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新规则

时间:2022-07-23 12:08:33

信息时代美军面临的战争

目前,美军每天的军费开支高达17.5亿美元,大部分都用在了重型装备和重型部队上,这不仅无助于赢得当前的战争,还会误导美军的未来作战。因美军多以传统方式使用新战争手段,为此一直在财政上遭受打击。以伊拉克战争的实际花费为例,据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琳达・比尔穆斯分析:开支高达3万亿美元,即便按“官方”数据,也在1万亿美元左右。至于说人力成本,美军官兵更是被长期部署拖累得精疲力竭。而他们对付的敌人,如果编成一支队伍的话,还不够一个独立的海军陆战师的标准。美国的武装力量为何总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一再遭遇到挫败呢?美军在伊拉克已辗转数年,这证明了它并未参悟取胜的关键: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老派的地面增兵的做法,是不能保证持久性的。

现代战争的确变得节奏极快且非常复杂,但这种复杂性也可以总结为3条简单规则――

规则1:“多而小”战胜“少而大”

传统军队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为打大仗而组建的,很难适应打小规模战争。打大仗需要靠少数大规模的部队而不是很多小规模的部队。例如,美海军陆战队只有3个师,陆军只有10个师,海军只有11个航母打击群,空军也只有36个飞行联队。差不多150万现役军人,都拥入到上述部队以及少数几个支援性部门。这就无怪乎“9・11”以来,美军已被重复部署搞得筋疲力尽。这个长期存在的“规模问题”,使美军难以派出小部队去执行小任务。传统的等级军事思想认为:多的总是好的(推论是,少了很难做好),照此行事,你就要用大方法去应对小战争。

美军不是没有意到这些问题。陆军已逐步增加了旅的数量,2001年时有不到36个旅,到如今已接近50个。海军陆战队如今定期将每个陆战师拆分成数百支“远征队”。但是这些变化很难启动我们需要的战术变革,将美军从“少而大”变成一支“多而小”的军队。这是因为美军领导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即使是一个只有50名左右士兵的排,只要与其他部队,特别是盟军部队联合起来,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甚至只与一架攻击机紧密联网,也能展现巨大威力。

例子是现成的。从2006年底开始,驻守伊拉克的美军司令部将来自约36个主要基地(规模相当于一个镇)的13万部队编成了100多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约50人。这是一个从“少而大”向“多而小”发展的巨大变化,他们在大股增援部队抵达前,很快就创造了暴力活动减少的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部分原因是,排级规模的前哨基地自然联网,与愿意加入的大量小规模部落群组形成了社会网络,构成了“觉醒”运动的核心。五角大楼不愿正视这种新的变化所带来的成果,表现在其不断强调呼吁增兵,先是往伊拉克,后是往阿富汗。

规则2:发现敌人比攻击侧翼更重要

以一支“多而小”的军队战胜各种规模敌人的最好样板,或许应该是罗马军团。在几百年间,罗马军团的步兵中队以灵活机动的阵型行进,不仅打败了传统敌人庞大而不善机动的密集方阵,也能同样驾轻就熟地击败组织松散的部落战士。第二条规则,亦即发现敌人,唯如此才能极大地增强第一条规则中提到的“多而小”型部队的潜力。

自从2400年前底比斯的统帅埃帕米农达加强部队左翼,在留克特拉攻击斯巴达军队的右翼以来,攻击敌军侧翼部队便成了战争中最可靠的机动战术。从18世纪腓特烈大帝在一系列战斗中使用的著名的“楔形战斗序列”,到1941年埃尔温・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对英军频频出击的“右勾拳”行动,以及1991年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在伊拉克战场实施的著名的“左勾拳”行动中,都可以看到侧翼攻击的影子。由此可见,侧翼攻击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战术。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同样采用了侧翼攻击战术。但是战争并不是在双方军队的大规模交火中停止的,而是在“捉迷藏”式的动态作战中结束的。在这个战争呈现网络化特征的当今世界,军队必须重新调整其作战方式,要牢牢记住:要想与未来的敌人作战,首先得发现他们。伊拉克战争中没有出现大规模攻击行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非正规战,这种作战中的一系列小规模攻击不构成大规模作战。这一战法不仅为阿富汗的武装所用,而且显然也是发动全球作战使用的理念。

此时的美军,已经显示出其适应新作战的能力。事实上,美军最终能够适应其在伊拉克战场的形势,主要得益于它发现敌人的能力有所提高。小型的前哨基地网,和那些愿意与美军合作的部落所构成的作战网络连接在一起,让美军能清楚掌握驻伊拉克的动向。这种转变也可视为军队的新角色。过去,他们将自己看作一个“攻击组织”,今天,他们将不得不成为一个“感应组织”。

当战争已经从侧翼攻击发展到寻找敌人时,就不用再让军队筋疲力尽地通过大规模远征来对付捉摸不定的敌人了,出动一支小型、网络化的“发现者”部队就能达成胜利。所以,像反恐战争这样的冲突,不是由大国“引导”的,而是由很多人共同参与的,每个人都给拼图加上一片,就形成了敌人实力和部署的准确拼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仔细研究那些指导军队行动的作战概念了。

规则3:蜂群战术成为新趋势

深知,自己永远不可能在数量上占优。为此,他们创新出一种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新作战方式――蜂群战术。这是一种由来自几个不同方向的小股部队遂行,或者同时打击多个目标的攻击形式。从几个方向同时发动袭击,或许是最前沿的冲突形式,但其起源其实非常古老。不论是游牧骑兵还是丛林战士发动的传统部族战争,都具有蜂群战术的某些特征。这种作战方式的巅峰是13世纪蒙古人创造的,他们将这种战法命名为“群鸦”战术。这种战术的进攻不是由骑兵在近距离发起,而是以“箭雨”密集射向众多目标开始的。

不过,随着15世纪火炮的出现,万箭齐发战术受到高度推崇,蜂群战术开始日渐衰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大规模集中,机械化趋势则偏好大规模侧翼机动而非小股的蜂群式行动。早在1935年,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就曾预言:“古老的集中兵力战法,很可能要被模糊分散部署兵力的方式所取代,造成处处施压却无处可攻的局面。”现如今,在这个全球相互依存的时代,即使是非常小的一股作战力量,也能造成非常巨大的破坏。2001年的9月11日,只用了不到20人就做到了这一点。

或许,运用蜂群战术的最近实例应是2008年11月对孟买发动的袭击,这次袭击很明显是由“虔诚军”武装一手策划的。参与袭击的总共只有10人,分成5个2人组,同时对几个不同地点进行袭击。印度政府军用了3天多时间才将其制服,160多名无辜者为此丧生。这主要因为印度安全部队要从遥远的新德里赶来,并且他们也只擅长处理单个出现的威胁,对于应对同时发生的多个威胁还不太在行。

如今,蜂群战术再次回归,这一新发展带给我们振聋发聩的启示:如果运用蜂群战术,数量极少的作战部队也能达成惊人战果。最根本的变化是:按照这种作战方式适当进行重组和训练,常备军的规模可得到大幅削减。有了蜂群部队,就不需要我们再向棘手地点持续大规模增兵了,它们的基本反应是:以小股力量迅捷行动,对袭击者实施多点打击。未来作战,要想打败“蜂群”进攻,必须采用“蜂群”战术。(摘自《世界军事》)

上一篇:到底是谁要打仗 下一篇:傲将周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