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 第27期

时间:2022-07-22 06:31:59

各位观众,您此番开卷所见非虚——《北京青年》周刊再次历经“革新”,一年一度。正如笔者去年七月改版所言:“新,是一种时间流逝之后的必然产物,一个事物称之为新,往往离现在很近。但是,新,又不仅由时间所决定,它还有很多含义。”

历次改版,对于编辑部同仁来说都是一次“新”存感激的享受经历,同时另有一种语言表达的享受:即“诚恳”二字。我们试图营造出令人拭目的“新”感觉,力求通俗而简明,热情而诚恳。

此次改版事及糜细,我们也把自己的目标明确起来,即我们愿把图片与文字的魅力结合更加深入,让“象”承载更多人生“意”境。所谓尝新,新就新在“画说”二字,“配图”的使用将愈发广泛精确,诚如所见。

当今世界精彩纷呈,信息剧增。配图与文字交错,对于文字信息的充实和弥补,对于读者的视觉冲击,使媒介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更具生动感、节奏感与美感。

也恰正因此,《北京青年》周刊随机而变,尝试着在文字和配图之间寻到一种平衡:它们不再类似于传统媒体中的文字配图像,而是两个并行的信号系统,互相交错,相得益彰,在语言和文字的极限处让摄影和配图绽放光芒。

此例绝非当代创新,而是纯属“续”旧。话说中国古代,“图书”原是并称的,史称“左图右书”。宋代学者郑樵在其《通志略·图谱略》中就提到“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从《圣经》宣讲到经史子集,以及杂曲、皮黄、舞剧……在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史上,两者一直互为映像。

譬如简帛,人们总是能够在其中寻踪到原始的配图痕迹。两千多年前的秦简《日书》就添缀着一幅插画,内容涉及景致人物。帛是绘制插画的极好载体,因此配图广泛。推想起来,这些也算画报之雏形——但时至今日,有关出版物“画报”化的争议声音一直没有停息之态。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胆子变得大起来,我想这样说:动辄把“读图”归咎于“浅阅读”的做法是否有简单粗暴之嫌?笔者见识浅薄,如果没有以辞害意的话,私衷以为文图并重的版面设置倒是很接近中华美学概念中的“意象”一说。

意:指文章给人触动,精神状态于此凝结,隐藏在文字背后对人生的认知或理解,观之无形,却为心之所存;象:指图像之运用,反映生活面貌,见之有形,具有客观特性。意象合一,本来是中华美学精微之妙,久为历代承奉参研。

对你我阅读而言,文字与图像两者缺一不可,若太过偏颇,生出分别心,执著于所谓“深浅阅读”,则会带来不良后果。

当文字进入图像世界,它们共享一个文本时,文字导致的强势属性,有可能造成对于配图的驱逐或遗忘;而当配图铺天盖地,掩盖语言文本时,人们长期不阅读语言文字,思想也可能会浅薄化。

目下,读图时代的到来已是不争事实,但它同样有很多积极的面向。这时代如同一把双刃剑,困难抑或机遇,在于我们如何选择。

七月流火,《北京青年》周刊再次历经革新,奋斗在历史未曾有过之新局,不仅需要睿智的双眼,更需要坚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读图时代早晚要去经历,与其幽怨地唠叨着批评它,不如充分利用它。而文字,并不会因为图像没落,更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

上一篇:“挑战者”的姿态 下一篇:林奕华颠鸾倒凤琢宝玉 李少红兴风作浪梦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