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有助于全科医生减少误诊

时间:2022-07-22 03:23:16

科学思维有助于全科医生减少误诊

美国医学家Jerorne Groopman对全科医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全科医生就像站在站台上的接站者,火车在眼前驶过,透过车窗可以看见乘客们的面庞一晃而过。接站者必须紧盯车窗,在最短时间内确认自己要接的人。一旦认错,患者将接受许多不必要的检查,甚至造成医源性损伤;而一旦漏过,则会耽误严重疾病的治疗,后果更加糟糕。

所谓误诊,是指接诊者在收集资料、分析病情、产生假设以及进行判断时,出于主观和(或)客观的原因,没有做出正确诊断,造成诊断错误,诊断遗漏或诊断延迟。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收集诊断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产生诊断假设、验证或排除假设、得出初步诊断、评估和修正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可能导致误诊。误诊一旦发生,轻者延误治疗,增加患者痛苦,重者可导致患者伤残甚至死亡,危害性不容低估。

全科医生作为综合医院的“守门人”,不仅要诊治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要正确识别少数罕见病和危重病,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由于后者只占全部患者的很小部分,且有时表现不典型,要满足这一要求其实并不容易,所以,临床接诊出现误诊更是屡见不鲜。

研究表明,除客观原因外,医生错误的临床思维对误诊的影响不容忽视。美国一项研究发现,74%的误诊系由医生判断或分析错误所致,而因医生知识技能欠缺所致误诊只有4%。由此可见,全科医生不仅要学习和充实医学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在临床决策时遵循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极为重要。本文介绍一些常见的诊断思维错误,希望对社区医生有所警示。过于自信

人都可能犯错误,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医生也不例外。只有充分了解诊断工作的复杂性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善于修正和反思已有结论,才能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临床工作紧张繁忙,经常需要迅速做出诊疗决策,医生的经验水平和自信程度对决策效率影响很大。很多高年资医生在考虑诊断时,并不是先提出诸多假设而后再逐一验证,而是将当前病例与记忆中各种疾病的特征表现迅速比对,直接得出诊断结论。这种临床思维被称为“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一种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几乎完全是下意识的,操作简明,进程迅速。尤其当患者病情危重或人数较多(例如急诊室),需要迅速判断和干预时,“模式识别”对临床决策有很大帮助。一位剧烈腹痛、血尿和大汗的患者走入急诊室,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立即做出肾绞痛的诊断。然而,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完美,一定程度的自信确实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过于自信却可以使医生低估病情的复杂性,提前终止鉴别诊断,从而造成误诊。对于上述病例,肾绞痛固然是合理的诊断假设,但腹主动脉瘤也可有这些症状,只不过发病率相对较低,不易想到。若医生过于自信,盲目下结论,就可能造成致命后果。代表性偏倚

各种因素对思维造成干扰,使医生临床思维发生偏差和错误,代表性偏倚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代表性偏倚是指仅根据病情某一方面的特征来估计患病概率,而忽视了其他信息(例如患病率)对诊断的影响。具体而言,当某病既像A,又像B时,若A较B常见,则诊断为A的可能性要大于B。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对罕见病的印象容易深刻,若病情与某一罕见病相似,而医生对该罕见病又比较了解,则容易产生代表性偏倚,过高估计患该病的可能性。

例如一位长期发热,关节炎和脑膜炎的患者,多位医生会诊均认为结核可能性大,但经治医师认为是莱姆病,原因是其新近诊断过一例莱姆病,二者临床表现很像。但要知道,莱姆病在我国远不如结核常见。当结核和莱姆病均能解释临床表现时,病因为结核的可能性显然大于莱姆病。结果该患者脑脊液和关节液培养均出现抗酸杆菌,最终确诊为结核。

可获得性偏倚

可获得性偏倚是指医生思考诊断时固守思维定势,难以突破自身知识背景的限制。

当代医学专业不断细分,致使很多专科医生知识面狭窄,鉴别诊断只能囿 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却没有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病情,而这恰是全科医生的优势所在。例如:一位阵发性心悸,冷汗,高血压的年轻女性,客观检查结果均正常,却被多家医院内分泌科误诊为嗜铬细胞瘤。一位全科医生经过仔细询问病史,结合阴性检查结果,确诊患者其实是惊恐发作,通过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很快奏效。

西方医学界的名言“If you were ahammer.the whole world looks to you like anail(在一把锤子的眼中,整个世界都像一枚钉子)”,反映的正是可获得性偏倚对临床思维的影响。可见,专科医师也须注重通科教育的理念,全科医师更要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才能切实保证医疗质量。

确认偏倚

确认偏倚是指医生做出诊断假设后,有意识地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对其他信息,尤其是与诊断假设矛盾的信息,有意无意地予以忽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错误的信念经常比真理更能迎合人类的心理”,说得正是确认偏倚对思维的影响。

确认偏倚的特点在于先入为主,使医生拘泥于错误判断而不能自拔。例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因嗜睡来诊,检查结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输液、补钾和降糖治疗后,水电紊乱初步得以纠正,但意识障碍却逐渐加重,由嗜睡陷入昏迷。头颅MRI未见异常。经治医生认为既然MRI阴性,意识障碍应当还是原发病所致,待水电紊乱和血糖水平完全纠正后应能恢复。感染科会诊建议腰穿,但意见没有被采纳。入院第5天患者突然死亡,尸检发现死因系由化脓性脑膜炎所致脑疝。

这一病例的教训极为深痛。可见,要想减少确认偏倚,医生须时时注意反思,对诊断的各环节反复推敲,切忌主观臆断。特别是病情复杂、诊断未明时,临床思维须务求广阔,对每一条诊断线索都不要轻易放过。

思维锚定

很多医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青睐自己原来的诊断,不愿加以放弃。但应当认识到,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病情不断变化,诊断也要随之调整。

做出拟诊只是诊断的第一步,即使诊断完全无误,也只能反映我们对疾病某一阶段的认识。做出诊断后,仍然要继续主动思考,进一步评估、完善,甚至原有诊断。否则,如果思维僵化,对病情新的变化和发展视而不见,就像轮船被“锚定”一样,就可能造成误诊。例如一位老年女性,因气短乏力来看社区门诊,化验提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经补铁治疗后好转,诊断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经治的社区医生并不满足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而是怀疑患者有慢匿出血,及时化验了粪便潜血,结果阳性。立即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胃癌,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箴言

诊断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正确的临床思维是避免误诊的关键。在做出初步诊断后,仍需追踪疾病新的发展和变化,推敲原有判断,做出新的结论。新的结论又必须放在临床实践中再检验,再补充,再修正,这样的过程反复多次,最终才能在医生脑海里产生最合乎实际的,也最为合理的诊断。就像列宁说的那样:“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作为全科医生,在特定疾病的认识水平上,我们可能不如专科医生那样深入,但临床知识广博是我们的特殊优势,甚至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明乎此,我们才能认识到诊断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只要全科医生苦练临床基本功,不断提高诊断本领,必将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敬重。

上一篇: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专题讲座》有感 下一篇:朱良春胃痛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