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

时间:2022-07-22 05:30:45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

摘要:随着当前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地震多发,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要求逐渐升高,建筑工程抗震已经成为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效果设计原理进行研究,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进行深入探讨,现研究结果如下。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施工;抗震技术

0 前言

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步,居民的住宅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人们对防震的意识比较薄弱,建筑抗震技术施工效果较差,导致我国建筑倒塌现象多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抗震效果已经成为当前施工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

1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抗震的重要性

相关资料表明:房屋倒塌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房屋缺乏规范管理,房屋质量较差,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不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房屋的实际应用效果,导致在出现强烈振幅中房屋倒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当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是提高房屋抗震性能,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对我国今后的城市建设及城市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加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正常发展创立良好的环境,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对建筑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加强城市房屋建设的安全性,确保城市建设飞速、高效发展,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加强了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

2 建筑工程施工抗震设计原理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根据地震发生的效果对抗震技术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相关资料表明:在发生地震的过程中,地壳内部会向外以能量波的形式释放大量能量。在地震涉及的范围内,释放的能量波可以对建筑物造成影响,导致建筑物剧烈震动,造成建筑物结构松动、倒塌。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建筑物的振动程度与其阻尼运动息息相关。建筑物阻尼越大,建筑物对地震能量的吸收和消耗就越大,自身受到的影响就越小,振动就越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抗震设计原理对上述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要求以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效果为设计主体,确保从本质上减少对建筑物的振动损害效果,实现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抗震设计原理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作为抗震技术的基础点,将地震看做一种能量进行释放,确保从本质上增加建筑物阻尼的主动抗震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种设计原理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已经广泛应用到当前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方面面,对我国建筑物抗震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筑工程施工抗震设计原理最大限度提高了建筑物对地震释放能量的吸收效果,提高了建筑物的消耗量。

建筑工程施工抗震原理要求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保证结构的连续性。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保证抗震效果形成统一整体,确保抗震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二,保证构件之间的可靠性连接。要注重对设计建筑之间的构件进行有效连接,确保地震能量在建筑物传播中形成一定的延展性,增强抗震的效果。第三,增加建筑物房屋的竖向刚度。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保证房屋竖向刚度,确保提高房屋的整体性,降低地震能量传播的造成的损害。

3 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

3.1 被动控制技术

被动控制技术主要是在建筑物的某部分增加抗震子系统,确保建筑物建筑构件的有效性,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效果。在该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建筑物的被动控制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对建筑物内部能源控制进行研究,确保将基础隔震和耗能减振两方面效果提高,实现对建筑物防震的被动控制。

3.1.1 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基础结构部分进行控制,实现对建筑物隔震效果设计,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例如在大部分的现代建筑中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做建筑框架。在钢筋混凝土这种结构框架中通过控制钢筋的勾践面积和最小配筋率达到抗震的最终目的。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可以在建筑的墙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再在墙上安装一些特殊的减震材料,要将其与圈梁进行连接,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性能。进一步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增加建筑的抗震承载能力。

基础隔震的特点主要包括:(1)运用范围较广,可以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性能才能为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实际数据,从而达到抗震的最佳效果。(2)基础隔震措施发展逐渐完善,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防震体系,防震结构逐渐多样化。(3)基础隔震根据建筑自身的的结构来最终确定抗震能力,对建筑的基础部位以及内部结构的设置需要进行抗震设计,在发生大地震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建筑物,进而保证建筑中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3.1.2 耗能减震

耗能减震主要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物中的部分部件设计成耗能元件,实现对建筑的阻尼。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建筑物装配部分阻尼器,提高对地震的阻尼效果。在进行耗能减震设计的过程中,该技术阻尼器及耗能元件在轻微地震的状态下会呈现出弹性状态,能够对建筑物的减震效果进行提高,确保建筑物结构具备较强的侧向刚度,确保从本质上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在强烈地震发生的过程中,耗能减震阻尼器及耗能元件可以有效减少能耗,进入非弹性状态,确保建筑物的阻尼效果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地震能量。

耗能减震技术通过将地震能量导向特殊元件,有效实现了对机构能量的吸收和消耗,减少了对建筑物整体的结构影响。耗能减震的主要特点为:(1)安全。可以从本质上提高耗能装置的耗能效果,实现对建筑物的保护效果,确保从本质上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2)经济。该方法的经济效益显著,成本较低,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成本。(3)合理。耗能减震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有效减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3.2 主动控制技术

主动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主动控制地震外部能源,实现对建筑物减震的效果。在进行主动控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建筑物外部刺激进行监测,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实现对数据的计算,确定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力施加大小。在进行主动控制的过程中常见的抗震装置为主动拉索系统、主动质量阻尼系统、主动空气动力挡风板系统、主动支撑系统等。

3.3 半主动控制技术

半主动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控制机构进行外部建筑物结构参数调节,确保从本质上实现对外部源的控制。在进行半主动控制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建筑物的结构参数进行准确检测,根据技术要求对外部能源进行调整,确保实现用电供应。该技术通常使用开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进行控制器调节,保证对建筑物的动力特征进行调整,实现建筑物的有效抗震。当前常见的半主动控制技术装置主要包括可变阻尼系统、可控液体阻尼器、可变刚度系统、主动调节参数质量阻尼系统、可控摩擦式隔震系统等。

4 总结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对建筑物会造成破坏,严重时还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但是,造成伤亡损失一般是因为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建筑抗震技术合理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我国的建筑结构的抗震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许多设计施工人员对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忽视,在施工操作中出现的不规范,使建筑在抗震方面的性能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军.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11,5(6):12-13

[2]刘青山.浅论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技术创新[J].2010,5(4):93-94

[3]杜大成.论建筑物抗震中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地震动态,2011,7(4):79-80

上一篇:屋顶绿化发展现状及广州市园科所屋顶绿化植物... 下一篇:提诺·赛格尔:无形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