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深层阅读

时间:2022-09-11 05:52:39

试论英语深层阅读

摘要: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深层阅读关注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思想、论据和论证思路,包括推理、演绎推理、类推、批判性分析、反思和发表见解等步骤,需要运用高层认知如分析、整合、解决问题、元认知等技能。深层阅读通过读者与阅读材料的相互交流创造新的意义,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关键词:深层学习;深层阅读;过程

一、引言

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以获取意义为目的的阅读不依赖于某些具体的字词句,而取决于这些字词句在上下文语篇中的使用意义。在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理解中,除阅读材料外,非可见信息也对传递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读物的背景知识,读物的修辞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家们(Eskey,1973和Saville-Troike,1973)认为,单纯的逐字解码式阅读不能反映实际的阅读过程,因为它低估了读者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不能说明读者如何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对读物预期,也不能解释已有的语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爆炸以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享受细嚼慢咽的阅读。由于要花费大量时间,学生都不愿尝试深层阅读。遇到理解困难的文章时,熟练的读者会减缓速度并反复阅读,为了增加理解而冥思苦想,反复思考仍不能读懂的,会继续阅读以从后文得到解答。追求深层理解的读者阅读时将第一遍阅读看作是粗读,然后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难以理解的地方;概括文章大意、写出要点;通过提问、表达不同意见来和作者互动;并与其他相关文章以及个人经历相关联以求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表层阅读会导致学生错误理解阅读过程,认为熟练读者不是通过努力培养阅读习惯而是了解专业知识达到熟练阅读的,自己的阅读困难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因此不愿花费必要的时间进行深入的阅读(Bean,2011)。

对于正在进行非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超越流于表面的字、词、句了解的深层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对语言形式的牢固掌握,更是一个创造过程,深层阅读通过读者与阅读材料的相互交流创造新的意义,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二、深层阅读概述

阅读是一个读者能自由调控自己的需求和速度、自由地产生主观联想的活动。华盛顿大学动态意识实验室于2009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者们用脑部扫描检测阅读时大脑产生的反映,结果发现,阅读者会有意识地模仿阅读中描述的新情景,将阅读到的一些行为和知觉的细节和过去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因此认为,深层阅读绝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读者成为了阅读内容的一部分(Carr,2010)。深层阅读不流于表面词汇意义,需要读者缓慢阅读,思考、联系身边生活。Wolf和Barzillai(2009)认为深层阅读是一个一系列促进理解的复杂过程,包括推理、演绎推理、类推、批判性分析、反思和发表见解等,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熟练的读者瞬时就能完成整个过程。深层阅读需要读者运用高层认知,如分析、整合、解决问题、元认知等技能,以求和作者商讨并从中构建新的意义。Waxler和Hall(2011)认为与看电视和其他视觉娱乐不同,深层阅读不是逃避,而是发现,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如何与周围的世界、自身的生活相关联。

因此,深层阅读让我们更加关注细节,而不是浮掠于只言片段。它给你机会品味和理解精彩的语言,赋予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你和作者间搭建信息的桥梁。深层阅读关注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思想、论据和论证思路,让我们的生活经历通过他人的语言文字清晰地再现,把阅读内容和已知的观点和原理相关联,将理解所得用于新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

Biggs(1999)将学生学习分为深层和表层学习方法。采用深层学习的学习者主要采用批判性思考、新旧知识关联、多元视野、自我反思、探寻意义、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等方法,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学习者通过对内容的事实和细节学习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意,进一步探寻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学习是为了对意义的理解,并将知识、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学习中不断反思,关注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从而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和效果。而采用表层学习方法的学习者更多采用的是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一种孤立的、肤浅学习的方法,常常是今天学明天忘的短时记忆,更谈不上分析、批判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也有深层阅读和表层阅读之分。采用表层方法的读者也肯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但收获不丰;深层阅读类似于深层思考,你会反思对读物的感觉,回顾主要部分,从中获取最大价值,是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技能。对深层阅读技能的培养无疑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如深层学习中的批判性思考就是深层阅读常用的方法。

三、运用建构一致性理论培养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如何教决定了学生如何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其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近年来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应用中学习”、“学生自我管理自己的学习”的教学理念应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成为学习的主人。

Biggs(1999)的建构一致性(constructive alignment)理论体现培养深层学习方法的几个具体要素和环节。它认为课堂环境下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深层学习效果主要由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评价机制决定。明确的目标、宽严适度的氛围、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和适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阅读课堂上的这几种因素相结合,就能达到深层学习的效果。

1.在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要将教学目的由语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语言应用。目标的设定要能鼓励学生采用深层阅读方法,使他们运用高层次的认知和元认知阅读技能阅读,和作者进行意义磋商。由于多数学生常流于表面的事实和规定,因此有必要向他们阐明阅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影响最大的因素,直接决定阅读学习采用深层还是表层方法。因此,在设计阅读课程评价时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评价以及针对制作概念图、课文复述、阅读进程记录、个人或小组课堂陈述等活动所采用的书面评价方式。测试的重点为高层认知技能的运用,作者表达意义的沟通和理解,作者论据的优势,作品隐藏意义的解析,以及对作者论据的发挥和应用等。

3.培养深层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和教学目标一致,才能达到学习的有效性。如果学生长期只能依赖教师逐字讲解才能理解课文,甚至还是难以理解,这样的教学是无效和失败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和得到发展。要有清晰的目标、适量适度的内容和灵活应变的方法;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给学生创设更多实践和探索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索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归纳、整理和求新求异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更多采用合作式学习、小组学习、任务性学习、基于内容的学习等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更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语言点的讲解,还要加入课文结构图、文章概要、课文复述、批判式阅读、对比阅读、应用学习等形式。

四、结论

深层阅读教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善的阅读课导学模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清晰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有目的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他们信息搜寻、加工、处理、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Biggs, J.(1999).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SHR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 Eskey, D.E. (1973). A model program for teaching advanced

reading to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23(2):169-184.

[3] John C. Bean,(2011). Engaging Ideas:The Professor's Guide

to Integrating Writ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Ac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4] Jossey-Bass.Nicholas Carr,(2010).The Shallows: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W.W.Norton.

[5] Maryanne Wolf and Mirit Barzillai,(2009).“The Importance of

Deep Reading.”Challenging the Whole Child:Reflections on Best

Practices in Learning, Teaching, and Leadership, ed. by Marge

Scherer. ASCD.

[6] Robert P. Waxler and Maureen P. Hall,(2011)Transforming

Literacy: Changing Lives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Emerald

Group.

[7] Saville-Troike,M. 1973. Reading and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TESOL Quarterly.7, 4:395-405.

上一篇:论博物馆与社会教育 下一篇:高职生就业质量的社会评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