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时间:2022-07-20 05:56:17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通过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对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改、改什么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中,笔者尝试运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导读法”,就是以“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通过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读释词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质疑探究能力、推断联想能力的一种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要点是:教师“相机诱导”,学生“欲其自得”,着眼于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认读释词能力

学生接触一篇课文,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生字、生词。叶圣陶先生说:“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词弄清楚不可。”很难设想,学生学了一篇文章,生字、生词都读不准、写不出、讲不明,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较深、较好的理解。新课程改革之前,笔者的做法是:凡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备课时自己都一一查出,上课时或抄或讲,教给学生。这样做虽然省事了,但越俎代庖,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依旧是读不准、写不出、讲不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改变了做法,让学生上课时带字典、词典,教给他们翻检的方法,这样,对于生字生词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自己解决。这虽然是一个小问题,却能够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好处。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编写课文结构提纲,为文章各部分拟标题等。

例如,讲完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课,笔者没有停顿下来,而是将先生的另一篇文艺评论《论灵感》引入教学。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笔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这样两个题目,请学生思考: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对“灵感”进行诠释,如“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灵感是突如其来的”“灵感是不由自主的”“灵感是突如其去的”“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等。试根据这些诠释为“灵感”下一个定义。

文章最后一段的比喻(“它们在潜意识中好比桑叶到了蚕腹,经过一番咀嚼组织而成丝,丝虽然已不是桑叶而却是从桑叶变来的”)显然是受古人名句“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请依据“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的意蕴,改写文末的比喻,使其适合原文论述的需要。

学生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完成这两项训练,必须对文章做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这里既要求他们对该文内容逐句逐段地仔细分析,又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归纳概括。在这一阅读实践和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这是一个学生对“灵感”要义的概括:

“灵感”的定义,可概括为:1.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2.它是来去突然又受个体意志控制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3.它须“处处留心”,长期“准备”,并在其艺术之外“下工夫”。

“灵感”的科学定义应该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学生的回答,虽不完全符合定义的格式,也不尽准确、严密,但其要点应该说并无遗漏。若无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如是作答,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一个学生的答案如下:

它们在潜意识中好比花粉到了蜂腹,经过一番消化吸收而成蜜,蜜虽然已不是花粉而却是从花粉变来的。

这是一道将思维与表达结合起来的训练题目。表达要适合要求,思维须首先到位。原文运用比喻,意在说明“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这一观点,此其一;其二,“蕴蓄”须经吸收,并有所创新,决不能生吞活剥。明白以上两点,改写便不会感到困难了。正是因为有了对原文内容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才实现了由思维到表达的自然转换,较好地完成了训练题目。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学生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应该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如能再进一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抓住理解课文的要害之处,组织好课堂讨论,则不但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智慧的清泉淙淙流淌,而且可使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中识其真伪、辨其正误,有效提高他们的质疑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红楼梦》专题《宝玉挨打》一课时,在学生熟悉情节、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红楼梦》作者很善于在矛盾纠葛中抓住人物举止言行的不同,让人物在对比中显示各自独特的性格。宝玉挨打后,同是去‘问伤’,但不同身份、地位、性格的人,其表现迥然不同。请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中任选一例进行探究。”

问题提出后,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翻阅课文,认真思考。随后,学生便开始相互交换意见,最后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其中一种参考答案如下:袭人“问伤”,处处表现出她对宝玉的同情、哀怜。等贾母、王夫人去后,袭人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当宝玉言说下半截疼得很,要她瞧瞧打坏了哪里时,袭人便“轻轻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嗳哟”喊疼,袭人便“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将中衣“褪了下来”。袭人看了伤情,“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环,曹雪芹对她一系列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不仅切合人物的特殊身份,而且表现了袭人在宝玉被打后的悉心服侍和深切关爱。

四、锻炼学生的推断联想能力

所谓推断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探求、获取未知知识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而联想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某概念(或某情境)而触发引起其他相关概念(或相关的情境)的能力。

在文言文练习课上,笔者给学生补充讲授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曹竹虚言》。这则短文里有这样一句:“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日……”此处的“甫”字该作何解释,确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初、高中文言文教材里,“甫”字作为一个词单独出现只有一处,那就是《核舟记》中的“天启壬戌秋日,虞山叔远甫刻”。但这里的“甫”字通“父”,是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的美称,与短文里的“甫”字,显然不是一回事。那么,这个“甫”字该怎么理解?我没有采用加一个注直接解释的简单方法,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辄”字的用法,然后让他们将前后两句连贯起来思考,最后推出“甫”字作时间副词“始”,即口语的“才”“刚”用的结论。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就能由已知合理地推断未知。

除了推断能力之外,学生赏析诗文、理解内容还必须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例如,在学习陆蠡《囚绿记》一文时,学生对于文中“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等语句总是难以理解。在进行教学时,笔者没有直接点破,而是从表现手法切入,让学生回忆:在学过的作品中,哪些句子也使用了与上述语句类似的修辞手法?学生思考后找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通过这样的联想、对比,学生很快理解了陆蠡作品中的通感手法,将诉诸视觉形象的“绿”与表现抽象思维的“爱”“幸福”“年华”等沟通起来,从而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之情。

当然,这里强调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非否定和排斥教师必要的讲授。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言不烦、画龙点睛地讲,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欲言而难言”的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上一篇:吹皱一潭深水 下一篇:对初中语文日记教学的一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