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交际习惯差异的根源

时间:2022-07-22 10:26:21

浅析中西方交际习惯差异的根源

Roots of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Habit

Hou Minghui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唐山 063002)

(Tan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2,China)

摘要: 本文简述了中西方不同交际习惯差异。由于全球经济的繁荣,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交换变的频繁起来。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集在一起,会产生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不同交际习惯差异的根源。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habits of China and Western. As the global economy,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frequent. Wh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come together, there will have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ot of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habits.

关键词: 交际习惯 文化 差异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habits; culture;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K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20-01

0引言

当我们与外国人交谈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交际上产生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或许,原因并不在于你缺乏足够的语法知识,有许多是由于缺乏语用能力而造成的。语法错误一般来说从表面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是可以谅解的,而语用失误则不容易看出,一个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时,常常会被认为缺乏教养或不友好。因此,了解产生中国与西方交际习惯差异的根源是必须的。

1交际的概念

当谈及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文化是不可避免的会被提及到,就更别说会提及如何交际了。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很大很广的概念,学者们已经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文化。布朗说:“文化是占据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多或少拥有共同的信念、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人们的集合体。”(Brown,1990:44)

交际――我们分享我们的观点和感觉的能力――是所有的人类联络的基础。一位英国教授Gillian Brown(Brown,1990:44)说:交际是一项危险的交易,意味着其过程就是完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完全的交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惯。所谓的交际,在信号学中,是指一个发出者对另外一个接收者通过渠道传送信息,唤起他或她的回应。

2不同交际习惯的根源

英语沟通这个词,语言学界多译为“交际”,心理学界多译为 “沟通”。事实上,交际和沟通有一段距离的。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2.1 文化的因素

2.1.1 西方文化的本质从它的本质来看西方文化,它是一种物质的获得。也就使得这种文化拥有其独有性。在此影响之下,西方的文化形成了它主要的思维方式―分析,强调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科学和技术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西方在物质文化中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藉此,物质文明,唯物主义和快乐论成为贯穿整个西方的时髦的想法。唯物主义者和快乐主义者认为每件事物都因为人类的缘故而得到存在。在膨胀唯物主义的利导下,西方人从自然界得到极大的利润并对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也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利益功能的发展,价值功能的衰退。(隋晓明,2000)

2.1.2 中国文化的本质不同于西方文化,东方的文化把价值作为其益。它强调心中的理解。在东方世界里,宗教气氛十分浓烈,起源论、精神世界的理论、天堂和地狱的说法等等非常盛行。他们是非理性论者的成果,是从表面的观察、反省及神秘的个人主义经验中得出的。在东方哲学家的眼中,感觉器官是灵魂之眼,他们使用它了解事实。这个非理性主义理解被从感官接收但却又超越感官之外。理解力使东方的逻辑强调综合,合二为一。天人合一,建筑自然界完美协调,是孔子的思想。(Gu Hongming,2000)

2.2 思维方式

2.2.1 统一――相对中国人习惯于把事物看作是一个整体,也习惯做事从整体到部分。更甚者,二千年的传统“Ru(儒)文化”把重心放在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自然地,当中国人思考事物的时候,更倾向于以人为中心。举例来说,中国称赞语的特点是大多以“你”或“你的”作为开头,像你裙子很漂亮!你做得很好。而美国人倾向于一分为二看事物,举例来说,你想要一杯咖啡吗?他们的回答是:“是的,请”。或 “不,谢谢你。”一句 “谢谢你!”会显得含混不清。

2.2.2 东方的“过去”――东方的“将来”不同时间观念来自不同基本理论的引领。中国人好像对过去的关注度要高于对未来的兴趣,他们通常更倾向相信权威和惯例。在他们的思想中,过去的事情,像“年龄、经验和老师”是权威的符号。相反,很少有美国人会像我们那样倾向权威和惯例,尊敬年长者和老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美国人用后来表示后来,以前表示以前;但在汉语中,把过去叫做从前,把未来称为以后,那就显示中国人总是面向过去。

2.3 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是文化的中心,因此,它是不可避免地会在跨文化交际中被讨论到。要了解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中价值观,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

2.3.1 依赖――独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通常对一位生病的美国朋友说:“多喝水。”或“多穿衣服。”或其它一些类似的话语来表达他或她的关心。虽然没什么不对,但这些话会使西方人感到些许不舒服。他认为中国人不尊敬他。换为,在此种情况下使用句子:“现在当心点。”或“希望你的感冒很快好。”这些符合西方人习惯的话就比较好了。

2.3.2 接近――隐私数千年,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大家族,他们彼此居住接近。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小家庭是普遍的,他们和邻居的联络较中国人比较少。他们把围墙做好就是制造好的邻里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认为问一些私人问题会显示友好和亲近;但是美国人很少提及年龄、财政收入、婚姻、健康问题等。举例来说,当我们第一次遇见一个美国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问,“你的名字是什么?你几岁?你有多少个孩子?你在中国赚多少钱?”像这些问题会使西方人感到尴尬和困窘。

3总结

此外,跨文化交际要与语言教学联系起来。在EFL(英语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中,目标就是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能力。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但要有语言而且还要有关于文化,帮助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他们在与其他文化的人们交流时,减少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Gu Hongming, 2000,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ulture Art Press.

[2]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3]隋晓明.积习,中国人与美国人观念与心态对比.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4]Brown, Gillion.1990.Cultural Valu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ELT Journal.

上一篇:利用微分方程求辅助函数证明中值定理 下一篇:高职院校《钢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