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单簧管演奏中的背奏能力

时间:2022-07-22 03:27:55

如何提高单簧管演奏中的背奏能力

单簧管艺术是一门悠久的艺术,也是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门艺术。然而每一个演奏者,只要以认真学习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提高、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理解力的加深,乐感也会逐步得到丰富,而这正是一个演奏者音乐灵魂的升华。

背奏是单簧管演奏技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单簧管学习的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单簧管背奏是单簧管学习者及单簧管独奏演员必须掌握的演奏技巧。当然,在一些国际性的管弦乐表演中并不需要背奏。本文涉及的对象是初学者及单簧管独奏表演者。

牢固的记忆是背谱的基础。记忆的清晰和牢固非常重要。单簧管背谱有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一、“定式”记忆法

通过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达到一种“定式”记忆状态,这是将肌体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譬如我们平时面对从未听过的陌生乐曲,经过无数次反复聆听会由生疏变为熟练,由有意识变为无意识的状态,单簧管演奏时的肌肉动作和手指在按键上建立了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最终形成一种演奏时的“动力定式”。这种状态是在背奏中自然产生的,是长期反复训练所达到的效果,所以又叫做“自然背谱”。它对我们平时的背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准确性是关键,一旦某个键按错了,那么整个记忆的“链条”就会中断,加上考试或演奏时紧张等因素,会容易形成记忆的“卡壳”现象和演奏中的“脱节”现象。

二、“谱形”记忆法

背谱犹如小学生背诵一样,有些人有着非凡的记忆力,拿过书本,眼睛一扫,像用照相机拍照般神奇就能背出书上的内容,有许多演奏家都能够把乐谱上所记载的一切记在脑中,能把乐谱“默写”出来,能在演奏时看到乐谱上的一切,甚至会“看到”谱子是如何一页一页翻过去的。这种记忆方法是背谱的基础之一。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才能,但是可以通过经常加强读谱的练习,累积读谱从而提高背谱能力。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管乐老师,一个乐谱给他扫视几遍他便能背出内容进而指导我们演奏。他说“我经常在行走的时候唱谱,不论新旧,旧的会像放电影般放一遍,新的则要多背,一旦在脑中形成,就会像刻唱片一样,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用……”这种记忆方法离开乐器本身,直接读谱,把谱中的信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建立起自己的内心听觉,想象乐曲的音响效果,它是以乐谱的形象作为记忆的重要依据,被称为“谱形”记忆法。

三、“听觉”记忆法

又叫“音响”记忆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记忆是整个乐曲建立在听觉方面的记忆。只要你心中想着音乐,就可以帮助手随之做出正确的演奏动作。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听觉”记忆法的神奇作用。音乐神童莫扎“特有一次旅行到了罗马,听说在罗马教会里演唱的圣咏‘求主垂怜’是天籁之音,但教会不允许抄录乐谱流传到民间,也就没有人在教会之外听过这部作品,而莫扎特听完一遍之后回到旅馆,就靠着他的听觉记忆把有九个声部的整部圣咏完完全全地默写了下来。

四、“位置”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在钢琴演奏中也常常用到,但在单簧管演奏中也同样适用。演奏单簧管既要用脑子记谱,同时手和手指的触觉和位置也可以加强记忆力,这是将手指在按键上的位置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按键时,手和手指的状态加上用力的情形,以及手指间的间隔等感觉,都可用入背谱的记忆中。

以上四种记忆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每种方式各有各的长处,在实际背谱中可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背谱方式。综合运用上述记忆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背奏,形成一定的操作过程,达到视觉、听觉、动觉和理论分析上的一体化记忆效果。这样才能使背出的乐谱清晰、准确、完整。除了掌握上述的记忆方法,还要注意有效地训练。背奏是视觉、听觉、运动神经等方面共同配合的综合运动,在背奏中要充分发挥大脑、视觉、听觉的综合作用,在实践中可进行如下训练:

(1)仔细阅读谱面。这儿的阅读要求只动脑不动手。依靠听觉记住调号、指法、旋律线条,节奏音型、和声走向、曲式结构及各种提示记号。

(2)“哑奏”。依靠手指的触觉和内心的听觉,不出声地在乐器上背奏,记住手指在单簧管上的准确位置。

(3)“默奏”。既不看谱也不在单簧管上“哑奏”,而是运用内心听觉在寂静的环境下回忆整个乐曲。默奏时要求做到似乎“看到”音符在乐谱上的位置。这样的训练既可加深对乐谱的印象,又可增强对演奏音色的想象。在回答乐器实际演奏时,记忆就会更加巩固。

(4)哼唱乐谱。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跟背书相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谱也是一样,一谱在手,随时哼唱,这也是背谱的好方法。

任何乐器的学习过程都是艰辛的,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绝大多数的演奏者来说,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选择,千万不能滥用,这样就达不到背奏的目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是为了使单簧管爱好者在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上能更完善,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使单簧管学习者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中心中学)

上一篇:我关注他们从地下长出来生命状态最鲜活的瞬间 下一篇: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姓“语”,不能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