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红利视角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探讨

时间:2022-07-22 12:34:54

基于管理红利视角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8-000-02

摘 要 管理红利是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在管理中具有“看得见的手”的导向作用,是挖掘管理红利的有效工具。本文首先对由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后总结了当前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基于管理红利视角提出了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措施。

关键词 经营业绩 问题 措施 管理红利

受益于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我国企业实现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但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在管理上精耕细作,以管理为抓手,寻求可持续发展空间。经营业绩考核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其实际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经营业绩考核是一种以经营目标为指导的管理体系。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企业管理者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发展脉络

近十年来,由国资委主导的中央企业(以下简称为央企)经营业绩考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目标导向到引导价值创造,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国资委考核办法出台后,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管理需求实际,每三年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一次修订调整。

(一)建立考核体系,突出目标导向

2003年12月,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2号令,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将其所监管的央企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建立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央企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在考核周期上采用了短期与中期相结合的方式,即年度考核(一年)和任期考核(三年);在考核指标设置上采取了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式,即考核指标由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构成。年度考核基本指标为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任期考核基本指标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

(二)完善目标确定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2007年1月,国资委了第一次修订的《考核办法》(国资委第17号令),完善了目标值确定机制,进一步强调考核目标值的确定要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增强央企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值的内在动力;在突出纵向比较的同时,引入横向对标的理念。同时完善了分类考核机制,在年度和任期分类指标的选择上,强化对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的考核。

(三)推行EVA考核,引导价值创造

2010年1月,国资委了第二次修订的《考核办法》(国资委第22号令),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用EVA取代净资产收益率做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基本指标,占40%权重,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的。此次考核办法修订,通过引入EVA考核,使央企树立没有“免费”资本的观念,形成一个使经营者所得与企业价值增值挂钩、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机制,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价值创造导向,促进做强做优

2013年2月,国资委了第三次修订的《考核办法》(国资委第30号令)。本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一是强化业绩考核的价值创造导向,将绝大多数央企EVA考核指标权重提高到50%,引导央企提升发展质量。二是弱化规模导向,用总资产周转率替代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做为任期考核的基本指标,引导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在发挥影响力、控制力的同时,防止一味做大。三是针对当前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和央企经营发展情况,对年度和任期考核计分细则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本次考核办法的修订,在做好新老办法的有效衔接和维持考核框架不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在考核指标设置和计分办法上弱化了规模导向,更加注重效益质量和管理提升,通过业绩考核推动中央企业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

二、当前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通过不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业绩考核理论,我国央企经营业绩考核理念和实践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西方私营企业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基础、制度背景和法律环境不同,因此,许多完整的、理想的指标设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施。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企业绩效考核与评价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考核体系相对单一

考核体系的计划色彩依然较重,市场化程度较低,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型和政策主导型特征,企业自主推动的考核评价行为较少。缺少反映行业特征和企业个性的指标及评价技术,政府主导型的考评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弹性不足,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出行业周期性和动态性特点。

(二)考核目标值确定机制不够科学

当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目标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值主要依据企业历史的业绩水平,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加以确定。此种目标确定机制操作可行性较强,但企业的考核依然重在纵向比较,缺少与同行业企业的横向比较。由于考核结果评价主要是看企业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值的程度,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企业在上报考核目标值时留有较大的余地。

(三)考核的价值创造导向尚未充分体现

国资委全面推行EVA考核已经历了三个年度(2010-2012年),但从实际应用来看,由于EVA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得出的结果也不够直观可比,仍有不少企业负责人依然只关注收入和利润指标,而传统会计制度下利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实施EVA考核后,企业负责人只将其视为一项考核指标,而未能深入研究分析如何通过价值管理持续改善提高EVA,考核的价值创造导向未能充分体现。

(四)考核与企业战略尚未有机结合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考核体系仅是由若干个财务维度的指标构成,缺少对于重大投资、技术升级和人才建设等影响企业战略能否实现的非财务维度的考核。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央企战略管理相对薄弱,企业战略规划与考核也尚未有机结合起来。

(五)考核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在考核目标确定、执行反馈和考核评价阶段依然采用上级单位发文通知、下级单位行文上报和上级单位下文批复的模式,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一套易于追溯回顾、可实时监控和协同分析的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来讲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三、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挖掘管理红利的探讨

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我国“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渐退潮,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经济体中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效率提升,“管理红利”将成为助推未来我国企业发展的取之不尽的“金矿”。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在运营管理中具有“看得见的手”的导向作用,是挖掘管理红利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

(一)积极创新考核体系,优化目标确定机制

总理近期突出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充分挖掘挥业绩考核的管理红利,就要不断学习最佳管理实践,积极创新考核制度。国资委考核办法的不断修订,正是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央企做强做优,实现经济升级。央企应结合自身历史特点、发展现状、行业属性和管理实际,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开展本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推行能够体现行业特点和战略方向的“精准”考核,尽可能把考核的共性要求和企业的个性特点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分类考核和分类指导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考核计分办法的顶层设计,优化考核目标确定机制,将目标高低与考核结果评价相结合。

(二)深化价值创造导向考核,推动企业战略落地

央企的规模已不小,规模导向的考核已经意义不大,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应是深化价值创造导向的考核,引导央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资本积聚、主业集中、资源节约,更好地平衡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战略管理,改善薄弱环节,发挥考核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考核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保障重大项目运作、调整业务结构,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升级,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应对近期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将风险防范和成本费用控制做为考核重点,提升企业抗市场冲击的能力,为长期发展打好机制和管理基础。

(三)加强考核信息化建设,完善考核管控体系

央企所属企业地域分布较广,管理链条也较长,有必要加强考核信息化建设,把业绩考核与动态监控相结合。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绩效指标,抓住出资人最关心、对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管控。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将业绩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紧密挂钩,逐步实现 “业绩上,薪酬升,业绩下,薪酬降”,切实发挥业绩考核激励约束作用。

四、结束语

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当充分认识当前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价值导向的业绩考核观念,不断探索实践,建立符合央企自身特点的业绩考核体系。不断提升业绩考核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强基固本,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看得见的手”的导向作用,挖掘管理红利,促进央企实现做强做优。

参考文献:

[1]邵宁.中国经济走势和企业的应对.企业管理.2013(1).

[2]祝波善.立足创新,告别“机会导向”.企业管理.2013(1).

上一篇:浅谈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 下一篇:浅析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