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让课堂更有生机

时间:2022-09-08 12:06:43

“学案”导学,让课堂更有生机

一、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但传统的教案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上课只能是被动学习。为此,我尝试着把传统的“教案”变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二、“学案”编制和导学

学案的编制要紧扣教案,按课时进行,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学案”导学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

2.基本史实概念。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包括事件的起因、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学生以此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它包括:(1)根本原因;(2)起止时间;(3)导火线;(4)交战双方(军事集团)。

3.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它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可以适当地联系其他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

4.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学案”导学的持续发展

1.具有可调节与兼容优化性。“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教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学生借助“学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增效”而不“增负”。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学会了高度概括的技巧,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3.“素质”与“应试”兼顾。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学案”导学法正是力求从最大限度调整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学案”导学的实践,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明显提高,课堂思维活跃,学习探讨气氛浓厚,在各级标准化考试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当然,“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地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相信,“学案”导学今后一定会发挥更大的功效,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高效,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67.

[2]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J].教学研究,2003(2):58.

[3]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7).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司徒中学)

上一篇:巧用小工具,外行也能画好图 下一篇: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