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的探索

时间:2022-07-22 01:13:01

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的探索

一、案例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会导致风险在银行体系内部过度聚积,不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发展本国资本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有利于改善融资结构,有效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深化改革发展,充分吸取过去由于理念偏差、管制过严等导致发展缓慢、风险事件频发的经验教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逐步放松行政管制,强化市场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坚持场外市场方向,大力培育合格机构投资人队伍,积极发挥自律组织作用,不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与国外成熟市场大体相同的债券市场体系。从实际效果看,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备案注册制等改革措施以来,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功能日益提升,企业通过发债融资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2004年年末到2011年年末,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的余额从1629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增长近30倍,年均增速达63%,占GDP的比重从1%升至10%。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排名已从2004年末的世界第21位、亚洲第6位跃居2011年9月末的世界第3位、亚洲第2位。近年来,债券融资的比重已超过股票融资,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直接融资的主渠道。2011年,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规模为股票的3.1倍,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达76%。2007—2011年,企业累计通过债券市场融资6.9万亿元,为落实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扩内需、促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公司”)因势利导、克服困难,融资方式实现了从传统银行信贷为主向以市场发债融资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与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逐步放松管制、强化市场机制、鼓励产品创新等各项改革创新举措的推出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值得深入剖析。

二、2008年中石油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困难

作为我国主要的综合性能源公司,根据国家在能源战略方面的统一部署,近年来中石油公司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优良的经营业绩。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石油公司资产总额达30140亿元,较2005年增长159.8%。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3813亿元,较2005年增长243.3%,实现税费4015亿元,较2005年增长301.5%,实现利润总额1817亿元,较2005年增长2.6%。2011年,中石油公司的资产总额占中央企业28万亿元中的1/9,实现收入占中央企业20.2万亿元中的1/8,实现税费占中央企业1.7万亿元中的1/4,实现利润约占中央企业的1/7。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中石油公司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据了解,其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成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到2020年,要实现每年从国外引进油气资源2.0亿吨以上。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石油公司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挑战,特别是在2008年,遇到了投资需求大幅增加与传统融资渠道受到限制的困难。资金需求方面,由于“十一五”期间中石油公司的重点建设项目多、投资支出较大,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中俄、中缅、中哈原油、天然气管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导致公司的投资资金需求大幅增加。2004年至2007年,中石油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由1342亿元增加到2563亿元,年均增速达24%,2008年超过2800亿元。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不到位,也进一步加大了中石油公司在资金平衡方面的难度。

而在资金供给方面,由于多种原因,中石油公司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信贷融资渠道均受到了较大限制。股市方面,受股价较长时间内低位运行影响,近几年中石油公司通过股市融资的规模总体有限,仅有810亿元。2008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扩散,对我国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与冲击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企业融资环境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上证指数从年初的5800余点大幅下跌了近4000点,融资功能一度停滞。中石油股价随之震荡下行,从2007年11月上市的开盘价48.6元一路下行至2008年末的10.4元,导致其股市融资受到较大影响。

从银行信贷方面看,为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有效防范风险,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中石油公司的信贷融资渠道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对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约束了商业银行贷款的总规模,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不高于资本余额的1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不高于资本余额的10%)等指标要求,则限制了对单一企业的贷款额度。此外,监管部门出台了其他一系列管理规定,对银行贷款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如贷款资金使用应采用“受托支付”方式,先向银行提供购销合同等必要文件方可使用贷款资金,贷款资金不能用于偿还债务、分红、上缴特别收益金等用途。这些都使得中石油公司在使用传统信贷融资渠道时受到了较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拓宽融资渠道、依托近年不断发展创新的债券市场进行债券融资,就成为困境中必要的选择。在此之前,由于多种原因,中石油对债券融资方式使用并不多,只在2003年和2006年发行过总规模35亿元的企业债券。经研究后,中石油公司计划采用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并准备在2008年9月底首次发行600亿元债券。不过,根据当时有关监管要求,中石油作为上市公司,其公司债券只能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不能跨市场到银行间市场发行。但由于交易所市场容量偏小,公司债券推出后至2008年7月初,近1年时间仅发行了12只、242亿元债券,且单只债券规模较小,最大的一只仅为60亿元。考虑到自身发债规模较大,而且银行间市场是我国主要的债券发行交易场所,中石油公司担心如仅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可能造成发行困难,即使勉强发行,其融资成本也可能偏高,因此向管理部门提出希望比照国债和企业债,实现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跨市场发行、同时挂牌、双向流通。但由于不符合当时的公司信用类债券管理体制,上述要求未能实现。为解决急迫的融资困难,中石油公司管理层专门给国务院有关领导写信,建议有关部门推进公司债券体制改革。随后,国务院领导要求有关方面相互配合,加快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公司债券改革,以保障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上一篇:让北川成为全国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下一篇:深化审判公开的理性审视和策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