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倔”小孩

时间:2022-07-22 01:53:31

“不!我不能分给别人玩。”3岁的尔尼试图把所有的积木都揽在他的小胳膊里,他大喊大叫,声音里透着绝望:“我要它们!”

尔尼是一个自私的、淘气的孩子吗?他被宠坏了吗?不一定。一个合理的解释是, 尔尼只不过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说他“倔”,但不能说他“坏”,因为这种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实地体现了他心目中的是非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处于强制道德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心中的是非观和其认知水平相关,有其自身的特点。

绝对化

对是与非的看法黑白分明。某一个行为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中间没有灰色地带,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蛋。好人永远是好人,坏蛋永远是坏蛋。

规 矩

对规矩的神圣性坚信不疑。规矩是不容破坏的,哪怕只是一个游戏规则。破坏规矩就是错的。但是,如果这些规矩和自己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孩子又会很自然地把规矩抛在脑后。专家把这种自我中心称为“相对快乐主义”。

惩 罚

通过某一行为是否会带来惩罚界定是与非。比如,孩子会知道拿走别人的玩具车是错的,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是被罚去坐冷板凳的话。一种行为带来的惩罚越严重,孩子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就越不好。

固 执

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者难以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考虑他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以后,他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到了更大一些的时候,他才能理解多种观点。

忽略行为动机

倾向于从一个行为是否造成实际上的破坏来考虑这个行为的对错与否,而不论这个行为本身是否故意。我们恐怕很难说服一个幼儿,让他相信别的小朋友碰倒了他搭的积木或者踩了他的脚趾头真的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地方太拥挤。

了解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是非观念,家长就可以对幼儿的某些语言和行为作出适当理解,并帮助他们发展其是非观,纠正其行为。

1. 不要轻易指责

当孩子的行为有违成人的是非观时,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应好好和孩子谈谈,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为何是错误的,引导他考虑别人的看法,帮助他判别是非。这时候,推理论证的方法比惩罚效果会更好,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说出“对不起”,而不是迫于成人的意志。

2. 创造冲突环境

安排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做游戏或玩玩具,这样有利于他们经历一些自然的是非冲突并练习如何解决纷争。

3. 讨论道德难题

选择一些带有道德方面内容的故事,和孩子们谈论故事中的人物,把谈论的重点放在做错事情的人身上。让孩子逐步认识到人不会永远都是好的,也不会永远都是坏的。

4. 鼓励改变规则

在玩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时,鼓励他们改变规则,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这个游戏。要向孩子们强调:只要所有参与游戏的孩子都同意,那么规则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

5. 支持参与表演

表演有助于孩子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

6.表扬利他行为

要让孩子们明白帮助别人的举动能够促进团体的发展。对于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需要之前的孩子要不吝表扬。

上一篇:宝贝,去和他们协商一下 下一篇:女儿英语考试“不及格”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