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课程合体系建设探讨

时间:2022-07-22 12:59:07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课程合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在日渐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催生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网络架构――泛在网络(UbiquitousNetwork,U网络)正日渐清晰,并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年来,泛在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界。“泛在信息社会”作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在应用层面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这人们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但与作为这个社会的未来的主力军的大学生,其信息素质教育却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这将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因此本课题拟就此现象,对泛在信息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问题做一定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泛在信息环境 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4-02

“泛在信息社会”也称未来信息社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泛在”的英文为Ubiquitous,它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现在通常被理解为互联网环境处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全面互联的状态。如今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随时随地、无限沟通的自由世界。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使用还存在诸多限制。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已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成为生活必需品而非点缀。而泛在信息社会也将成为网络、信息装备、应用平台、内容和解决方案的融合体。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理应担当的责任,本文拟就此从下述各方面作出探讨。

1.泛在信息及泛在信息社会环境慨述

1.1 泛在信息社会,首先是信息量激增

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已经不能用海量来形容,而是呈爆炸性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球数据信息生成及复制量为281EByte,等于地球上所有书本信息量之和的500万倍,相当于每个人平均45G。在过去的5年增加了10倍,未来的增长还将加速。文本信息以外的信息量巨大。比如各种统计、调查、观测数据,各种多媒体信息,远超过文字信息量的增长。互联网的数据流量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已经杜撰出了术语“数字洪水”(exaflood)来描绘互联网上迅猛增长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CISCO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fexabyte,109GB)。这些迅猛增加的流量不是像传统的Tier 1等ISP所产生的,而是像GooSe这样的内容提供商所产生的。这种转移,激发了人们将互联网重新设计为内容网络而不是传输网络的兴趣,

1.2 泛在信息社会里,上网设备大众化

首先手机的性能和功能在扩展,手机正在成为真正的“手机”,分辨率已达960×640,4G速率达1000M,其发展趋势为:多媒化、生活化、个性化、衍生化、延伸化,并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利用不同的应用来访问、检索、获取数字资源。移动用户快速增长非常快,据分析2013年全球手机拥有量超所有PC机总和。

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连网设备的推出也大大拓展了“移动”的定义并以井喷式发展。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率跨越了桌面互联网,我们认为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会跨越电脑上网用户。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已然起步,这种种的发展,都为泛在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泛在信息环境下,阅读方式数字化

信息的泛在化,使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方式在变化:传统纸质报刊阅读率下降,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图书和数字出版物阅读率在上升,而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则在下降。《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量调查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报纸总印量同比减少了6.78%,继续了2008年的负增长态势。近两年全国报纸总印量的减少,与报纸阅读率和阅读量下降正可相互印证。

1.4 泛在信息环境下,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

当前通讯技术的迅速发达,电脑手机成多数有条件的大学新生的必备物品,到最近2年手机、随身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被称为传统的“四大件”,现在有些学生又升级为“五大件”、“六大件”,包括掌上游戏机、ipad等新数码产品。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这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都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许多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便已经接触了搜索引擎,其中部分受访者使用搜索引擎长达10年之久。从使用年限的情况而言,受访者使用搜索引擎的情况较好。

1.5 泛在信息环境对信息素质课程的建设的影响

泛在信息环境下,上网设备的大众化、信息的海量化、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使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不同。关于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建设情况,笔者通过访问各高校图书馆网站,发现多数图书馆建立了相关的教学网站,教学方式、教学和实习场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有一定基础,但信息分析与鉴别能力、如何高效准确地使用相关资源、信息利用与相关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2.国内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2.1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状况

世界经合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可见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信息素质。由此推断,信息素质作为公民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的一个人甚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是一个受到广泛和持续关注的课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此后,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02年提出《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for Higher Education),该标准包括五个方面:①确定信息需求的本质和范围,②优质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③客观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将所选取信息纳入其知识库和价值系统,④使用信息完成给定的任务,⑤理解与信息使用和获取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议题,并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之后,另一框架是由Eisenberg和Berkowitz提出的信息素养Big6能力,包括任务定义、信息查寻策略、定位与获取信息、信息使用、综合和评估六个方面。2000年10月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指标,制定了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标准》。另外,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了概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通过网上技能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信息素养教育也非常重视。如信息素养认证考试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信息素养教师学程”在台湾的新竹师范学院已经实施。

2.2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三条中确认,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然而,颁布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课程建设仍十分薄弱。

早在198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任务之一即是:“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1983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为150多所院校培养了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力量,1984年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最好以图书馆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全国开始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1985年和1992年的两个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推动了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深入和规范,高校图书馆把掌握各种文献检索方法作为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以课堂形式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1989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主持开展的高等学校情报用户教育状况调研结果表明,截止到1988年,全国587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占普通全日制高校总数的54.6%;从黄毕惠、陈英、张月天2005年4月对全国35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的实际调查访问看,151所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占所调查院校的42.5%,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的主要模式。然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开课率并不理想,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能看到这些表面的开课情况,但许多已经开设课程的高校,实际为选修课,选课率并不高。就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每年入学新生在4,000以让,但实际选修的学生,情形最好时也不足百分之十,最低时只百分之一的选修率。目前,也有许多高校把这门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来建设,但通识课程科目繁多,对学生认知不足的信息素质课程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3.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课程的建设较之前更加受到业界同仁的重视,各高校都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多彩,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探索了方向。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主页中的“教学培训”栏目中,分别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培训讲座、”“在线课堂”、“真人图书馆”活动等,展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体系。自90年代末,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开始通过培训和课堂教学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结合目前的学生信息素质状况、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的开设状况,建议建立如下几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3.1 建立形式新颖、既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以三峡大学图书馆为例:从2007年起,即在每学期放暑假前一段时间,就会招募一批在校生,进行培训教育,作为下学期新生图书馆入学教育的志愿者,这样既促使这批同学认真地深入地了解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的相关信息知识,提升了其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帮助了新生认识了图书馆及其重要性,延续至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

3.2 建立灵活、实时、有针对性常规的培训讲座体系

笔者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调研,在普通高校馆,基本都开展了这类培训讲座,但内容都局限于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利用,少一些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或灵活变动的内容:同时,以笔者所在馆为例,由于硬件限制,单一的讲授,不能与学生同步操作,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常规培训的同时,结合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团体、院系教学工作、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保持密切联系,多多开展灵活、实时、有针对性的培训讲座,结合实际需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3 建立系统、稳定的课堂教学体系

从形式上认可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确认为正规的教堂课程。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普通高校大多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但课程建设各有千秋,做得好的、扎实的有如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信息素质类课程,不仅建设为规范的课程,还建设为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很高程度上认可并确立了信息素质类课程的地位和身份,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为常规的教学课程,这类课程也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认可,并能得到推广普及,但在许多高校,这类课程只为选修课,甚至网选课程,建立为必修的通识课程的。

3.4 利用泛在网络环境,建立多形式、开放的、有明确导引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堂)

泛在网络环境下,技术条件充分,网络课堂建设的平台丰富多样,缤纷多彩:网易公开课、全球MOOC平台edX等各类网络公开课,各大即时聊天工具以及各类数据库平台提供的相应软件,蓬勃兴起的微课堂等,为网络课堂的建设,提供了便捷实时的网络课堂建设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搞好网上公开课、视频课、微教学或微课堂等在线等教学形式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建设以入馆教育、日常培训、课堂教学及网络课堂自主学习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保障信息素质教育的常态化、普及化。

泛在信息环境下,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要求,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本文重点探讨泛在信息环境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做出探讨,对构建系统、全面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建设体系做出一定的研究尝试。

参考文献:

[1]秦殿启,泛在信息社会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2,(06)174-177,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2012-]-07-20]http:∥.cn/dtygg/201207/W020120719405405832029.pdf

[3]摩根士丹利报告:移动互联网规模将超桌面一倍[EB].http:∥.cn/i/2009-12-16/21233684139.shtml.

[4]赖茂生,屈鹏.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96-104.

[5]于文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

[6]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 (应用版)(1).

[7]黄毕惠,陈英,张月天.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与改革[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

[8]易斌,黄华彩.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J].图书馆.2009(01)

作者简介:

李安平,三峡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刘芳,三峡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上一篇:数字媒体时代的CG插画 下一篇:站成时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