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趣操作 锻炼“用手思维”

时间:2022-07-22 02:14:17

创设情趣操作 锻炼“用手思维”

摘 要:如何创设情趣性操作资源,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一、明确操作目的,引导观察比较;二、实行条理操作,实现思维过渡;三、运用语言复述,整理操作过程;四、结合操作内容,优选操作方式。

关键词:情趣操作; 用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45-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

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考,也称作“用手思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可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创设情趣性操作资源,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有效创设情趣性操作资源,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操作目的,引导观察比较

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方向决定于三维教学目标,它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效的课堂需要我们进行精细的设计,这种精细设计不仅体现在整体的教学流程上,更体现在那些具体的教学细节上。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要把教学内容“物化”成有结构的材料,把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设计得“到位与精妙”。

某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在探究阶段,教师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各自带来的积木,再把带来的积木分一分,集体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分?结果,学生带来的积木色彩斑斓、造型各异,有的学生就搭起了小房子,有的学生玩起了小拼图,一节好好的数学课一不留神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玩具活动课。学生根本不理会老师的提问,教室里乱糟糟的,有的学生大声地喊:“我的球不见了。”有的学生干脆离开座位跑去捡球。教师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最后只能强行阻止了种种混乱的现象。

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等体验,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这一做法,无论从探索知识规律方面来看,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都是无可厚非的。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混乱的局面?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显著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动手操作过程中常常作材料鲜艳的色彩、奇特的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操作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目的和实效,却忽视了对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调控。这里涉及到在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于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二、实行条理操作,实现思维过渡

心理学研究所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衔接阶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这个过渡,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实物有序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比如在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时,我将师生操作活动作了以下设计:

1.操作提示

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学生操作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

第二步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9十1=10),再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10+1=11)。

第四步列式: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形成了流畅的“9加2”的计算思路,而且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可见操作活动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有质有序。

三、运用语言复述,整理操作过程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整理和自我检查,同时也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完成从感性到理性完整的认识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我将数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设计:①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引导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质疑:阴影部分的■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张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原正方形的■”。②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涂上颜色,再折出涂色部分的■,口述:“把■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推出4份是原长方形的■”。③观察“折”的结果:■=■,■=■,■=■,学生成功发现并准确归纳出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之积作分子,分母之积作分子”。

创作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认识成果的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本例中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操作:“折――涂――述”,学生对分数乘分数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表达得较准确,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可见,在操作中要避免只动手不动口,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学生确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使学生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结合操作内容,优选操作方式

教师在进行活动的设计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考虑、安排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而在组织、实施数学操作活动中要注意活动的形式,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数学问题的特征来决定。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根据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方式。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由老师来做;稍难一点的,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如在教学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测量活动: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小小体检表”,要求每人用米尺量出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臂长等。活动前,我先向学生示范了每个部位的正确量法。量头围、胸围、臂长并不难,学生间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只是学生的身高都已超过一米,量起来最困难。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协助:首先,我帮学生在墙壁上画好刻度,再让学生背靠着墙壁,量出身高。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还主动帮其他学生测量。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在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中,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亲历、让学生体验,提倡“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好发起者,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应充分创设情趣性操作资源,为学生创造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对学生的操作活动作积极有效地引导,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积累,又要关注学生数学品质的提升。使学生真正地被数学感染:原来数学这么有趣,这么美、这么奇妙!

参考文献:

[1]冯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

[2]魏华英.“与学生一起‘做数学’”,《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上一篇:由“四位教师的故事”想到的 下一篇:语文教学备课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