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探讨

时间:2022-07-23 12:08:07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探讨

【摘要】 文章从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入手,在对教学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提升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展研究思路、加快教材建设等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关键词】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预算会计; 特点; 改革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履行公众受托责任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领域的信息管理要求,预算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引入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进而体现在我国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逐渐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取代《预算会计》课程。这种替代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是思路的转变,是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但是在这种变化的背后,笔者发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从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入手,在对现有教学状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以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二、课程特点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集财政学知识和会计学知识为一体的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一门特殊的专业课程。因而呈现出以下学科特点:

(一)实务性和实践性要求均较高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会计学最典型的实务性特征,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就成为该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丰富且综合性较强

目前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仍旧是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三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会计学科: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另外还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内容。同时,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特点,课程内容不仅涉及会计学知识,还涉及财政学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以财政学、国家预算管理等知识为平台的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因而呈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

(三)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依附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等背景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使得会计主体、客体、资金收付流程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更新。

(四)国内外差异较大并现趋同趋势

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传统的预算会计主要是实现预算管理功能;而国外的政府会计实行双主体、以不同活动特征采取多种会计基础进行确认和计量等远比我国的预算会计复杂、严谨,真正实现了政府运营效率、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要求,引入国外政府会计概念已成必然。因此,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虽然差异较大但仍有趋同趋势。

三、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公务员考试热的不断升温以及大学就业思路的转变,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同时,除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外,中级、高级会计师考试均含有15%左右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内容;另外,美国的CPA考试也含有大概30%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在本科会计课程设置中,大部分会计课程是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而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会计课程较少涉及,该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该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这意味着学生已经有较好的会计学基础,从而关于会计核算等的相关内容仅是教学重点而不是教学难点,财务核算所依附的财政管理内容以及相关规定则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但是由于课时较少而课程内容具有多学科性、所涉主体多样性等特点,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目前我国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思路不开阔、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其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很重要的方面。教学思路决定基本的教学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会计教学往往更注重实务处理问题,而对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改革背景、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内容关注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思路的拓展、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灌输式教学仍旧是授课的主流方式,这虽然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励引导作用还不显著,从而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学生重视不足,知识平台搭建不合理和研究视野不开阔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吸收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这与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研究视野是分不开的。由于会计课程的主流研究主体大都是企业,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往往都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导致学生的重视不足。同时,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会计课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财政学与会计学知识。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会计基础,而对于财政学知识往往匮乏,从而使相关知识接受较为困难。另外,会计学科的微观性特征使学生形成了善于从微观视角观察事物、接受知识的思维惯性,却缺乏对事物宏观层面的把握,限制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滞后且结构失衡

教材作为教师授课知识的集中展现,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随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的进行,相应教材名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由《预算会计》转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在名称变化的同时,教材内容和结构其实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教材内容仍是以原有的《预算会计》相关内容为主,因预算管理改革而对预算会计产生影响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进行,这将成为预算会计变革的主流趋势,也应成为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国外的政府会计相关内容有所论述,但缺乏与我国预算会计的系统比较与评价。教材结构更多地偏重实务处理,而对基本的会计理论、相关的预算管理理论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改革对策

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能力导向型的,即进行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其中最根本的则是思维方式的形成。笔者结合前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考察,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从以下方面提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提升教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和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会计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财政学、公共管理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随着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实务处理、资金运动流程等方面也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提升授课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授课质量。另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实务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课程,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经常深入实践考察实际应用情况,不断发现问题,以提升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使所授课程更加生动、贴近实际。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多主体性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特色使其教学内容相当丰富。然而限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思维,使得该课程呈现出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因此,需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充分重视会计的实务处理能力,又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后者恰恰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关键;其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正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授课内容既应注意结合改革的现状,使课程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又应注意从历史的视角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以及未来演进的趋势,从而展现出课程的全貌,以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再次,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仍旧是预算会计,虽同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差异很大,但却有趋同趋势。因此授课内容不可忽略国外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分析,以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实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将部分课程设置成实验课,采用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去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比较的教学方法,对于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同企业会计等进行比较讲授,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理解。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影响较深刻的改革背景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财政管理知识,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三)为学生搭建合理知识平台,拓展研究视角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既融合了会计学知识,也涵盖了财政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会计基础,却对财政管理知识接触较少,对相关内容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在先修课程中安排适当的财政学、预算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时,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专注于微观视角、忽略宏观层面的思维分析定式,在课程中应注意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微观行为主体影响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宏观层面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

(四)加快教材建设,提升教材质量

针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材存在内容滞后、结构失衡的现状,应加快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加快教材内容同改革背景的结合力度,充分体现教材的时代特征;引入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内容,并注意同我国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体现学科前沿特点;不仅关注会计学经典的实务处理问题,还要搭建合理的理论平台;不仅涵盖基本会计理论,还要包括公共财政等的基本理论,体现丰富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永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7-83.

[2] 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4(4):2-6,96.

[3] 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1-4,95.

[4]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0-79.

[5] 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J].会计研究,2006(12):16-21,97.

[6] 张琦,程哓佳.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J].会计研究,2008(11):35-41.

[7] 赵建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

[8] 于国旺,孙君鹏.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上一篇:会计第三大职能:诉讼职能 下一篇: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