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阶段教学模式下语文课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7-22 12:07:41

对三阶段教学模式下语文课教学的反思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几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范围内实行了“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在“五严规定”的背景下,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于去年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三阶段”教学模式,即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后续性补偿练习。

“三阶段”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上的新意,其实就是我们说了千万遍的预习一学习一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此有过探索,有着收获的快乐,同时也有几许困惑和质疑。下面针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谈一点肤浅的想法:

近两年,我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一学期二十多节语文课听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节语文课不用多媒体教学。在我校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听觉与视觉的盛宴。比如教朱自清《背影》时播放的《父亲》,教《我的老师》时播放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石榴》时播放的《我的中国心》等,不一而足。朗读课文时,各种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让人为之心颤。用声音来传递情感,对于听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妙不可言的享受,对于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然而,语文学习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积累、文义的理析和答题技巧的提高,更要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寻求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而朗读又是实现此目的的最好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一场契合的心灵对话,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完美呈现,也是读者自我情感和价值观的再塑造。遗憾的是,我们深信这一点,却又为了一个个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这一点。

我也经常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节的语文课都要这样进行教学呢?难道语文课就不能简简单单地教吗?是不是每一节课从头到尾都需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我认为,语文教学重在有效性,而不是观赏性。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授《匆匆》一文时,将读贯穿课堂始终,整节课有70%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时间的宝贵、生命的短暂,懂得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并声情并茂地把这种情读出来,培养了语感,最后有感而发,笔端流淌出一句句精警的格言,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手段,只是简简单单地读、真真切切地悟、最终淋漓尽致地写。这里并不是要否认现代教学媒介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不是拒绝现代教学媒介,而是提倡恰当而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多感官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媒介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更好地悟,而不是代替语文本身。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教学媒介,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那就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方向。

我在每听完一节课后,内心总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理智的声音,一种是情感的声音。很多时候,这两种声音的碰撞让我左右为难。比如,我校成老师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一开始就用他富有磁性的标准的男中音将我这个听课教师吸引住了,而后那一番动情的朗读和娓娓的讲解更是使我的思绪沉浸在了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中。然而,从学生的整体反应看,整个课堂仍然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于是,我的理智提醒自己:如何将自己的品悟用更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让他们也一起感受着你的感受?这种教学的智慧与艺术应是语文教师执著一生所要追求的。再如我听王老师讲授《藤野先生》一课后的感受。《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经历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王老师讲授本文时,将学习目标定为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二是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四件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二板块,通过地点的转换,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学习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三板块,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和拓展训练。各个环节完成得都不错,学生也似乎读懂了鲁迅,然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学生对文本是理解透彻了,可是在他们心上留下的似乎也仅此而已,这样想来,一堂情理兼美的语文课还只能是一种追求。

每天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每一位教师独特的语文教学风采,让我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让我的思绪陷入了困惑和思索之中:教,到底是一种形式,还是一种内容?教学形式的华丽,能否唤醒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语文教师怎样教才能真正成为关注学生心灵的导师?上述问题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及对策 下一篇:实践“生本教育”让学生做课堂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