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时间:2022-07-23 05:52:12

构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城区学校由于在条件、待遇等多方面优于农村学校,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涌向城区学校。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因此,优秀教师向富裕地区、向城镇流动也有其合理性。由于这种教师“流动”现象的加剧,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在年龄结构、业务水平上大大不如城区学校。另外。由于城区学校在新进教师的问题上有“特权”,可以优先保证,在学历上也有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越是城区学校、甚至靠近城区的学校,教师越多,优秀教师也越多,有的学校甚至严重超编;另一方面,越往基层走,教师越紧缺,优秀教师越少,有的农村小学五六年都得不到新教师的补充,所以还有许多农村学校存在一个老师“包”一个班的情况。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受学校人员和经费的影响,他们几乎没有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教育质量不高,生源减少也就再所难免。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应将目标定位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上来,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实践上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要最大限度地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清理教育负债,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县、乡镇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资助学。在依法征足用好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土地批租出让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等政策,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实现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一体化,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和“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整体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这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客观要求。按照我县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要求,认真规划、整体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客观要求。对于农村学校,可以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使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大体相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为农民子女提供更多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同时,加大农村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力度,让示范学校带动周边学校共同发展。

同时,利用各类教育创强、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市示范等级学校等有利时机,调优配强做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带动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进而整体升格,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要充分调动乡镇、村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乡镇中心小学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镇中心小学标准化率,积极创建示范性村教学点,强化示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构筑起以乡镇中心学校为核心的优质教育网络。要在师资队伍上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予以大力支持。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方法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教育活动,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继续开展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活动。还可以开展城市优秀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示教、挂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定期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等活动。另外。适当地调整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福利,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要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流动机制,为农村弱势学校补充新鲜血液。

在推进办学设施标准化,教师、干部交流制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评估机制。并加以贯彻落实,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措施,着手构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评估机制、监测制度和经费投入引导性激励机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城乡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水平程度的评估,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上一篇:假如用爱来引导 下一篇:浅议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