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大写”的人:汉字教学的备教思考

时间:2022-07-22 04:06:57

书写”大写”的人:汉字教学的备教思考

汉字是母语学习的基点。学习汉字的重要意义不需置喙。然而,审视当下语文教育,我们发现,汉字教学却呈现出边缘化乃至阙如的困境。特别是在一些中学阶段的语文公开课上,字词教学环节基本销声匿迹。这是否说明在汉字的书写与运用上,学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呢?当我们走近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群体时,否定的答案伴随着痛心与反思接踵而至。如何让汉字拥有温暖的家园,在汉字世界里,如何书写健全的“人”?是每位语文教师基于严酷现实与使命担当的艰难中,必须迎对的叩问。

一、兴趣培植:塑造快乐的“人”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亦认为:“在课堂里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不兴奋起来,课就很难上。课上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有没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有没有一种成长的幸福感愉悦感,有没有一种智慧的发现和领悟。所以说兴奋是很重要的。”客观而言,中学生学业压力颇为繁重,不能在课堂上为他们营构出轻松而又高效的学习路径,那是教师的失职。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植,教与学必然滑行于表层,且乏如嚼蜡。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复归汉字的“老家”,可以有效开掘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乃至热爱。

如,一次试卷评点课堂上,笔者讲及“无”字,见学生昏昏欲睡状,心生一思,顺便将“无”与“舞”、“無”两字进行了拓展讲解。“无”的繁体字是“無”,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無”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拿着牛尾巴跳舞,后来演变为“舞”字;古代“舞”有很多种类型,拿牛尾舞蹈的叫“旄舞”;拿鸡尾羽舞蹈的叫“羽舞”;什么都不拿而舞的叫“人舞”等,而“人舞”便极像“无”字的形状。讲毕,不少睡意盎然的学生眼睛开始闪动起欣喜的灵光。课后,不少学生就此问题,络绎不绝地来找我深入探究。此举,让原本“门可罗雀”的语文办公室变得“门庭若市”。可以说,这是兴趣的力量,更是语文教学的魅力与成功。

当然,教师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兴趣”的话题。曾经,笔者在梳理《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变化的线索时,经师生共同努力,大家认为课文中前两段是作者“乐”情所在。笔者随即请一位学生朗读这部分,学生因激动,语速颇快,面露红晕,在接下来的点评中,笔者说道:“这位同学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快——乐的心情啊!‘快’真的是由心而生,且溢于言表啊!”愉快的氛围中,他笑由心生地接受了这善意的提醒。

语文教学中引入幽默体验,培植学生兴趣绝不是时鲜事物,但却需要我们努力追求,因为,这关乎课堂效益,更关乎师生生命的幸福指数。

二、正确内容:书写健康的“人”

学理的缺失导致了语文课堂充满了太多的“我认为”与“我感觉”。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科性的弱化。孙绍振教授曾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最令人悲观的是,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第一,权威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当然,孙老的愤激之语关乎语文阅读教学。举一反三,我们综观整个语文教育,其困窘之境的重要成因中不也存在学理的缺位吗?所以,我们审议汉字教学,考量学理必不可少。

“望文生义”是汉字教学缺乏学理支撑的典型病症之一。如,有教者对“死”字的理解是:一个坏人(“歹”)怀里揣把匕首(“匕”)把人杀死。我们检阅“死”字的演变,却发现左边的“歺”(è)实为剔解后的残骨,暗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右边是躬身施礼的人,含蕴着对死者哀悼与尊敬的意味。再如,不少人认为“裕”即指有“衣服”有“五谷”,然翻检《说文解字》等字辞书后,我们发现,“裕”实指“衣服饶多”。因为,古时表“五谷”的“谷”应是“穀”,而非“谷”,只是后来汉字简化,才借“谷”代“穀”。

学理的汲获需要教者孜孜以求地日积月累。许慎的《说文解字》、裘锡圭的《汉字学》、左民安的《细说汉字》等靠得住的工具书及文字学专著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常备书册。唯如兹,老师方能授与学生真实的知识,减低汉字入错家门的风险。此时,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货真价实的知识,更是从老师身上那缕求真务实、健康勃发的人格魅力。

三、合宜方法:寻觅大写的“人”

(一)开掘文化底蕴,在阅读中深化

毋庸置疑,汉字承载着诸多文化意蕴。开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并在阅读中深化应用,是汉字教学中一个重要而长效的目标。笔者曾见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教授《祝福》一课时,从“祝”的偏旁部首“礻”入手导引新课。实际上,“礻”为“示”的变体。“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许慎《说文解字》)。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礻”往往存现于一些牵系“鬼神”意的字词中,例,“神”“祀”“社”等。明乎此,鲁迅在《祝福》中抒写的情感基调及置设的意旨取向等诸多问题,便拥有了一个别样的释读门径。

另,“查”与“察”,笔者曾深挖其文化底蕴,亦取得显豁的教益。“查”本写为“柤”,后来字形生异,左面的“木”移至上部,“且”讹变为“旦”。“查”关乎“木”。古代,“木”可用来制设栅栏。来往的商旅,到了栅栏前,都要驻足接受检查。“察”是由“宀”和“祭”两个会意部件构成。于古人而言,祭祀颇为重要。祭祀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查检。祭祀场所中的很多东西亦是不能触碰的。因此,“查”偏重于过程,立足于全方位地深入调研;“察”则侧重于状态,调研主要聚焦于观察。所以,带着文化维度的考究,在阅读中,我们自然能轻易辨识“侦察敌情”与“侦查敌情”中,究竟孰是孰非了。

再如,形声字是汉字教学的重点。下面是一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形声字,探究一些别样的东西。首先,老师列出几个汉字,大家从中找找规律:“浅”、“残”、“贱”、“栈”。

汉字是母语学习的基点。学习汉字的重要意义不需置喙。然而,审视当下语文教育,我们发现,汉字教学却呈现出边缘化乃至阙如的困境。特别是在一些中学阶段的语文公开课上,字词教学环节基本销声匿迹。这是否说明在汉字的书写与运用上,学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呢?当我们走近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群体时,否定的答案伴随着痛心与反思接踵而至。如何让汉字拥有温暖的家园,在汉字世界里,如何书写健全的“人”?是每位语文教师基于严酷现实与使命担当的艰难中,必须迎对的叩问。

一、兴趣培植:塑造快乐的“人”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亦认为:“在课堂里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不兴奋起来,课就很难上。课上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有没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有没有一种成长的幸福感愉悦感,有没有一种智慧的发现和领悟。所以说兴奋是很重要的。”客观而言,中学生学业压力颇为繁重,不能在课堂上为他们营构出轻松而又高效的学习路径,那是教师的失职。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植,教与学必然滑行于表层,且乏如嚼蜡。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复归汉字的“老家”,可以有效开掘出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乃至热爱。

如,一次试卷评点课堂上,笔者讲及“无”字,见学生昏昏欲睡状,心生一思,顺便将“无”与“舞”、“無”两字进行了拓展讲解。“无”的繁体字是“無”,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無”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拿着牛尾巴跳舞,后来演变为“舞”字;古代“舞”有很多种类型,拿牛尾舞蹈的叫“旄舞”;拿鸡尾羽舞蹈的叫“羽舞”;什么都不拿而舞的叫“人舞”等,而“人舞”便极像“无”字的形状。讲毕,不少睡意盎然的学生眼睛开始闪动起欣喜的灵光。课后,不少学生就此问题,络绎不绝地来找我深入探究。此举,让原本“门可罗雀”的语文办公室变得“门庭若市”。可以说,这是兴趣的力量,更是语文教学的魅力与成功。

当然,教师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思考“兴趣”的话题。曾经,笔者在梳理《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情感变化的线索时,经师生共同努力,大家认为课文中前两段是作者“乐”情所在。笔者随即请一位学生朗读这部分,学生因激动,语速颇快,面露红晕,在接下来的点评中,笔者说道:“这位同学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快——乐的心情啊!‘快’真的是由心而生,且溢于言表啊!”愉快的氛围中,他笑由心生地接受了这善意的提醒。

语文教学中引入幽默体验,培植学生兴趣绝不是时鲜事物,但却需要我们努力追求,因为,这关乎课堂效益,更关乎师生生命的幸福指数。

二、正确内容:书写健康的“人”

学理的缺失导致了语文课堂充满了太多的“我认为”与“我感觉”。这直接导致了语文学科性的弱化。孙绍振教授曾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最令人悲观的是,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第一,权威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当然,孙老的愤激之语关乎语文阅读教学。举一反三,我们综观整个语文教育,其困窘之境的重要成因中不也存在学理的缺位吗?所以,我们审议汉字教学,考量学理必不可少。

“望文生义”是汉字教学缺乏学理支撑的典型病症之一。如,有教者对“死”字的理解是:一个坏人(“歹”)怀里揣把匕首(“匕”)把人杀死。我们检阅“死”字的演变,却发现左边的“歺”(è)实为剔解后的残骨,暗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右边是躬身施礼的人,含蕴着对死者哀悼与尊敬的意味。再如,不少人认为“裕”即指有“衣服”有“五谷”,然翻检《说文解字》等字辞书后,我们发现,“裕”实指“衣服饶多”。因为,古时表“五谷”的“谷”应是“穀”,而非“谷”,只是后来汉字简化,才借“谷”代“穀”。

学理的汲获需要教者孜孜以求地日积月累。许慎的《说文解字》、裘锡圭的《汉字学》、左民安的《细说汉字》等靠得住的工具书及文字学专著应成为语文教师案头的常备书册。唯如兹,老师方能授与学生真实的知识,减低汉字入错家门的风险。此时,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货真价实的知识,更是从老师身上那缕求真务实、健康勃发的人格魅力。

三、合宜方法:寻觅大写的“人”

(一)开掘文化底蕴,在阅读中深化

毋庸置疑,汉字承载着诸多文化意蕴。开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并在阅读中深化应用,是汉字教学中一个重要而长效的目标。笔者曾见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在教授《祝福》一课时,从“祝”的偏旁部首“礻”入手导引新课。实际上,“礻”为“示”的变体。“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许慎《说文解字》)。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礻”往往存现于一些牵系“鬼神”意的字词中,例,“神”“祀”“社”等。明乎此,鲁迅在《祝福》中抒写的情感基调及置设的意旨取向等诸多问题,便拥有了一个别样的释读门径。

另,“查”与“察”,笔者曾深挖其文化底蕴,亦取得显豁的教益。“查”本写为“柤”,后来字形生异,左面的“木”移至上部,“且”讹变为“旦”。“查”关乎“木”。古代,“木”可用来制设栅栏。来往的商旅,到了栅栏前,都要驻足接受检查。“察”是由“宀”和“祭”两个会意部件构成。于古人而言,祭祀颇为重要。祭祀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查检。祭祀场所中的很多东西亦是不能触碰的。因此,“查”偏重于过程,立足于全方位地深入调研;“察”则侧重于状态,调研主要聚焦于观察。所以,带着文化维度的考究,在阅读中,我们自然能轻易辨识“侦察敌情”与“侦查敌情”中,究竟孰是孰非了。

再如,形声字是汉字教学的重点。下面是一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形声字,探究一些别样的东西。首先,老师列出几个汉字,大家从中找找规律:“浅”、“残”、“贱”、“栈”。

存入我的阅览室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1:这四个形声字的“音旁”是一致的。

师:这个“音旁”叫“戋(jiān)”,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2:这四个字字形很相像。

师:哦,“音旁”一样,只是“形旁”不一致。下面,你们再从这四个字的意思上想想?

(学生思索)

师(启发):“浅”表明水很少,“残”表明人身体有不足,那么,“贱”、“栈”呢?

学生3:我猜可能“贱”是指钱物少,“栈”估计是木头少吧?

(学生笑)

师:很不错,有时候,大胆的猜测是成功的基础。的确,通过探讨,我们发现,有些形声字的“音旁”还有表意的功能,“戋”就有“小”的意思。这个问题,宋代的语言学家王圣美就曾提及过。再如,农有“厚”之义,所以,水厚为“浓”,花木厚为“秾”,汁厚为“脓”。看来,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与总结的眼睛,就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显然,以汉字偏旁部首为抓手,追溯源流,开掘文化蕴味,对于全面把握汉字,深化汉字教学的教益,是颇具裨益的。因为,文化不仅成就了汉字的厚重,更奠基着任何形式阅读的生命。

(二)习得构造思维,在作文中创新

汉字在构形中潜蕴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范式。汉字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其说是汉字知识的交织与积累,毋宁说是汉语思维的碰撞与习得。

正如邓彤老师在《汉语思维:让写作洋溢中国味》一文中论言:“写作中有大量智力因素参与,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思维。……笔者曾经运用‘拆字’这一传统方法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向新颖、深刻、辩证的方向发展。之所以选择‘拆字’这类方法作为作文教学思路开拓的依托,主要出于如下考虑:思维离不开语言。词语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解析思维的层次。因此,当思维枯竭的时候,当思维无路可走的时候,分析语言往往会有奇效。”同时,该文援引了叶永烈先生的一篇小文《尖》,笔者不敢掠美,现摘陈如下: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那么一个奥妙无穷的汉字——“尖”: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的“尖”字!富含人生智慧的“尖”字!

谁不希望拔尖?谁不愿意成为尖子?可是,金字塔的塔尖,高踞云端,而塔尖立于硕大无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个极其形象化的“尖”字。

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隐敝”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个“小”字,它的巨大无比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隐没在海面之下。没有那底座,冰山就无法露出海面。

人生的事业也是个“尖”字。“十年寒窗”,全都融进那个“大”字之中。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打基础。只有牢牢地打好基础,才能拔尖成为尖子。

其实,任何一个“尖子”,都站在前人、众人宽大的基础上,才得以拔尖的。牛顿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哦,牛顿也明白“尖”字的深刻内涵。

学生多读读这样的文字,无论是兴趣的培植,还是思维的拓延,均是颇显效益的。当面对着有些高中生历经十余载的语文学习,竟然连比喻句都难辨真伪的悲凉,我们不得不重拾并高扬着语文思维养成的大旗,振臂高呼了。

汉字教学既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遵循学理,将阅读与写作汇纳其里。这是参览了先贤时哲们的嘉言后,我从实践中体味的些许鄙薄感受。正如2009年2月23日,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黄玉峰老师演讲时所提及的那个令人深省的话题:“‘人’是怎么不见的?”给予学生以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以及善于思考的“大写”的人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内核。历经多次汉字教学,虽深感个中艰辛,但我未曾懈怠。因为,当学生们情趣盎然地逐行逐页识读艰涩的《说文解字》时,我透过他们的眼神,读出了一个个正在“书写”中的“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乐至中学)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1:这四个形声字的“音旁”是一致的。

师:这个“音旁”叫“戋(jiān)”,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2:这四个字字形很相像。

师:哦,“音旁”一样,只是“形旁”不一致。下面,你们再从这四个字的意思上想想?

(学生思索)

师(启发):“浅”表明水很少,“残”表明人身体有不足,那么,“贱”、“栈”呢?

学生3:我猜可能“贱”是指钱物少,“栈”估计是木头少吧?

(学生笑)

师:很不错,有时候,大胆的猜测是成功的基础。的确,通过探讨,我们发现,有些形声字的“音旁”还有表意的功能,“戋”就有“小”的意思。这个问题,宋代的语言学家王圣美就曾提及过。再如,农有“厚”之义,所以,水厚为“浓”,花木厚为“秾”,汁厚为“脓”。看来,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与总结的眼睛,就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显然,以汉字偏旁部首为抓手,追溯源流,开掘文化蕴味,对于全面把握汉字,深化汉字教学的教益,是颇具裨益的。因为,文化不仅成就了汉字的厚重,更奠基着任何形式阅读的生命。

(二)习得构造思维,在作文中创新

汉字在构形中潜蕴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范式。汉字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其说是汉字知识的交织与积累,毋宁说是汉语思维的碰撞与习得。

正如邓彤老师在《汉语思维:让写作洋溢中国味》一文中论言:“写作中有大量智力因素参与,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思维。……笔者曾经运用‘拆字’这一传统方法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向新颖、深刻、辩证的方向发展。之所以选择‘拆字’这类方法作为作文教学思路开拓的依托,主要出于如下考虑:思维离不开语言。词语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解析思维的层次。因此,当思维枯竭的时候,当思维无路可走的时候,分析语言往往会有奇效。”同时,该文援引了叶永烈先生的一篇小文《尖》,笔者不敢掠美,现摘陈如下: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那么一个奥妙无穷的汉字——“尖”: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的“尖”字!富含人生智慧的“尖”字!

谁不希望拔尖?谁不愿意成为尖子?可是,金字塔的塔尖,高踞云端,而塔尖立于硕大无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个极其形象化的“尖”字。

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隐敝”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个“小”字,它的巨大无比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隐没在海面之下。没有那底座,冰山就无法露出海面。

人生的事业也是个“尖”字。“十年寒窗”,全都融进那个“大”字之中。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打基础。只有牢牢地打好基础,才能拔尖成为尖子。

其实,任何一个“尖子”,都站在前人、众人宽大的基础上,才得以拔尖的。牛顿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哦,牛顿也明白“尖”字的深刻内涵。

学生多读读这样的文字,无论是兴趣的培植,还是思维的拓延,均是颇显效益的。当面对着有些高中生历经十余载的语文学习,竟然连比喻句都难辨真伪的悲凉,我们不得不重拾并高扬着语文思维养成的大旗,振臂高呼了。

汉字教学既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遵循学理,将阅读与写作汇纳其里。这是参览了先贤时哲们的嘉言后,我从实践中体味的些许鄙薄感受。正如2009年2月23日,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黄玉峰老师演讲时所提及的那个令人深省的话题:“‘人’是怎么不见的?”给予学生以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以及善于思考的“大写”的人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内核。历经多次汉字教学,虽深感个中艰辛,但我未曾懈怠。因为,当学生们情趣盎然地逐行逐页识读艰涩的《说文解字》时,我透过他们的眼神,读出了一个个正在“书写”中的“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乐至中学)

存入我的阅览室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1:这四个形声字的“音旁”是一致的。

师:这个“音旁”叫“戋(jiān)”,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2:这四个字字形很相像。

师:哦,“音旁”一样,只是“形旁”不一致。下面,你们再从这四个字的意思上想想?

(学生思索)

师(启发):“浅”表明水很少,“残”表明人身体有不足,那么,“贱”、“栈”呢?

学生3:我猜可能“贱”是指钱物少,“栈”估计是木头少吧?

(学生笑)

师:很不错,有时候,大胆的猜测是成功的基础。的确,通过探讨,我们发现,有些形声字的“音旁”还有表意的功能,“戋”就有“小”的意思。这个问题,宋代的语言学家王圣美就曾提及过。再如,农有“厚”之义,所以,水厚为“浓”,花木厚为“秾”,汁厚为“脓”。看来,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与总结的眼睛,就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显然,以汉字偏旁部首为抓手,追溯源流,开掘文化蕴味,对于全面把握汉字,深化汉字教学的教益,是颇具裨益的。因为,文化不仅成就了汉字的厚重,更奠基着任何形式阅读的生命。

(二)习得构造思维,在作文中创新

汉字在构形中潜蕴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范式。汉字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其说是汉字知识的交织与积累,毋宁说是汉语思维的碰撞与习得。

正如邓彤老师在《汉语思维:让写作洋溢中国味》一文中论言:“写作中有大量智力因素参与,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思维。……笔者曾经运用‘拆字’这一传统方法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向新颖、深刻、辩证的方向发展。之所以选择‘拆字’这类方法作为作文教学思路开拓的依托,主要出于如下考虑:思维离不开语言。词语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解析思维的层次。因此,当思维枯竭的时候,当思维无路可走的时候,分析语言往往会有奇效。”同时,该文援引了叶永烈先生的一篇小文《尖》,笔者不敢掠美,现摘陈如下: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那么一个奥妙无穷的汉字——“尖”: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的“尖”字!富含人生智慧的“尖”字!

谁不希望拔尖?谁不愿意成为尖子?可是,金字塔的塔尖,高踞云端,而塔尖立于硕大无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个极其形象化的“尖”字。

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隐敝”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个“小”字,它的巨大无比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隐没在海面之下。没有那底座,冰山就无法露出海面。

人生的事业也是个“尖”字。“十年寒窗”,全都融进那个“大”字之中。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打基础。只有牢牢地打好基础,才能拔尖成为尖子。

其实,任何一个“尖子”,都站在前人、众人宽大的基础上,才得以拔尖的。牛顿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哦,牛顿也明白“尖”字的深刻内涵。

学生多读读这样的文字,无论是兴趣的培植,还是思维的拓延,均是颇显效益的。当面对着有些高中生历经十余载的语文学习,竟然连比喻句都难辨真伪的悲凉,我们不得不重拾并高扬着语文思维养成的大旗,振臂高呼了。

汉字教学既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遵循学理,将阅读与写作汇纳其里。这是参览了先贤时哲们的嘉言后,我从实践中体味的些许鄙薄感受。正如2009年2月23日,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黄玉峰老师演讲时所提及的那个令人深省的话题:“‘人’是怎么不见的?”给予学生以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以及善于思考的“大写”的人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内核。历经多次汉字教学,虽深感个中艰辛,但我未曾懈怠。因为,当学生们情趣盎然地逐行逐页识读艰涩的《说文解字》时,我透过他们的眼神,读出了一个个正在“书写”中的“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乐至中学)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1:这四个形声字的“音旁”是一致的。

师:这个“音旁”叫“戋(jiān)”,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2:这四个字字形很相像。

师:哦,“音旁”一样,只是“形旁”不一致。下面,你们再从这四个字的意思上想想?

(学生思索)

师(启发):“浅”表明水很少,“残”表明人身体有不足,那么,“贱”、“栈”呢?

学生3:我猜可能“贱”是指钱物少,“栈”估计是木头少吧?

(学生笑)

师:很不错,有时候,大胆的猜测是成功的基础。的确,通过探讨,我们发现,有些形声字的“音旁”还有表意的功能,“戋”就有“小”的意思。这个问题,宋代的语言学家王圣美就曾提及过。再如,农有“厚”之义,所以,水厚为“浓”,花木厚为“秾”,汁厚为“脓”。看来,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与总结的眼睛,就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显然,以汉字偏旁部首为抓手,追溯源流,开掘文化蕴味,对于全面把握汉字,深化汉字教学的教益,是颇具裨益的。因为,文化不仅成就了汉字的厚重,更奠基着任何形式阅读的生命。

(二)习得构造思维,在作文中创新

汉字在构形中潜蕴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范式。汉字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其说是汉字知识的交织与积累,毋宁说是汉语思维的碰撞与习得。

正如邓彤老师在《汉语思维:让写作洋溢中国味》一文中论言:“写作中有大量智力因素参与,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思维。……笔者曾经运用‘拆字’这一传统方法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向新颖、深刻、辩证的方向发展。之所以选择‘拆字’这类方法作为作文教学思路开拓的依托,主要出于如下考虑:思维离不开语言。词语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解析思维的层次。因此,当思维枯竭的时候,当思维无路可走的时候,分析语言往往会有奇效。”同时,该文援引了叶永烈先生的一篇小文《尖》,笔者不敢掠美,现摘陈如下: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那么一个奥妙无穷的汉字——“尖”: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的“尖”字!富含人生智慧的“尖”字!

谁不希望拔尖?谁不愿意成为尖子?可是,金字塔的塔尖,高踞云端,而塔尖立于硕大无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个极其形象化的“尖”字。

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隐敝”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个“小”字,它的巨大无比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隐没在海面之下。没有那底座,冰山就无法露出海面。

人生的事业也是个“尖”字。“十年寒窗”,全都融进那个“大”字之中。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打基础。只有牢牢地打好基础,才能拔尖成为尖子。

其实,任何一个“尖子”,都站在前人、众人宽大的基础上,才得以拔尖的。牛顿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哦,牛顿也明白“尖”字的深刻内涵。

学生多读读这样的文字,无论是兴趣的培植,还是思维的拓延,均是颇显效益的。当面对着有些高中生历经十余载的语文学习,竟然连比喻句都难辨真伪的悲凉,我们不得不重拾并高扬着语文思维养成的大旗,振臂高呼了。

汉字教学既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遵循学理,将阅读与写作汇纳其里。这是参览了先贤时哲们的嘉言后,我从实践中体味的些许鄙薄感受。正如2009年2月23日,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黄玉峰老师演讲时所提及的那个令人深省的话题:“‘人’是怎么不见的?”给予学生以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以及善于思考的“大写”的人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内核。历经多次汉字教学,虽深感个中艰辛,但我未曾懈怠。因为,当学生们情趣盎然地逐行逐页识读艰涩的《说文解字》时,我透过他们的眼神,读出了一个个正在“书写”中的“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乐至中学)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Doubts about Providing English Course Widel... 下一篇:陈省身和他的“数学大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