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学点”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时间:2022-07-21 11:35:50

精选“学点”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摘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是精选“学点”。对教师来说,它是教学的独特表现,是教法的艺术展示,是高屋建瓴研读教材的结果,是带领学生美读美学的必然选择;对学生来说,它是兴味盎然学习的途径,它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它是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乐园。今天我们探讨精选“学点”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点”;精选;意义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解决好教学内容的选取问题。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一篇篇课文大都堪称经典,但并非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反,课文只是我们教学内容的载体。当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把握其中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精心选取合宜的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学点”,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效率”自然就有了。

一、背景分析

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样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点”选取上存在几种情况:

首先,通俗地讲,“选点”的力气用错了地方,过分关注教学方式改革,而没有用心去思考“教什么”;其次,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片面追求教学的人文价值,导致在“学点”的确定上过多地关注文章写得是什么,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品析、品评,去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再次,“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最后,面面俱到,没有很好地分析哪些可以“不教”,或者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或感动层面就草草了事。

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选择适宜的层面去解读文本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样,我们在“选点”时就必须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对话应当以这些差异为契机,想的是如何满足具有不同阅读视野的学生,而不可简单地停留在学生已经抵达的层面。不管怎样,对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内涵的文本而言,以上几种“选点”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二、精选“学点”的意义

精选“学点”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一节中阐述到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对文本做综合性的处理,精选几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对这几个内容多角度、多侧面的透射来带动对全篇的理解,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精选文本的“学点”,这对教材的处理有重要的意义。

1.精选“学点”,可以把教材变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死为活

因为有些文本与学生的思想情意间有一定的距离,老师如果怕学生不懂就一一析来,也还是不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我们尊重学生主体知能的客观性,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精选“学点”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它能使学生悟得他们可能悟得的收获,能从烦琐的分析中带入自悟自解的豁朗之境,深奥的文章也能被它学得深入浅出。

如《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从五四时期被翻译成汉语以来,便被选入各种各样的中学语文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课文。面对这样的经典,本文要讲的地方很多,如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爱国情感的表现,特殊句式含义的理解,修辞的运用等,但一节课中哪些内容值得初二学生去学呢?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确定本课学生的“学点”。我们不妨精选三个方面的“学点”:让学生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品析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当下的阅读价值。

选取三个“学点”来突破文本,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又避免了平时小说教学时只重“三要素”的分析而肢解了文本;既对文本内容有了多角度的整体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精练的语言表达的训练;既把教师那种“追问”式的教学局面改变为学生研讨式的教学情景,简化了情节教学头绪,又优化了教学内容,更提高了课堂效果。

2.精选“学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创新能力

因“学点”少而精,而且给学生一个较长的时间,他们能充分地从各个角度思考,保证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表达;每一个“学点”所包含的阅读结果都不会是单一的答案,它给了学生足够宽容的思考空间,只要他们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可以被大家所认可,于是围绕一个主问题的答案便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表述,而这些表达都因选取的角度不同,能见人之所未见,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课堂上,这样的表达愈多,往往能演绎出课堂教学中心领神会的意境。

例如,看《曹刿论战》的一个教例:分析一下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认识趋于统一,归结如下:(1)实事求是答问;(2)虚心听取意见;(3)大胆任用人才;(4)自己亲自参战,礼贤下士;(5)不因胜而喜;(6)为真知而求教。

对庄公的分析这个“学点”远远超越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鄙陋”,既让学生体悟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也启示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阅读内容,不可迷信盲从于教科书和教参,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发人之所难发之言,从而获得对知识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3.精选“学点”,可以在教法选择上别致新巧、以巧制胜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在施教时能高效简洁,生动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所以他们一定会钻透教材,打破常规,独特新颖精选教学内容,能觅得一个或几个省时高效的“学点”是可以实现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愿望。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写作上有别于其他小说,最大特点有二:一是故事悬念的设置;二是故事叙述者、叙述视角的选择。所以我们的教学点就从“写法”入手,以巧解读。

总之,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类别、某一重点的教学内容,直接、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进课文的重点部分,有助于学生快捷而深入地领会文章内容;能够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在施教方法上独创一技、独辟一境,以奇妙的课堂教学点来开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精选“学点”的注意点及做法

不管是作文训练还是阅读训练,也不管是指导还是评讲,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点”,这个“点”,就是教学内容。这个点一定要力求具体、集中。一般地说,越是具体、集中,效果就会越好。

1.对于“学点”本身而言,我们在精选时应该要注意几点

(1)“学点”要来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针对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点”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什么”这个点应该是一个教学生长点,只有着眼于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才体现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共生共长的教学情景。如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一定会精选的“学点”,就是议论文要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观点。

2.对于教师在确定学生的“学点”时,我们要把握几点

(1)要引导学生“以文悟道”。深入把握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在《愚公移山》教学中选取了一个“学点”――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全面辩证地分析了“老愚公”这一形象,既看到了他的“智”,也看到了他的“愚”。之后我们若再来分析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那不是如顺水行舟般的轻捷吗?我们今天要批判和继承老愚公的精神,既要继承他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也要摈弃那些不自量力的狂想。

同样是教这篇课文,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点”:假如文中所述的两座山没有被夸蛾氏二子背走,愚公的千万代子孙一直挖山不止,挖到了21世纪的今天,请学生发挥想象设想一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问提出后,学生也不乏想象的激情,表达也不乏精彩神奇之处,但是这一问与文章的主旨相去甚远,呈现出来的丰富表达只是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还是所选取的“学点”不能够引导学生“悟道”。

(2)要引导学生“以道悟文”。结合课文的思想情感来品味语言,体悟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比如《最后一课》的主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地说一说你的理由”。

又如,《一个爱国的故事》在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身上,都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学生是从主题上来拟的;“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对于主人公小弗朗士来说这最后一课是用心去听的,是终生难忘的,学生是从情感的角度来拟题;“一个阿尔萨斯省小孩的自叙”(原来副标题),这个标题的意义在于小说以小弗朗士作为叙述者,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了法兰西的年轻一代上,这是一个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法兰西年轻一代精神成长的故事,从课文思想情感的角度来理解。

再问:以“爱国”作为情感主线,评说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从分析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分析人物及其情感。

追问: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他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呢?

正因为普通,他才能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人民的心声,这篇文章才能以其承载的爱国情愫被各国人民所喜爱、所传颂。

这个教例很富特色。切入学点是“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把课堂上的讲析变为学生的学习。通过对课中人物的透视,不仅展示了个性鲜明而复杂的形象,而且还透射到人物的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几个“学点”安排从主题到人物形象分析,到作家的构思技巧,逐层推进,学生的情感沉淀也渐沉浓郁,汇成了创意表达的大海。

(3)由于课时有限,要在诸多的“学点”中确定什么不教。《最后一课》为例,故事情节学生自学就可懂的“不教”;叙述视角及其表达效果及人生普遍面临的“最后一课”的隐喻意义,学生怎么学也不会的或无法理解的“不教”。

单篇课文的“学点”精选对于单元教学也有现实意义。每一单元的教学应抓一篇或两篇课文为教法与学法突破的重点,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精华之所在,其他课文则以点带面,落实教学重点,这种不重复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放眼课外,拓宽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渠道。

精选“学点”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学有思想的独特表现,是教法的艺术展示,是高屋建瓴研读教材的结果,是带领学生美读美学的必然选择。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兴味盎然学习的途径,它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它是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乐园。当然,精选“学点”并不等于教学目标,打个比方,“教什么”是出发点,或者说也包含了一个大致的追求方向;“教学目标”则是具体的目的地。清楚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干什么,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这是必需的;但能否一定达到目标,那是另一回事。作为教师,我们的心里要记住:目标可以不实现,“教什么”不能不清楚。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教育科技出版社,2014.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坎门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云南旅游提质加速 下一篇:谈“高中数学知识复习”的课堂教学