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左,爱在右

时间:2022-10-24 12:28:22

10年前的那个金秋,我正在乡镇教办室等待分配工作。

“主任,说什么你也得给我们分配一名教师了,我们学校7名教师教5个班,又有一名教师卧病在床。实在是忙不开了。”

“是的,开学都一个星期了,四年级的语文课还一直空着呢!”

期待的话语中饱含急切的心情。

循着说话声望去,两位50岁上下的男子映入我的眼帘,老式中山装,两鬓略显斑白。我没想到,这种贫困山区的教师奇缺现象竟会在我们这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出现!带着一种义不容辞的冲动,我不由地走上前去。

“主任,把我安排到这所小学吧!”

“你去?你的工作已经安排到镇中学了,你马上就可以去中学报到。再说,这所村小的条件与中学是不能相比的。”

“没事,你让我去吧。中学少了我一个,无碍大局。我到这所小学去,可以让四年级的学生有语文课上。”我有点不假思索。

一听我这样说,两位老教师几乎同时抓住了我的手:“谢谢你!欢迎你到鹿庙小学任教!”

就这样,我们三个一起,各骑一辆自行车,边走边聊,走进了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

学校的条件的确让我瞠目:校舍全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桌凳也是大小、颜色、式样参差不齐。

当晚,学校设宴为我接风。从不饮酒的校长几乎喝到酩酊大醉,絮叨的话语中尽是对我的感谢和期望。几位老师一个不少地陪我就餐。饭后,他们一起把我领到住处。我吓了一跳:这间屋的后墙居然开了一道裂缝。校长告诉我:“没事,后面有一根大木桩顶着呢。除了教室,这已是学校最好的房屋。”送走校长,我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偌大的校园里,借着手电筒的光打量着这所学校,思量着自己将要用怎样的方式开展工作。那夜,我几乎无眠。

之后,我就住了下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补缺补差、交流谈话、开展文体活动……一切都在不经意间过去。慢慢地,我和这帮农村娃打成了一片:他们喜欢吃过饭后就进校,下午放学晚一会回家,有的孩子晚饭后还特意到学校陪我聊天。乡邻们也很热情:赶集前要为我捎带物品,有的还硬是拉我到他们家做客。我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靠用心工作回报着他们的恩情。

渐渐地,古老的校园出现了生机:学校的黑板报前经常围满小读者,校园广播里传出了稚嫩的声音,多彩的课间活动让学生玩到尽兴……

第二学期的一天晚上,在离学校还有几里路的时候,我被摩托车甩到了深水沟里。醒来时,我已躺在蒙城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后来我才知道,是路过的乡邻打的急救电话,并把我送到医院进行了检查、抢救,还垫付了医药费。

第三天,班里41个学生一个不少地挤到了我的病床前。

“老师,你住院了,可校长骗我们说你去学习了。”

“老师,这是全班同学折叠的800个幸运星,祝你早日康复!”

“这是妈妈让我给你捎来的鸡蛋。妈妈说,家养的鸡下的蛋有营养。”

“这是爸爸从鱼塘捞上来的黑鱼。”

……

一句句温情的问候话语,一汪汪饱含祝福的眼神,一件件特殊的礼物,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我哭了,同室病友也被感动了。我心里明白,刚上小学四年级的他们此趟行程有多不易:从学校到板桥街上,他们要徒步走2千米;从板桥到蒙城,他们要坐班车;到了蒙城车站,他们还要咨询怎样到第一人民医院;而且,医院中尚有那么多的科室、病房。他们是怎样来到的,每一步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吃了多少苦头,我可想而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几乎没有一人到过县城。况且,出于安全考虑,校长还明令禁止他们擅自到县城探望我……我强止眼泪,让父亲安排他们吃饭,并联系了车辆把他们安全送回了学校。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医生说,你真幸福。是的,我很幸福。因为,刚上班不久的我就找到了为人师者的幸福——被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关心着、牵挂着,和学生一起经营着他们的未来。我很满足,因为我品尝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可能要从教多年才能找到的——有的甚至是一生都感受不到的师生之间心贴心的幸福。

三年后的秋季,我还是被调进了镇中学,而我教的那个四年级班的学生也升入了初中。他们并没有全都升上我任教的班级里读书,但是我们的情谊依旧:无话不谈、相互关心、彼此珍惜。

这段小学的从教经历让我懂得了很多——我用这份幸福的密码对待着每一届学生。于是,在教育这块阵地上,我得以继续品尝着从教的幸福:让每一朵花都绽放,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进步、学有所长。看到所带班级在年级中、学校中,乃至在县里一路领先,看到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金摘银、尽显风光,看到他们走进高级学府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闪光,我心已足矣——虽然我没有像教育泰斗魏书生、郑小艾的风靡全国式的影响力,倒也有着《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老师尽职尽责工作的成就感。

眼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物欲横流。我很淡定,心中继续保持着纯洁的操守,继续坚守住教育的一方净土。虽说平凡,倒也坦然。

其实,幸福的密码很简单:用心做教育,尊重就是相互的,幸福也是相互的。施之以爱,就会换来那份浓浓的情。这份情,朴实,自然,无需雕琢,无需刻意添加。因为,这份情源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悸动,是对师者的认可与报答。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工作十年,我用自己对待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搭设了晴空,也换来了学生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敬重之情。站在教育事业这片蔚蓝色的大海边,我会一直秉承这份爱,教好书,育好人。

(作者单位:安徽蒙城县板桥中学)

上一篇:打造无恐惧课堂 下一篇:梦里花开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