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程科研训练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监控措施

时间:2022-06-18 09:42:13

建立全程科研训练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监控措施

【摘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各高校虽然都有制订管理监控制度,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要从思想上厘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树立科研能力全程培养观,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建立起科学的科研训练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制订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断完善监控体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科研训练体系 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08-02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在文件中强调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虽然各所高校都在努力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并出台了很多监控制度,力求保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正是学生们忙于实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时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可以走过场,随便应付,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二是由于近几年的扩招,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多,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细心指导。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放任学生自己完成,修改、评价工作也草草应付。三是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很详尽严格的管理监控制度,但实施不力。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改革要去除不切合实际的空洞的条条框框,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措施要切实可行,管理要落到实处。

1 要厘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树立科研能力全程培养观

当前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目标的曲解造成的。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终结性的教学环节和一门课程,看成是拿到学士学位的一个条件。因此,产生了种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出现了马虎应付、不重视的行为。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希望拿到“优秀”等级了,因为拿“优秀”意味着对论文各方面的要求更严格,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也就不能东拼西凑甚至抄袭了。反正拿到“及格”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何必那么费神呢?这种错误的观点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整体下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但是对大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基本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论文、一个设计,得到一个分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不是一个终结性环节,而是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是通过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笔者认为,要适当延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即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包括准备阶段、撰写阶段和反思阶段。其中,准备阶段不仅包括传统的对最后论文(设计)的资料、材料等的准备,还应该包括完成论文(设计)的各种能力的准备。反思阶段是对自己在撰写、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以吸取好的经验,找出不足的地方,这一阶段对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完成这几个阶段,特别是论文(设计)的各种能力的准备,单靠最后一学期是显然不够的,因此,要树立科研能力的全程培养观,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四年连续不间断,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自觉、主动地参与科研,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如此坚持下去,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2 要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科研训练体系

要实现科研能力的全程培养,需要加强科研教育课程的建设,完善科研训练体系。目前,在各个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有的在开始毕业论文之前开设一些辅导讲座,但只涉及到简单的科研方法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这些内容,采用空对空的纯理论教学,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效果不大。因此,要加强科研教育课程的建设,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关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论述、选题指导、论文撰写格式等理论课程,使学生对与科研相关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性科研课程的开放,通过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学生科研立项、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体验、掌握科研的相关知识。

在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将科研训练纳入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该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在大学的一年级,主要以学习兴趣小组、社团为载体,采用学术讲座、科研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等)、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活动、了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

第二阶段安排在二年级,通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论述等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报告,让学生配合主干课程的学习,初步尝试学术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学习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第三阶段安排在三年级,这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深化与提高,除了一般科研方法的进一步训练之外,着重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如开放实验室、增加图书馆藏书量等,给学生的科研创作提供支持。该阶段可实行导师指导制度,即给每个符合条件的教师配备几名学生,作为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随时咨询科研中碰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安排适当的科研工作给学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另外,一些论文创作材料受气候影响的专业,如生物、地理等,可在这个阶段就着手安排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提前作好材料的收集、分析。

第四阶段安排在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其中,在第7学期的期中即可安排论文的选题,这样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准备资料,为第8学期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前三个阶段科研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经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锻炼,学生对论文的创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创作毕业论文也就得心应手了。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反思,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答辩、评分完成之后,学生要及时对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通过查阅撰写记录、阅读初稿、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对自己在论文创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错误的思路、方法等进行归纳,并吸收其他同学的经验和教训,以使自己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少走弯路。这一环节虽然要占用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对于增加学生的经验、提高科研水平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强科研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科研训练体系,能使学生和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关注从最后一学期转移到整个大学四年,并且,由于将科研教育各个课程、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给予相应的学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使科研训练成为常规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要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监控体系,是保障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高校都制订了严格详细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办法,有的还以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据建立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体系。但问题在于,这些制度、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要着重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严把选题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成功的一半”。选题决定着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价值。选题要体现方向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原则[2]。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存在着偏离专业方向、题目过于宽泛、缺乏创新性、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而一旦选题不好,则很有可能出现论不下去、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因此,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首先要严把选题关。可成立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专家督导小组,对题目进行二次审查。即指导教师上报的题目要经过督导小组审核之后方能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教师、学生经过协商后确定的题目,要经过督导小组审核批准之后方能进入开题、撰写阶段。

3.2 落实指导教师责任制

显然,毕业论文(设计)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指导教师不仅在提供参考题目、提供参考资料、提出修改意见等方面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也在思想和态度上影响着学生。一个责任心强、指导主动、热情的导师和一个责任心不强、应付了事的导师,指导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指导教师是关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针对和约束的是学生,针对指导教师的制度却比较笼统甚至没有。因此,要落实指导教师责任制,制订指导教师工作考核标准,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让指导教师切实落实责任,对指导的论文出现严重抄袭、格式不规范、质量明显低劣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要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检查,重点是检查指导记录等原始材料,对工作过程马虎应付的教师要进行批评,责令整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鼓励学生客观反映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对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要及时谈话,促使其改进工作。另一方面,要树立榜样,表扬先进。对责任心强,指导认真,效果良好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3.3 发挥基层教研室的作用,建立教务处――院系――基层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大多是学校主管部门(教务处)和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二级管理,这样的管理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人力有限,院系领导不可能亲抓每个教师、监控各个环节。往往是院系的工作安排,到了指定的时间,很多教师还没有完成任务,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工作的进度。其实,在管理这个环节上,完全可以发挥基层教研室的作用,建立教务处――院系――基层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教研室集中着同一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在处理本方向专业问题上有优势,并且由于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在管理上的实效性比较高。院系工作领导小组可将任务分到各个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督促、指导本教研室教师完成。同时,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及时了解工作的进展和问题,通过讨论后落实教研室主任完成。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使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工作更高效地开展。

3.4 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扩大评价对象,实行“匿名评审”。目前,大多数评价采用“指导教师评价+答辩评价”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的评价分量比较重,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评价结果不客观。在指导教师评价和答辩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匿名评审”方式,并将三种评价方式的权重设置为0.4、0.3、0.3,可使评价更科学、合理。这样给指导教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客观地对待评价。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单纯给出一个最后等级改进为对选题、开题、撰写过程、答辩情况、论文质量等各个方面制订详细的指标,使评价有章可循。三是要改变简单的加权平均的评价数据处理方式,采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数学手段辅助处理,提高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5 实行现代化网络管理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传统上采用人工管理手段,但由于写论文的时间刚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学生不定期地请假离开学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更为严重的是,管理者和指导教师会因此而无法及时了解和监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从而难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在工作过程中各种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论文等)的存档都采用纸质文档,既浪费纸张又浪费时间和存放空间,并且,在对历届论文进行检索和查询时只能人工查找,十分不便。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采用现代化管理,具体的说是建立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将毕业论文(设计)的报题、选导师、选题、开题、论文提交、论文评审、论文归档、成绩处理、资料查询等实现全网络化操作。实行现代化网络管理,首先解决了教师与学生交流受限制的问题,由于网络管理是全天候的,学生可以与教师随时进行联系,了解最新的消息,进行在线答疑等,即使学生请假出外也能及时进行指导和监控;其次,实行网络化管理,学生和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的各种交流信息、原始记录等都将被保存,管理者很容易通过系统了解每个学生、每个教师的工作情况,有利于进行过程的监督与评价;最后,实行网络化管理,大大减轻了各种文档的存储和检索,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加快了双向选题、匿名评审、成绩评定等环节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能。

总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改革并不是单纯制订几个制度就可以的,而是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和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科研能力全程培养观,建立起科学的科研训练体系,以毕业论文(设计)来拉动、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要针对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群体的特点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制订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不断完善监控体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解文元等.加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7.03.

[2] 王炜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分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上一篇:试论中国式英语的两大成因 下一篇:酒店空调系统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