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22 09:16:41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通过穴位埋线的一组穴位,观察其对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观察单纯性肥胖症患者91例,按照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脾虚痰湿组(30例)、脾胃湿热组(30例)、肝郁气滞组(31例)三个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两两比较的方法,分别观察三个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穴位埋线方法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较好疗效,两个疗程后体重、体重指数、腰、髋围前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穴位埋线;单纯性肥胖症;不同证型;临床观察

单纯性肥胖症是各类肥胖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单纯性肥胖症以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态和器质性变化,但可伴有糖、脂肪代谢调节过程障碍[1]。针对目前肥胖的成因,治疗的目的是将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并长期维持。综合比较各种减肥方法,针灸减肥优势明显、疗效显著、无任何副作用,且能综合调节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既减肥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目的。

本人筛选单纯性肥胖症患者91例,按照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脾虚痰湿组、脾胃湿热组、肝郁气滞组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4年2月诊治的9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其中38例为男性,53例为女性;年龄22~56岁,平均(35.6±6.1)岁;患者的患病时间在3~8年。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脾虚痰湿组(30例);脾胃湿热组(30例);肝郁气滞组(31例)。将所选的患者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治疗前体重、体重指数、三围比较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治则:祛痰通络,调和气血。取穴:主穴:梁门、中脘、天枢、气海、大横、外陵、大巨。辨证配穴:脾虚痰湿组加脾俞;脾胃湿热组加胃俞;肝郁气滞组加肝俞。穴位均双取。

1.3操作方法 常规皮肤消毒,将3/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 cm等长线段,置于75%酒精中浸泡30 min备用,取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将针头刺入穴位,直刺约30 mm,用针芯抵住羊肠线,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减肥方法,提倡低脂、高纤维饮食,严禁饮酒、限制高脂、高糖饮食。每例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腰围、髋围。

2结果

经过2疗程治疗后,三组肥胖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明显减轻,患者普遍感到精神好转、体力增强,摄食量减少,身体轻快、睡眠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三组治疗后总疗效对比,见表1。

上表所示:三组对肥胖症治疗均有良好疗效,经秩和检验,P

3讨论

许多研究证明轻度肥胖患对健康影响不大,预后较好。中重度肥胖患者可伴有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2]。据统计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且患病后预期寿命比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缩短35%[3]。由于肥胖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使其内因性甘油三酯合成亢进,就会造成在肝脏中合成的甘油三酯蓄积从而形成脂肪肝。在不同的国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0%~24%,而其发病率在肥胖人群中则增至63%~85%[4]。Marceau等[5]对551例重度肥胖症进行肝活检研究发现,86%伴有肝脂肪变,74%有肝纤维化,24%有脂肪性肝炎,2%发生肝硬化。

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临床观察91例,按照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脾虚痰湿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3个证型,观察3个证型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对3种证型均有较好疗效,其中对脾胃湿热型疗效最为显著,对肝郁气滞型疗效最差。

穴位埋线疗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无须局部麻醉,更易于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且2 w治疗1次,具有省时、经济安全、疗效可靠、效果持久、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1990.

[2]杨泽.北京市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1,7(3):142-4.

[3]张秀珍.关注肥胖症[J].生物学教学,2003,28(6):53.

[4]Bellentani S,Saccoccio G,Masutti F,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hepatic steatosis in northern Italy[J].Ann Intera Med,2000,132:112-117.

[5]Marceau P,Biron S,Hould FS,et al.Liver Patholog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X in Severe Obesit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1513-1517.

上一篇:临床分析子宫肌瘤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白术不同炮制方法及药理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