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字源文化融入策略

时间:2022-07-22 12:02:36

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字源文化融入策略

内容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汉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小学生识字,仅仅记住一个字的字音字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汉字,热爱汉字。识字教W要追根溯源,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字源文化。本文分析了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识字教学中字源文化融入较少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字源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字源文化 识字教学 教学策略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正确书写并掌握一定的汉字,更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纵观小学识字课堂,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死板教学、学生机械记忆;识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识字效率低。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寻有效的识字法,字源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让汉字变成一幅画,一个故事,学生因形识字。我国已有大批教师和学者对字源识字法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成效。但有关识字教学中字源融入较少背后原因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如何在小学识字教学渗透字源文化为研究目的,分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及其字源文化融入较少的原因。从字源识字的理论和规律入手,探索字源识字的教学方法。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识字教学在很多方面获得了成功,但仍有不足的地方,教师教学往往带有功利性和片面性,忽视汉字构字规律,给学生学习汉字带来很多困难,下面结合对小学识字教学的课堂观察及识字作业的分析,谈谈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错别字严重

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从甲骨文到楷书,由图形不断演变成方块字符号。而且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从《新华字典》中可看出,不同结构的笔画之多,同音、同义的字更是数量之大。低年级学生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发展还不成熟,靠机械识字记住字音和字形,不理解汉字的意思,容易混淆同音字和形近字,导致写错别字的现象,例如“辨―辩、采―彩、灸―炙”。正是汉字的复杂性加上低年级学生不成熟,导致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困难重重。

(二)识字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

学生的错别字严重,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分不开的。识字教学要遵循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规律,但小学教师在实际的识字教学中把能正确默写出生字词作为检测识字效果的标准,经常采用抄写、听写的巩固形式。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一般是读音、字形、组词这样的步骤,这种方法机械单一,忽视学生实际需要。

(三)字源识字教学中字源文化应用较少

通过实际的课堂观察,小学语文教师很少运用字源识字法,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读,导致学生识字不容易形成系统的印象。例如一节识字课,学习蝴蝶、蚂蚁、蜻蜓等词语,教师采用的是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朗读方式,字音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就忽视了音形义的整合。

贾国钧提出字源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的方法[1]。汉字是古人根据生活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出现都有依据。主要表现是“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造字方法,运用字源识字方法能够开发学生思维,建立起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二、识字教学中字源文化融入较少的原因

汉字是我们民族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体现祖先们审视世界万物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完成汉字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字源识字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却运用甚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字源识字教学资源的缺乏

字源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但是因为缺乏与课本相配备的字源识字资料和课件,教师在课堂上的对字源的运用较少。网上也有关于字源识字网站,如刘翔等人创建的字源识字资源平台、汉字叔叔创设的古汉字网站,但是资料信息比较零散,加上教师制作字源课件也耗费时间。所以,创建多种版本的字源资料,开发网上共享课件,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字源文化知识欠缺,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有限

甲骨文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对古代汉字文化充分了解,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有限,有些教师由于平时掌握的字源知识较少,或没有时间去阅读甲骨文方面的书籍,加之字源识字法需要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的运用、融入字源文化的技能,这就是字源识字教学法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普及的直接因素。

(三)师范教育课程对字源文化及其在识字教学中应用重视不够

小学教师识字教学课堂中很少采用字源识字教学法,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师范专业,在大学课程中,很少的系统讲授关于字源文化方面内容,在如何把甲骨文运用到小学课堂上的方法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在课堂上融入字源文化时缺乏了理论基础。

三、增加字源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字源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字源识字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可行的,我通过对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利用汉字图像性和表意性特点,提出了字源文化融入的策略和方法。

1. 认识象形字,了解汉字的起源。

象形字是汉字最早的形式,是按事物外形特征用线条勾画出来的,直观性很强。例如“女”,甲骨文像一个女子跪坐着。“羊”,甲骨文像一个羊头。低年级语文教材,识字单元大多都是象形字,通过感受字的象形的特点,找到汉字发展的源头。可采用图文结合法。小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展示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图,感受字的象形特点及演变过程。例如学习“山”字,可以出示“山”的图片、甲骨文的山和楷书的“山”,引导观察楷体“山”和甲骨文的相同处,建立图文联系。学过“山”字后,引导学生掌握象形字的构成方法,举相关例子,如:水、日、身等字。学生了解大部分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特征描绘出来的。

2. 分解会意字,构建分析和理解力。

上一篇:论宋庆莲儿童小说《风来跳支舞》 下一篇:有关鞋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