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RTK技术在城市绿化土方测量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2 01:14:48

网络RTK技术在城市绿化土方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CORS网的基本原理,根据实例在现场采用传统全站仪测量、网络RTK测量的两种方法比较,并经过室内软件验算,网络RTK测量完全满足土方测量,而且效率高、误差不积累,完全可以代替常规仪器来进行城市绿化土方测量工作。

关键词:网络RTK土方测量 土方计算

1 引言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使用至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GPS RTK这一技术在测绘领域广泛使用,具有全天候、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近些年来,发展出了一种更为高效和先进的技术一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技术,在野外作业时更加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高精度,传统的测量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2 网络RTK基本工作原理

CORS系统由参考站子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子系统、数据通信子系统和用户应用子系统四部分组成。各子系统由数据通信子系统互联,形成一个分布于整个城市的局域网。

CORS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均匀的布设多参考站,构成一个参考站网,各参考站按设定的采样率连续观测,通过数据通信系统实时的将观测数据传输给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控制中心首先对各个站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质量分析,然后对整个数据进行同意解算,实时估算出网内的各种系统误差改正项(电离层、对流层、卫星轨道误差)获得本区域的误差改正模型。把改正数据传给流动站,获得高精度的可靠的定位结果。

CORS目前主要的几种网络RTK技术有虚拟参考站(VRS)技术、主辅站技术(i一MAx)、区域改正参数(FKP)技术和综合误差内插法技术等。

3 苏州市GP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SZCORS)简介

苏州市GP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SZCORS)于2008年4月投人使用,采用虚拟参考站(VRS)技术,区域内共由7个参考站组成,数据中心与各个参考站点通过架设的光纤专线进行数据交换,专网作为备份线路。系统完全覆盖苏州市区,乃至南通、无锡区域。SZCORS 能够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运行,全面取代常规测量方式。每位用户只需一台GPS接收机即可进行米级、分米级、厘米级乃至毫米级的实时、快速定位。通过建设SZCORS 系统,建立苏州市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三维动态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同时建立起苏州独立坐标、国家坐标和国际标准地心坐标(WGS84)转换关系,通过已建立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实现由大地高到正常高的转换,建立了苏州市的统一坐标基准。在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4 网络RTK技术在城市绿化土方测量中的应用

4.1工程概述

测区位于苏州市区北侧相城区漕湖产业园内,规划为八平方公里桂花主题生态公园,是苏州北大门的窗口,首先启动一平方公里左右。本次测量为施工方已完成了初步的土方造型,需进行土方验收,整个区域内,各土堆的造型较多,地形变化较复杂(部分地形见图1),传统的全站仪极坐标法采集各地形点的三维坐标十分困难,而且委托方要求时间比较急。野外土方验收测量采集的高程点比常规的1:500地形图要多得多。根据现场情况,采用SZCORS技术进行土方测量,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高精度、按时完成任务。因而选用其中一个地块作为试验,先进行精度测试和分析,再逐步推广至整个区域。

图1(局部)

4.2 精度统计

首先在试验区域范围的四周控制点(平面二级以上、高程为四等)进行检查,满足规范的要求才能作为起算点。采用网络RTK和全站仪,按《工程测量规范》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中的要求同时对每个地形点同时进行测量。网络RTK在开始测量的同时做好卫星预报,在不同的时段内作了初始化。网络RTK与全站仪实测的数据如下表:

网络RTK与全站仪实测的数据表(部分)

现场共测量347个地形(高程)点,根据所测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平面取位至毫米位、高程取位至厘米位,获取的测量结果都在厘米级,平面较差最大值为6.6厘米,最小值为0.4厘米,点位较差平均为2.5厘米;高程较差最大值为4.5厘米,最小值为0厘米,高程较差平均为3.8厘米较差。室内采用南方公司成图软件Cass2008土方计算功能建立DTM数字模型计算土方量误差为5%,因此苏州市GP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SZCORS)完全可以用于本次绿化土方测量。

5 结束语

网络RTK进行图根测量、地形测量不受大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高效、灵活、误差不累积,达到厘米级的精度,节省了人力,物力。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场地的周围环境,视野开阔,卫星高度角大于15°;远距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离高压输电线及水域),完全可以代替常规的地形测量方式,从而满足规范和用户的要求。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下一篇:浅析我国污水的现状及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