不同的。大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发明创造的平均年龄看,他们刚刚进入“启用期”。若操之过急,则会适得其反。从大二过渡到大三,创造思维的发展产生了部分质变,发生了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运用辩证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有可能进入创造的“生长期”。进入到大四,特别是进入毕业论文的协作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创造的实际锻炼,体验了创造的酸甜苦辣,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所创新。总之,从心理的各方面,大学生都为自己走向职业岗位,为未来的创造发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推动

青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才能顺利发展。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出新产品必须构思出新事物的新形象。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越好,他就越有可能结合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思维产物。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的基础,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创造意识与热情

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造力的动力。这常常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内心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发展合力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指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在其他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总体综合的趋势。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使其发展成为最佳的知识结构。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借助于丰富而熟练的知识技能体系,能够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猜测,并引导学生去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根据科学知识来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磨炼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艰难险阻以实现确定的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志对情感和情绪起着调节作用,正是意志力使人的情绪服从与理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鼓励学生充分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新组合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概况的能力,促进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作用。

总之,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思维形式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与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应该在潜意识领域作深刻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段继杨.创造力心理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林钟编.大学生思维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3]杨晓伟.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4]薛晓先.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及学习方式探讨 下一篇:怎样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