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式英语的两大成因

时间:2022-07-22 02:36:19

试论中国式英语的两大成因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日益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中国式英语的问题,它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科学文化交流和英语学习的质量。本文着重从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式英语产生的两大原因。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11-02

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就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而将母语(本族语)的语言特征为基本标准去衡量理解第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Chinglish一词,是用截短法(clipping)将Chinese和 English 两个单词截尾去头后合并而成的。它在英文词典中尚未站稳脚跟,但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陌生。

Chinglish的含义大致有两个:一是指由于中国固有文化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中国特有的政治术语,流行说法和词语典故等,中国思想要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的英语自然就有了些中国味。如比较典型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All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这句话英译虽说语法没有问题,如果硬把中国味完全去掉,那么中文原意也被弯曲了。又如“both red and expert(又红又专),a three-merit student(三好学生),one nation, two systems(一国两制)”等。如果我们要把“政治上要求进步、思想性较强”这类词语直译出来,那就必须注解讲清文化背景英美人才会明白,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所固有的特征,也牵涉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二是指中国语言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思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于口头和笔头的不地道或错误的英语用法。中国学生和外教见面时,处于礼貌,会问“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super?”“Where are you going?”这些在中国人听来是很自然的。然而,由于将英语的本族人有自己的打招呼的习惯,往往会对这类问候语感到莫名其妙而难堪。在校园里我们常常听到学生称呼老师为Teacher Li/Chen之类,这也是英美人感到很不自然的。而在文章中这样表达 “Shallow talk how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vernacular speech ability(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就更让人费解了。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或者说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在汉英文化中,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与英语本族人对语用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 Politeness Principle)的相对重要性有时具有不同的估价,这也很易导致中国式英语的产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中国人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比较生疏,对西方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所以在使用英语交际时, 常常会出现“失语症”或“语误”。

从语用的范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学生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生硬套入英语中,致使讲出的英语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汉语中很多职务名称单独或在其后加上姓氏可用作称呼语,如:李老师、王教练、孙木匠等。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很容易将这种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说出中国式英语,我们常常听到中国人称呼“Good morning, Teacher Wang”或 “How are you, Chairman Liu?”等等。但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表示职务的名词可用作称呼语。如:doctor, professor, judge等。

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困难,大多表现为对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恰当.。中国人出于传统文化习惯在见面时所指的“吃饭了吗?”,“您上哪儿去?”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日常问候语。但对于一个讲英语的西方人来说,这种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犯了文化禁忌,或是触及了应避讳的问题。英美国家是从不用这类问候语的,常用的是“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getting on?”“Nice weather, isn’t it?” 再者,Hi作为问候语,属于一种非正式用语,用在非正式场合,而且当事人双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如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见面。在英语语言文化里,即使学生遇到老师的时候,问候语应用“Good morning/afternoon…”而不能用“Hi”。

第二类,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或者说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在汉语中,两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逢时常说:“你变化不大。”或“你还是老样子。”“You haven't changed much.”以示亲热,友好,这通常为一种赞语。但在英语文化中,变化(change)是受到推崇的,不变是不受欢迎的(be devalued)。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很易引起误会。

由于两大语系的实质性不同,加上社会和民族文化诸因素,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是差异。中国学习者常常饶不出英语语法的方阵,外国人对汉语的用词造句也深感捉摸不透。中国学习者总是难以确定冠词的用法,甚至对英语时间的繁琐感到恼火;英美人讲汉语也出现了“昨年,昨星期”的错误。因为英语表达过去的时间多用last- last year去年,last month上个月 last few days过去的几天)。 这些语义上的习惯搭配,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同样是“对不起”,英美人有“I’m sorry”“Excuse me”之分;中国人在吃惊时喊“妈呀!”英美人却说 “My God!” 中国人生病时要去看病,英美人却说“See a doctor”中国人常说“一丘之貉”英美人却说“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中国人常将“望子成龙”说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此句在英语用法上完全正确,却忽略了英语“dragon”一词比喻是凶猛、可怕的人,此词语比较得体的说法是“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be something”。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对此,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理论家Eugene. Nida说过“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wo symbolic systems…. Culture is certainly a significant part of our lives. Language is not only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model of culture.”文化的变化会在语言体现出来,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也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Differences in culture mean differences in language.”(奈达,2001) 例如: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England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了解了这一背景,“green 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

文化是语言的根源,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语言文化概念的影响和制约。并非所有的中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很贴切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词汇、句式来表达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例如,在商店里中国顾客看中某一种商品决定要买时会说 “I’ll buy it”(我要买它)。但是在讲英语西方国家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不懂,你告诉我吧。”或“我相信你的话”。他们要买东西时说“I will take it”

2 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进行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同时,也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思维对语言的决定或支配作用在于思维的不同方式方法以及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不同角度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学习外语时,已养成了汉语思考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习惯于从中国人的角度或从中国汉语的结构来思考问题,从而忽略了西方的国情及语言表达习惯,这样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式英语。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无论其历史的长短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共性还表现在文化的辐射点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上。由于上述因素,在语法中和表达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结构上,“主语+谓语+宾语”的基础句式中英文是一致。在大量的词汇搭配中,其构成和语义内涵上两种语言基本相同,例如“make a decision(做决定)make a living(谋生),date back to(追溯到) catch a bus(赶汽车), black market(黑市)。习语表达也有雷同之处,英语的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在汉语中也有“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对应说法。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人们的交流中也存在着语言民族的特性。中国英语学习者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往往对英语词汇的含义把握不准而出现词汇的误用。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听到同学在夸班长为班务而忙碌时说道“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our class. He is always busy doing his business in the classroom.” “doing one’s business”在英语中是“大便”的委婉语。

其次,词汇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的红茶在英语中“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中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汉语中“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和“spend money like water”。青年人常说“自由恋爱”为“free love”,不料在英语中“free 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结构方便人们表达思想情感,进行语言交流和传递信息。只有在语言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思想。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干扰,便容易产生中国式英语。例如“我们都需要水,而且离不开水”如果说“Water is necessary to us, and we can not leave water ”这是比较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can not leave”应改为“need”。又如“Before we don’t have supper, we usually play basketball”这句话也是从汉语角度思维模式的句子,正确的应说“We usually play basket before we have supper ”。

影响语言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思维方式,语言的形成贯穿在言语的使用和表达中,由此不难看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思维,是按一定的逻辑方式组成和录入人的思想活动。反之,思维方式也是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形成语言的民族特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仅影响到语言的基本结构、用词造句,还反映在看待事物、表达观点的方式方法上,中国人习惯说“七岁以前”,英语里则表示为“under seven”.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其他民族思维及构句的特点而拼凑出的中英混合成的病句: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educational system, not except China.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体制,中国也不例外。

对于同一事物,中国人和英美人会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等原因而引起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由此进而产生表达的不同。例如,telegram ― 电报,telephone―电话television―电视等等。按英美人的理解, 这些东西是通过远距离发送和接收而实现其功能的,因而要加上tele-(远)这个词缀;而中国人则考虑它们和电的关系。单从这几个简单的例词中,即可对思维方式的差异略见一斑,更不用说在其它综合性思维方面和句子结构层次上,这些差异常常会显得更为突出。

3 结束语

中国人学外语,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性,缺少与目的语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及对其文化背景的了解,结果就常常是想当然地去理解对方的文化,以至误会产生。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学习者必须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培养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增强对语言本身及其文化的认识。要养成用英语来思维,就应当尊重、接受英语的思维习惯,并随时注意调整,使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才能使交际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

[4]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 Ronald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上一篇:宪法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下一篇:建立全程科研训练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监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