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2 02:33:51

开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对开同(复方α-酮酸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利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 给予观察组患者开同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营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复方α-酮酸片;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疗效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疾病的重要方法, 临床治疗中患者营养状况会给预后效果造成较大影响[1]。调查发现, 维持性血液透析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超过70%。医学界认为开同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情况。鉴于此, 本文以2013年3月~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 研究开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疗效, 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均是在2013年3月~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患者, 运用数字表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0例,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50.5±10.2)岁。对照组男25例, 女9例,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51.2±10.3)岁。两组患者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按照每周2~3次的频次进行透析。每次透析时保持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 血流量为250~280 ml/min, 超滤量为1~3 L, 透析时间为4 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蛋白饮食治疗, 具体内容为:治疗前系统的指导患者饮食, 要求每天摄入的热量保持在30~35 cal/kg。同时, 进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降压等治疗, 肠道外给予补充蛋白质、氨基酸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按照12片/d, 6 g/片的剂量给予开同治疗。持续质量20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 住院时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水平。测定之前要求患者禁食超过8 h, 并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其中使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 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进行为期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4.30±0.86)mmol/L、(1.45± 0.42)mmol/L, 对照组患者对应数据分别为(4.56±1.42)mmol/L、(1.67±0.63)mmol/L, 对比知观察组较对照组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受胃黏膜水肿、毒素的影响, 一般具有较差的食欲, 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补充一定的营养元素, 其中肠内补充营养是首先考虑的补充营养的方式[2]。另外,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时应以高热量、低脂、低盐低钾、高钙低磷为主, 并注意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 同时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体内含有较低水平的必需氨基酸, 如不能及时改善会导致体内氨基酸代谢紊乱[3], 因此不少学者提倡采用必需氨基酸+低蛋白饮食进行治疗, 而开同实际为必需氨基酸的α酮酸制剂, 可防止肾小球过滤过度的现象发生, 组织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又可补充体内必需氨基酸,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本文对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 治疗前两组患者测定胆固醇、三酰甘油、转铁蛋白等水平(P>0.05 )。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开同、常规营养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黎北林. 开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3 ):380-381.

[2] 王会.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大学, 2012.

[3] 张学军.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02 ):38-39.

[收稿日期:2014-06-18]

上一篇:21例OSAHS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80岁以上老年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