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整合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鄢

时间:2022-07-23 02:48:21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整合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鄢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原有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必要训练,越来越不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专业课程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整合是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整合与实施又是受多方因素影响。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整合;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67-03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整合需要在社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专业特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科学缜密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整合性课程,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学生职业技能和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

一、职业院校校长对课程整合的决策性影响

职业院校校长是课程整合的核心领导者和坚实支持者。校长的教育理念、领导能力、人事评价机制、决策方式等必然对课程整合的接纳和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校长的教育理念对课程整合的影响

在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校长应具有并能够带领全体师生实施其独特而鲜明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思维,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课程整合和实施。

(二)校长的领导能力对课程整合的影响

领导能力包括领导力和执行力。课程整合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现实条件下,职业院校校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对课程整合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学校人事评价机制对课程整合的影响

机制的作用在于激发人、规范人、制约人。好的机制能较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人的内在潜质,促进大家在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各项事业也就会兴旺发达。同时,好的机制在运行中必然会根据情况变化而进行不断修订、健全和完善,能与时俱进。在职业院校中,如果学校的人事评价机制能够在各种情形下都能够适用或因人因事进行不断完善,就能够提高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师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质,促使大家,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必然加快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否则,必然极大影响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校长的决策方式对课程整合的影响

职业院校的课程整合与实施,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这也是影响课程整合最根本的主观因素。校长的决策如果是由校长一个人来决定,可能有失偏颇和公正,采取民主的决策方式,也就是考虑多数兼顾少数,将极大可能保证决策的公正公平和有效,必然有利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师、学生的利益分配、分工合作和角色执行等,从而促进课程整合与实施。

二、R到淌Χ钥纬陶合与实施的影响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是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实践者和组织者。教师的改革意识、专业能力、开发能力、合作意识,必然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一)教师改革意识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职业院校课程整合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和要求。然而,教师的改革意识必然因人、因环境而异。如果教师的改革意识淡薄,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认识比较缓慢,比较迟钝,就会对课程整合与实施产生抵触情绪。没有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充分支持,课程整合与实施要想获得预期的改革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的改革意识是教师发挥其在课程整合与实施过程中主力军和实践者作用的先决条件。一方面,需要学校要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来促进教师改革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改革意识,加强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认同感和紧迫感,促进教师在课程整合与实施中的作用发挥。

(二)教师的专业能力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课程整合与实施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直接制约着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质量。

首先,教师的专业精神是现代师德的主题和核心。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对专业永无止境的持续追求,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充满创造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因此,良好的专业精神可以使教师对教育实践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或改革的习惯与态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必然会使教师积极主动、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进行课程整合与实施。

其次,课程整合与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程整合与实施需要专业教师能够站在整个课程的高度,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把握,才能真正开发出学生所需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多学博识。另一方面,课程整合与实施是针对专业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环境、发展趋势等进行的,需要教师在把握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保证整合后的课程符合专业特色的需要。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质量。

最后,专业技能是专业精神的基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仅满足学生的普通的专业技能的需求,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求和继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能局限于会操作,而要能够实现从实践又转化为理论的过程,真正开发适合学生专业技能需求的整合性课程。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课程整合过程,在确定开发的方向、目标、内容体系后就需要进行实际的开发,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国家课程模式,教师很少有课程开发的经历或接受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学校也不注重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要求,造成教师开发能力薄弱。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了解课程整合的重点和目标,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课程编制”技术,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方式。另外,课程整合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字编写、组织和排版能力。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理论学习,创造性地实践探索,才能掌握这些技术,进而有效参与课程整合与实施。

(四)教师的合作意识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职业院校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要通力合作。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整合与实施的中坚力量,教师与校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都需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

首先,专业教师与校长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够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目标、战略有全面的了解,实现思想、目标、意识的统一。目的明确,才能事半功倍,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教师与校长之间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才能保证课程整合与实施中出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其次,专业教师之间需要良好的合作沟通。教师的教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从而导致教师在与同伴合作上存在情感和技能上的障碍,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专业能力和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经验方面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才能保证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质量。

最后,课程整合与实施有赖于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机的结合。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较强,必然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开发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整合性课程,培养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

三、相关专家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一)课程理论专家的影响

任何改革必须有理论基础作支撑,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研究课程理论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他们对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使得课程整合与实施符合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二)行业企业专家的影响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行业企业专家如果能够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整合与实施,就能为课程整合与实施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最大的物资支持和最新的就业信息。

(三)学校课程专家的影响

学校课程专家既了解职业院校的实际,又接触课程整合与实施的一线操作者。如果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课程整合过程,那么就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的针对性。

四、在校学生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职业院校学生是课程整合与实施直接面向的服务对象。学生对整合后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都会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进程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内容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⒂肟纬陶合的民主意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者作用。

五、其他客观因素对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影响

(一)地区客观环境,主要表现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地方的传统文化、地理地貌、人物风情等地方区域的优势都可以成为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切入点。从内容上看,可以是地方文化历史、地域资源资料等。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是有特色的系列活动,也可以是某个强项的持久性大面积训练,还可以是学生实际与选用教材之间差距的补习训练,或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延伸。因此,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环境的优势,大大提高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实用性。

(二)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情况

硬件设施建设主要表现为学校可能为课程整合与实施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教学仪器配置、图书资料配备、课程资源以及校园物理环境建设等。如果学校能够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具备课程整合与实施所必需的、配套的教学仪器配置(如投影仪、教学用各种实训设施)等,学校的课程整合与实施就是有效的实施。另外,如果学校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就必然会极大丰富课程整合与实施的内容,提高课程整合与实施的质量。软件设施主要表现为教师特长、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整合与实施以教师特长、专业特色寻找突破口,促进专业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上一篇:朗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中阶段的适时运用 下一篇:后MOOC时代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